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提出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社会经济动荡等变化环境下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制约因素以及解决途径。以自然与社会协同进化的复杂系统作为变化环境下流域概念的抽象表征,以科研能力与管理能力作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流域管理中科学研究与管理实践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出发点,分析当前流域管理中科学研究与管理实践的种种错位,提出适应变化环境的流域管理知识创新机制,为提高流域科研水平、充分发挥科学在流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3.
特殊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中国洪涝干旱灾害频发。由于客观的禀赋条件,中国北方降水量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变化环境条件下,中国北方河川径流量呈现减少趋势,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需水较大幅度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北方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径流变化归因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导致的流域下垫面变化、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其他经济社会活动是北方河川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北方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5.
6.
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河网密布,河道及河流的形态和演变影响着人们生活习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由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的剧烈人类活动,以及气候、降水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河床演变加剧。对近 60 年的水文监测成果分析,发现自 1990 年代中期以来的河床演变,导致多种水文要素发生调整,给堤围险段、供水安全和水资源管理带来安全隐患,变化环境下的河流情势改变,是对当下水文工作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首先分析了宁蒙引黄灌区近60年的气温变化特性,并据此划分基准期和变化期;分析了灌区种植结构的变化。然后采用彭曼公式和作物系数,分析了典型作物的物候期和灌溉需水的变化;并分析了灌区灌溉需水量和灌溉时间节律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变化期相较基准期,气温明显升高,灌溉需水在此影响下,有所前移;总种植面积增大,春小麦的种植面积大幅降低,玉米、葵花等其他作物增加,使得灌溉需水总量增多,并有所后延;在总种植面积增大、种植结构改变和气候变化的综合作用下,灌区灌溉需水量呈较大幅度的增加趋势,但汛前讯后需水比例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