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7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储集层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古生代太原组-下石盒子组地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重要的储集层位,依据大量分析测试数据,从砂岩碎屑矿物成分、轻重矿物组合、石英阴极发光、REE地球化学以及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等方面对该地区太原组-下石盒子组的物源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大牛地气田储集层物源区主要为具活动性特征的再旋回造山物源区,物源方向较为稳定,明显受到北部物源的控制,其母岩应来源于盆地北部阴山古陆前寒武系古老的变质岩岩系。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松潘-甘孜地块由于地处中国三大动力学体系交汇地区,构造属性特殊,基底特征与属性一直具有较大争议,并且由于其大陆被动边缘的沉积环境,使其成为当前油气勘探的关键场所之一。进一步认识和明确基底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基底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松潘-甘孜地块是具有陆壳基底的,并且具有亲扬子性质,同时松潘-甘孜地块地区虽然存在较好的古生界生烃条件,但受构造与岩浆活动等影响油气不易保存,因此具有一定的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3.
Ar-Ar年代学方法是当前地质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年代学方法之一。随着理论方法的不断完善,实验技术的不断提高,获得了诸多鲜明的进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Ar-Ar年代学方法从基本原理,进展与不足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讨论,认为该方法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精度不断提高,技术从常规阶段升温法发展到了激光显微探针法,应用领域与可测试矿物也逐渐扩大,其中石油地质中主要通过流体包裹体与自生钾长石以及自生伊利石Ar-Ar定年两种途径来确定油气藏年代学,但该方法中诸如年龄代表的意义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二段物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弄清歧口凹陷沙二段物源-沉积体系展布特征,通过碎屑组分、重矿物、稀土元素等多参数物源分析方法,对歧口凹陷周边源区分布及其各自对凹陷内部沉积的影响范围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各源区母岩岩石类型以中基性喷出岩为主。研究区存在北部、西部和南部3大物源区,可细分为北部燕山、西北沧县隆起、西部港西和港东凸起以及南部赵北和张东6个分支物源。其中北部燕山和西北沧县隆起分支物源控制了北大港潜山北部以及板桥凹陷一带的大部分三角洲沉积,并与西部港西凸起分支物源在港中一带形成混源滩坝沉积。而港西、港东、赵北和张东4分支物源仅控制其周边的扇三角洲和滩坝相沉积。总之,古物源区与沉积体系具有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为沙二段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研究裂缝方向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的关系.西峰油田长8油藏属于典型裂缝性油藏,重点对天然裂缝长度和人工裂缝长度进行研究,通过体积法、试井解释等方法,得到裂缝长度在80 ~210 m,应用连通系数法和等连续介质法计算裂缝对油藏渗透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裂缝方向等效渗透率是基质的70倍左右,对后期研究油藏裂缝渗流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碳同位素阶段演化的模拟实验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气聚集存在着“累积聚气”和“阶段聚气”两种形式。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了“阶段聚气”的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的的影响因素和不同成熟度区间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阶段聚气”的煤层气碳同位素组成与该演化阶段的起始Ro值和末尾Ro值密切相关,起始和末尾Ro值越高,煤层气碳同位素组成越重;相同成熟度区间,高升温速率下形成的煤层气碳同位素组成比较轻;煤岩母质性质影响煤层气碳同位素组成;在相同成熟度区间,泥炭形成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最轻。确定了成煤有机质从Ro为1.2%、1.6%、2.0%、2.4%、2.8%分别演化至Ro为3.0%和4.0%(3.7%)之间生成的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这为研究不同成熟度区间生成的煤层气成因提供了科学数据。并且,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到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研究,认为该地区煤层气是在中侏罗世末以后(Ro>1.6%)聚集而成,具有“阶段聚气”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闵江本  向蓉  陈博 《探矿工程》2021,48(8):26-32
针对长庆油田?139.7 mm生产套管中下?88.9 mm小套管二次固井环空间隙小、固井施工压力高,水泥环薄、密封完整性难以满足后期措施需求,固井前井筒界面环境差、二界面水泥胶结不佳等技术难点,通过技术创新及改进,研制出适用于小套管二次固井的低摩阻耐压防漏水泥浆体系、热固性树脂水泥浆体系,结合自主研发的界面增强型冲洗液和固井压塞液体系,形成一套长庆油田小套管固井工作液体系。优选性能可靠的固井配套工具,优化小套管固井管串结构,按照平衡压力固井原理,采用一次上返固井工艺,总结出了一套小套管二次固井工艺技术。现场应用10口井,固井质量优良率95%,增产效果显著,为长庆油田老井增潜挖效及套损井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