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1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完全免费 | 122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527篇 |
出版年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利用1954~1998年中国681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近45年我国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是扬沙和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并有两个明显的高频中心;扬沙和沙尘暴的季节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种类型;45年间除青海、内蒙古和新疆的小部分地区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呈增长趋势外,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在减少.进一步分析表明,扬沙、沙尘暴日数与大风日数的年际振荡及多年变化趋势有一致性;70年代以后由大风日数减少所引起的扬沙、沙尘暴减少可能是气候准周期性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渤海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及其在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0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首次将自然粒度下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氮分为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四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并对其分布进行了研究,估算了各形态氮对沉积物-海水界面循环的贡献。结果表明,渤海沉积物氮中可转化态氮占总氮(TN)的比例为30.85%,其中IEF—N、CF—N、IMOF—N和OSF—N所占比例分别为3.67%、0.31%、0.42%和26.45%,其分布呈现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的控制因素亦不同;各形态氮释放的顺序与其在沉积物中结合的牢固程度一致,对界面循环的相对贡献随时间尺度发生变化,绝对贡献的大小与其在沉积物中的储存量大小一致,为0SF—N(84.6%)>IEF—N(13、0%)>IMOF—N(1.4%)>CF—N(1、0%);非转化态氮占TN的69.15%,其中约有49%是由于粒度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3.
中国油页岩资源现状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2004~2006年我国首次开展了全国性油页岩资源评价工作.为了更好地揭示我国油页岩的分布规律及特征,按不同地区、不同层系、不同含油率、不同埋深和不同地理环境进行了归类汇总.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油页岩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分布在20个省和自治区、47个盆地,共有80个含矿区.全国油页岩资源为7 199.37亿t,页岩油资源为476.44亿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为119.79亿t.全国油页岩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区和中部区,东部区油页岩资源为3 442.48亿t,中部区油页岩资源为1 609.64亿t,青藏区油页岩资源为1 203.20亿t,西部区油页岩资源为749.94亿t,南方区油页岩资源为194.61亿t,分别占全国油页岩资源的48%、22%、17%、10%和3%.全国油页岩主要集中分布在中、新生界,其中,中生界油页岩资源为5 597.92亿t,新生界油页岩资源为1 052.31亿t,分别占全国油页岩资源的77.76%和14.62%,油页岩形成时代从西北至东南方向逐渐变新.我国油页岩含油率中等偏好,其中含油率>5%~10%的油页岩资源为2 664.35亿t,含油率>10%的油页岩资源为1 266.94亿t,分别占全国油页岩资源的37%和18%.我国油页岩埋藏深度较浅,埋深在0~500m之间的油页岩资源为4 663.51亿t,埋深在500~1000 m之间的油页岩资源为2 535.86亿t,分别占全国油页岩资源的64.78%和35.22%.我国油页岩主要分布在平原和黄土塬地区,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油页岩资源为3 256.53亿t,分布于黄土塬地区的油页岩资源为1 562.86亿t,分别占全国油页岩资源的45%和21%.油页岩资源巨大的盆地有: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占全国油页岩资源的76.79%. 相似文献
4.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包括多项宏观地质因素和微观地质因素),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解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特征。岩性油气藏形成并分布在沉积盆地中,它必然首先要受盆地中宏观石油地质条件的影响,如:1)构造带类型的影响,2)沉积体系域类型的控制,3)储集相类型的控制,4)烃源岩的控制以及5)盆地温—压系统的控制等。根据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岩性圈闭成藏控制因素的分析,认为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4大主控因素制约:1)油气运移通道因素,2)流体动力因素,3)储层临界物性因素,和4)砂体封闭因素。本文力图用“多元控油—主元成藏”规律来概括这一特征,以期在石油地质理论和岩性油气藏勘探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普若岗日冰原及其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 总被引:37,自引:25,他引:12
普若岗日是藏北高原最大的由数个冰帽型冰川组合成的大冰原. 冰川覆盖面积422 58 km2, 冰储量为525153 km3. 冰川雪线海拔5 620~5 860 m. 冰原呈辐射状向周围微切割的宽浅山谷溢出5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 最大的可伸至山麓地带, 形成宽尾状冰舌. 在一些下伸较低的冰舌段, 形成有许多冰塔林, 以雄伟壮观的连座冰塔林和雏形冰塔林为主. 在东南部一些冰舌段雏形冰塔林的上部, 分布着奇特的新月型雪冰丘和链状排列有序的雪冰丘. 小冰期以来, 普若岗日的冰川呈退缩趋势. 环绕冰舌分布的冰碛序列, 在北部和东南部普遍可区分出3道. 对比研究认为, 分别属于小冰期3次寒冷期冰进的遗迹. 而西部小冰期冰川作用的范围较小. 按小冰期最盛时的规模量测当时的冰川面积, 和现在相比该时段内冰川面积减少了2420 km2, 当时冰川面积比现在大57%. 由此引起的冰川资源的减少为36583 km3, 相当于36583×108 m3的水量. 在普若岗日西侧, 小冰期后期至2 0世纪70年代, 冰川退缩了20 m; 70年代至90年代末, 冰川退缩了40~50 m; 平均15 ~19 m*a-1; 1999年9月至2000年10月, 退缩4~5 m. 明显反映出逐渐加剧的变化趋势 . 和其它地区相比较, 普若岗日冰原变化比较小, 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滇东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石漠化明显,面积28 320 km2,严重地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三级标准划分石漠化等级,景观差异特征明显,便于野外识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整治措施。滇东地区石漠化分布具有集中连片、自北向南逐渐增多、程度加重的特点。石漠化的成因:地貌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石漠化的潜势,广泛分布的岩溶石山是形成石漠化的物质基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导致石漠化的基本条件;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工业污染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因素,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主次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实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一西倾的平缓单斜构造,其上发育两组正交型式的构造裂缝系统,在盆地中部的靖安—安塞地区主要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正向正交裂缝,而在盆地西南部的陇东地区主要为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两组斜向正交裂缝,它们主要在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古近纪形成。侏罗纪末期,在北西西—南东东方向水平构造挤压为主的应力作用下,可以形成东西向和北西—南东向共轭剪切裂缝;白垩纪末期—古近纪,在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水平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可以形成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共轭剪切裂缝。但由于受沉积和成岩作用造成的岩层强烈非均质性的影响,同一时期的两组共轭剪切裂缝的发育程度在不同沉积体系不一致,其中一组裂缝受到抑制,发育程度较差。因此,在每个构造时期主要发育有一组单剪裂缝,在两期构造作用下,主要表现为两组正交的裂缝系统。 相似文献
8.
采用连续提取化学分析技术,对密云水库的柱状沉积物和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磷形态的提取分析,研究了各种形态磷在表层及垂立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密云水库沉积物中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次之,无机磷占总磷的76.88%。95.09%。沉积物中总磷及其不同形态无机磷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变化规律为:总磷、可溶态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Ca—P合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Al—P和闭蓄态磷变化幅度不大,Fe—P、有机磷的垂直方向变化情况较复杂。潮、白河流域总磷与各形态磷在表层及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水库所受上游流域工业活动和人为污染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9.
煤中微量元素分布和持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我国不同聚煤区的不同时代的89件煤样品,用中子活化分析法分别测定了29种微量元素。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的平均值高于世界的平均值,含量范围也较美国宽。(2)中-新生代的煤中,无素间的相关性较好,(3)REE分布模式类型以中-新生代的煤最复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进行系统地采样和高分辨率的GC-MS、IRMS分析,研究了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资料指示了所研究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特别是高等植物为原油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和淡水或微咸水环境;原油均为成熟原油;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上三叠统延长组长,油层组具有亲缘关系,反映了原油主要来源于长,油层组。这些研究结果为盆地的石油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