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国内免费   5篇
  完全免费   53篇
  地质学   12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华北板块北缘活动带元古宙构造岩片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新的研究证实 ,华北板块北缘残存一条元古宙构造岩片堆集带 ,包括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等多期构造岩片。并相伴有 180 0Ma±、140 0Ma±、10 0 0Ma±、6 5 0Ma±的花岗岩类的侵入活动和构造变质成矿等热事件的年代记录 ,并在华北板块北部金镶边带中保存了相一致的信息 ,揭示了它们是陆缘多期拼贴造山的产物。这为超大陆旋回 ,特别是元古宙两次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野外实验园地 ,并为元古宙、特别是古元古代大陆的增生及Rodinia超大陆在北半球的存在或构造响应提出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通化地区古元古代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泛出露于华北板块东部辽吉地区的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陆内裂谷作用的产物,我们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该变质杂岩中以往所划定的混合岩实际是不同变质程度和变形特征的岩浆成因花岗岩岩体,其岩石类型除典型的片麻状角闪正长花岗岩(俗称“条痕状花岗岩”或“辽吉花岗岩”)外,另有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巨斑状一环斑状舍石榴石花岗岩和角闪辉石正长岩等、,应用SHRIMP技术,本文对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巨斑状一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进行了结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它们的侵位时代为1872~1850Ma,与巨癍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角闪辉石正长杂岩侵位时代相近,岩石学一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片麻状石英闪长岩是“Ⅰ”型花岗岩,具有岛弧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而巨斑状一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局部具有球斑状结构)属“S”型花岗岩结合区内与花岗岩形成同时发生的变质作用P—T特征,这种I-、S-和A-型花岗岩的同时产出,反映他们可能形成于造山后构造背景,结合朝鲜狼林一中国辽南和龙岗太古宙陆块的结晶基底差别,可以认定华北板块在太古宙末期并非仅由东、西部陆块组成,在东部陆块至少还存在朝鲜狼林-辽南-胶东联合陆块和龙岗-鲁西-五准陆块两个微陆块,这两个微陆块大约在1.90Ga左右发生拼合,然后它们再于1.85Ga左右与西部地块拼合  相似文献
3.
李永刚  郭敬辉 《岩石学报》1999,15(4):557-563
通过对胶东地区基底长英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 莱西-栖霞一带的基底长英质片麻岩具有太古宙长英质片麻岩的典型特征, 微量元素组成与板内花岗岩类相似。该区应该属于华北陆块的一部分。荣成地区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地区, 其基底长英质片麻岩与栖霞一带不同, 是过铝型花岗岩类, 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 结合普遍存在的0.8Ga 的同位素年代资料, 可以确定荣成地区原来是扬子陆块的一部分。文登-威海地区的长英质片麻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组成都与栖霞地区相当, 很可能也是华北陆块的一部分。从长英质片麻岩代表的基底岩石的地球化学差异来看, 超高压变质带与华北板块的界线应该在五莲-青岛-荣成断裂。威海一带含柯石英超高压岩块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大陆碰撞过程中复杂的构造原因, 使超高压岩片中的一部分进入了华北基底分布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大河深组、关门咀子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制约该区的区域构造演化。大河深组和关门咀子组火山岩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晶,具有清晰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和条痕状吸收(玄武安山岩)的特点,其Th/U比值高达0.31~1.56,表明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桦甸大河深组流纹岩形成于早二叠世(279±3Ma~293±2Ma),珲春和图们关门咀子组玄武安山岩和玄武岩分别形成于早二叠世(275±7Ma)和晚二叠世(250±5Ma)。大河深组火山岩SiO2含量介于64.9%~75.4%,Mg#值介于0.21~0.57,属于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Ti)以及P元素,类似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其锆石的εHf(t)值为+0.9~+10.37,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值为785~1240Ma,表明它们均起源于中-新元古代新增生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珲春早二叠世关门咀子组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贫硅(53.4%~53.7%)和HFSEs,富铝(16.4%~16.8%)和LILEs,具有较低的稀土元素总量,以及较平坦的稀土配分型式,显示出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属性;该组火山岩的原始岩浆应起源于受俯冲板片脱水熔融交代的亏损地幔楔。图们晚二叠世关门咀子组玄武岩SiO2含量为48.7%~49.6%,Mg#值高达0.64~0.72,相对富集LREEs和LILEs,亏损HREEs和HFSEs,具有火山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属性,同时其εNd(t)=+6.01,暗示其原始岩浆起源于亏损的岩石圈地幔。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早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期间,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吉林中部地区)和兴凯地块西南缘均处于古亚洲洋的俯冲作用下。  相似文献
5.
张臣  吴泰然 《岩石学报》2001,17(2):199-205
内蒙古苏左旗南部温都尔庙群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岩石组合经构造作用拼贴在一起的构造拼贴体。根据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龄将其解体为古元古代宝音图解、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和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堆积。宝音图群为陆缘拉张解体阶段源自结晶基底的裂解古陆块。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及赋存在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堆积中的超镁铁岩、基性火山岩和硅质岩的洋壳组合代表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陆缘拉张解体阶段的拉张过渡壳,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本区构造体制由拉张转化为挤压,苏左旗南部出露的蛇绿混杂岩带以及大量的蚀变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代表本区晚古生代会聚阶段的挤压性过渡壳。  相似文献
6.
罗红玲  吴泰然  赵磊 《岩石学报》2009,25(3):515-526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梁斯太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岩性以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它具有较高的SiO2 (74.69%~76.16%)、Na2O+K2O (8.63%~9.62%)、Rb (73×10-6~200×10-6)含量和10000×Ga/Al (3.21~3.32)、Rb/Sr (3.27~8.68)比值,较低的CaO、Ba和Sr含量,碱性指数AI=mol(K2O + Na2O)/ Al2O3) ≥0.90,属于碱性A型花岗岩。稀土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上,轻稀土相对富集,Eu负异常较为明显,δEu=0.03~0.06;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亏损Ba、Sr、P、Nb、Ta和Ti,富集Rb、K;这些特征类似中国东北二叠纪A型花岗岩。在判别图解上,所有样品均显示了A2型(后碰撞)花岗岩特征。其形成可能与后碰撞板块断离作用有关。乌梁斯太岩体的形成过程可能为,俯冲板片断离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发生底侵作用,底侵的玄武质岩浆的加热作用以及地壳伸展的减压效应导致中下地壳的脱水部分熔融,随后经历了分离结晶和晚期的交代作用。乌梁斯太岩体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77±3Ma,表明其形成时代并非原来认为的三叠纪,而是早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7.
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一特定时期的地质演化都必定源自前期背景,并影响后继地质作用。元古宙的构造特征及晚古生代的地质记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早古生代华北板块的构造-沉积演化,这一演化包括4 个阶段。第1 阶段(∈1-∈3)以被动陆缘的发育和全球海平面上升为特点,二者叠加形成强烈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在南、北边缘形成早期沉积。第2 阶段(O1y-O1l)表现为因洋壳俯冲导致的西南部构造抬升及全球海平面下降,二者结合形成的相对海平面下降在华北中部及西南部形成分布广泛的不整合面及白云岩。第3 阶段(O1m-O2)期间,来自南、北的挤压导致以边缘上凸为特点的板块变形,在伴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导致轻度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形成板块中部局限陆表海的膏岩沉积。第4 阶段(O3-C1)则是强烈的南北挤压和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华北大陆板块整体鞍状抬升和长期不整合的发育,该不整合在北部及南部的侵蚀作用明显强于中部。  相似文献
8.
周安朝  张慧 《地质论评》2001,47(2):175-183
本文对辽宁南票及内蒙古大青山区上石炭-下二叠统地层中火山事件沉积进行了系统的岩矿鉴定,差热,X光,电镜测试及微量稀土元素定量分析,两剖面自下而上共划分出12期火山事件沉积序列,包括了34-39层火山事件沉积层,由于各层均具有特定的岩石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为进一步查明华北板块北缘火山事件沉积的展布规律,并利用火山事件层作为标志层进行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赵磊  吴泰然  罗红玲 《岩石学报》2011,27(10):3071-3082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更地区北七哥陶辉长岩岩体由橄榄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组成,主要造岩矿物为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及角闪石等.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橄榄辉长岩形成于269±8Ma,为晚古生代华北板块北缘岩浆活动的产物.橄榄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特征,即:轻稀土元素( LREE)富集的右倾平滑配分模式;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Sr、Ba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 Nb、Ta、U、Th相对亏损,但Zr-Hf不亏损;87Sr/86Sr(t)平均值分别为0.706776和0.706960,εNd(t)平均值分别为-8.8和-8.9,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7.2019和17.2277、15.4252和15.4524、37.3082和37.4724,在s7 Sr/86Sr(t)-143Nd/144 Nd (t)图解上,北七哥陶辉长岩都落在了EMI型富集地幔附近.根据以上事实,结合区域资料表明,橄榄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产于后碰撞的构造环境,并且来自相同的岩浆源区,主要继承了华北陆块内部EMI型富集地幔,可能受到了古亚洲洋俯冲消减过程中再循环下地壳组分对岩石圈地幔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扬子板块石炭纪沉积层序及其全球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石炭纪扬子板块内部、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及扬子板块与欧美板块之间的不同级别沉积层序对比研究,编制了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欧美板块石炭纪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在扬子板块内部,上、下扬子区2级沉积层序可以进行对比,但下扬子区海进和海岸上超滞后于上扬子区,由于资料的限制,3级沉积层序的对比还有困难;华北板块Fusulina-Fusulinela带内的一个3级沉积层序和Triticites-Peudoschwagerina带内的四个3级沉积层序,可以和扬子板块同期的3级沉积层序对比;扬子板块和北美中大陆不仅3级沉积层序可以对比,而且在晚石炭世Gzhelian期4级沉积层序也可以进行对比,但由于它们大地构造背景的差异,导致沉积层序组成内容的不同。上述对比结果被认为是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所形成全球沉积记录同时性的证据。并以冰期与非冰期、联合古陆形成前后等方面对相同板块内和不同板块间沉积层序的数量和级别的异同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石炭纪冈瓦纳大陆冰川消长是控制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沉积层序应具全球同时性和可对比性,但局部沉积条件差异也将影响沉积层序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