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湖相碳酸盐岩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能提供重要的环境信息。山东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沙一段和沙四段。对47个碳酸盐岩样品碳、氧同位素组分的分析表明:沙一段、沙四中和沙四上亚段下部沉积时期东营湖均是程度不同的封闭型湖泊。古盐度和蒸发/降雨:沙四中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下部沉积时期>沙一段沉积时期>沙四上亚段上部沉积时期;古湖水面:沙四上亚段上部沉积时期>沙一段沉积时期>沙四中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下部沉积时期;古生产力:沙一段沉积时期>沙四上亚段上部沉积时期>沙四中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下部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生油岩中介形虫氧、碳同位素的古湖泊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山东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一段27个生油岩样品中的介形虫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分析,其δ(^18O)全为负值,δ(^13O)多为正值,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92,同时,δ(^18O)与δ(^13O)垂向变化明显,沙一段下,中亚段明显高于上亚段,通过与现代湖泊碳酸盐氧,碳同位素特征的比较得出:沙一段生油岩沉积时期的古湖泊是一封闭咸水或半咸水湖泊,中,下亚段沉积时期,气候干燥,蒸发作用强烈,湖水面较低,盐度高,生产力高,而上亚段沉积时期,气候较湿润,降雨量大,湖水面高,盐度偏低,生产力降低。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湖相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湖泊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四川盆地侏罗纪的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早侏罗世自流井组地层之中。在对四川自贡、重庆合川自流井组上部大安寨段中的湖相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进行分析后,根据其组成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其碳、氧同位素的古湖泊学意义。两条剖面上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在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自贡贡井—高硐桥剖面上,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均为负值,δ13C值在-4.49‰~-0.85‰之间,1δ8O值-9.14‰~-6.75‰之间,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γ=0.62);合川炭坝剖面上,样品的碳同位素正负均有,氧同位素均为负值,δ18O值在-8.52‰~-4.56‰之间,δ13C值在-3.46‰~1.62‰之间,两者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γ=0.64)。通过与现代湖泊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特征的比较,认为四川盆地早侏罗世自贡地区的湖泊为开放型的淡水湖泊,而合川地区为具有一定封闭性的微咸水湖泊。 相似文献
4.
总有机碳含量(TOC)、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δ13C)、氢指数(HI)和有机质类型是进行古湖泊学研究的良好替代性指标,本研究以岩石热解分析数据和总有机碳测试数据为替代指标来综合反映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二—三段晚期集水盆地的气候、湖泊生产力和湖泊底部水体环境等古湖泊学特征。指标显示:青山口组二—三段晚期集水盆地的古气候经历了温暖冷暖湿温暖而干燥干冷的演化过程;1933~1932m沉积时期,有机质以湖相为主,湖底为弱氧化环境,古湖泊初始生产力最高,其它阶段,有机质以陆源为主,虽然TOC含量高,但古湖泊初始生产力并不高;TOC值随深度减小而降低,δ13C值随深度变浅而偏正,而且δ13C值正向偏移量最大的时期晚于TOC值最高的时期;暖期时,TOC值较高,HI值较高,δ13C值偏负;冷期时,TOC值较低,HI值较低,δ13C值偏正。 相似文献
5.
古湖泊学研究中的鱼化石埋藏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化石埋藏学方法在古湖泊环境研究中主要是利用鱼死亡及其骨骼解体和保存的方式 ,去推测湖泊的水文状况、沉积环境、群落结构、鱼类的生活史、死亡方式和保存特征等 ,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取决于对现代湖泊中生物与环境对应关系的观察研究。在鱼化石埋藏学研究中 ,温度是决定鱼化石保存状况的主要因素 ,当水温在 1 5℃以上 ,多数鱼尸体就会因细菌腐解产生的气体而漂浮到水面 ,然后在水面上进一步腐烂 ,最后散落到湖底 ,或者被水流带到近岸区 ,遭受更强烈的破坏 ;当水温在 1 5℃以下时 ,鱼尸体可以保存在水底 ,直至被埋藏 ,在湖下层水氧气充足、有食腐动物生活的条件下 ,也可以被食腐动物破坏 相似文献
6.
古湖泊学研究——以桦甸断陷盆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湖泊学是研究湖泊系统历史演变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球科学.本文综述了古湖泊学的定义、研究现状及常用的研究方法,并以吉林桦甸古近纪断陷含油页岩湖盆为例进行了应用.桦甸盆地为小型半地堑盆地,盆地南缘F1断裂控制了古近系湖泊演化特征.桦甸盆地富含油页岩资源,具有开展古湖泊学研究的优势条件.桦甸油页岩具明显的黑白相间的双层结构特征,有机质条带和陆源碎屑颗粒呈现良好的韵律互层,有机质呈现褐色或黑色条带,夹杂石英、长石颗粒的粘土矿物呈白色条带.根据泥岩和油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垂向变化特征,桦甸组古湖泊生产力演化趋势为:中部含油页岩段>上部含煤段>下部含黄铁矿段,反映油页岩沉积时,湖盆古湖泊生产力最高.根据油页岩岩石学特征、V/(V+Ni)、Sr/Ba和B/Ga等元素比值分析,中部含油页岩段时期,表现出一种淡水与半咸水-咸水交替变化的沉积演变过程,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盐度分层,使底层水处于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随着古湖泊学的不断发展,它已经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理论及方法问题需要湖泊地质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钻井岩心观察和岩石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川中东北部龙岗地区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和凉高山组典型钻井取心段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碳氧同位素分析。40余件样品的测试结果表明,δ13CPDB值在-1.24‰~4.59‰之间,除了1个负值外,都为正值。δ18OPDB值在-15.7‰~-9.83‰之间,都为负值。与海相和陆相碳酸盐岩同位素值对比显示,自流井期和凉高山期古湖泊均表现出内陆开放性淡水湖泊的特点,没有经过明显的海水入侵。在中-下侏罗统广泛存在的碳同位素正偏移是由湖泊初级生产力提高所导致的。岩相和同位素变化显示了古湖平面经历了2次主旋回和6次次级旋回变化,湖平面变化总体表现为东岳庙段沉积期>大一三亚段沉积期>大一亚段沉积期>凉高山期>马鞍山段沉积期。古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表现为大一三亚段沉积期>东岳庙段沉积期>大一亚段沉积期>凉高山期>马鞍山段沉积期。 相似文献
8.
9.
湖相碳酸盐岩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陆相碳酸盐岩。中国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始于二叠纪—三叠纪,经侏罗纪—白垩纪发展,鼎盛于古近纪,具有沉积时间跨度长、分布面积广的特征。碳酸盐岩发育方式多样,常以多个单层、薄夹层状、互层状、韵律沉积为主,也见以结核状或钙质微体化石等薄层赋存于泥岩、页岩等细粒碎屑岩中。湖相碳酸盐岩δ13C值介于-10.0×10-3~+10.0×10-3之间,多数为-5.0×10-3~+5.0×10-3,正负值均有。二叠系—三叠系δ13C发生负偏,侏罗系—白垩系先正向漂移随后负偏,古近系—新近系再次正偏,达最大值约+5.0×10-3。氧同位素δ18O值介于-20.0×10-3~+2.0×10-3之间,多数为-15.0×10-3~-0.0×10-3,几乎全部为负值。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δ18O值在-15.0×10-3~-3.0×10-3之间变化,古近系—新近系δ18O值明显正偏移,多数位于-10.0×10-3~0.0×10-3。中国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相关性分析表明,δ13C与δ18O密切相关,且δ13C值多正值或轻微负值,指示湖泊为封闭型咸水—半咸水环境;δ13C和δ18O不相关,δ13C值为负值,指示湖泊为开放型淡水环境。 相似文献
10.
辽西义县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陆相湖盆沉积中常发育多个薄层碳酸盐岩沉积层,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的研究对揭示湖盆沉积古环境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义县组砖城子层英窝山剖面湖相碳酸盐岩分析结果显示,岩石δ13C值为-3.44×10-3~0.27×10-3,均值为-1.21×10-3;δ18O值为-15.73×10-3~-9.93×10-3,均值为-10.88×10-3。盐度Z值变化范围114.78~122.39。碳酸盐岩主量元素分析表明,w(CaO+MgO+LOI)=53.38%~97.04%,均值71.15%;陆源组分w(Al2O3+SiO2+Fe2O3)=2.19%~44.87%,均值为27.77%;x(Mg)/x(Ca)摩尔比介于0.92~1.01。碳酸盐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提供了古湖泊学的古盐度、氧化还原和古气候证据。w(Sr)=110.4×10-6~1360.2×10-6,w(Ga)=0.152×10-6~14.13×10-6,w(Sr)/w(Ba)=0.34~131.49(多数>1),指示沉积湖泊水体为咸水环境;氧化-还原指标w(V)/w(V+Ni)=0.51~0.83,w(V)/w(Cr)=1.59~8.28(多数>2.0),w(U)/w(Th)=0.39~10.24,且变化范围较大,指示为半封闭—封闭的缺氧还原强分层水体沉积环境;w(Sr)/w(Cu)=54.94~1260.71,均值为213.79,反映炎热干旱气候类型。义县组砖城子层沉积期湖泊为干旱古气候背景下的半咸水—咸水、缺氧还原强分层的半封闭—封闭型。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