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25万地质填图进一步揭开了青藏高原地区大地构造的奥秘:阿尔金山是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的一部分;阿尔金断裂确是一条大型转换断层;木孜塔格-玛沁缝合带和金沙江缝合带均是华力西缝合带;松潘甘孜三叠系沉积盆地是劳亚大陆南部边缘的浊积岩盆地;冈底斯带曾经历了重要的印支造山运动;不存在从古生代延续到三叠纪的大洋盆地,即不存在所谓古特提斯或永久特提斯;古生代时期,在青藏高原地区亦不存在具古生物、古地理分隔意义的大洋盆地,当时,包括中朝、扬子、塔里木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均位于古亚洲洋主洋盆——中亚-蒙古带之南,属冈瓦纳大陆结构复杂的北部边缘;雅鲁藏布江和班公湖-怒江带是特提斯洋中的孪生姊妹,它们均是从三叠纪起就发展成大洋裂谷带的;以雅鲁藏布江带为主洋盆带的特提斯洋,从三叠纪晚期开始消减,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3个阶段脉动式板块汇聚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滇西古特提斯造山带威尔逊旋回的岩浆活动记录保存在昌宁-孟连带和金沙江-哀牢山带及其周围地区。在大陆拉张阶段,思茅地块之下的大陆岩石圈地幔是明显亏损的,指示它已经历过一次或几次部分熔融事件。洋盆阶段的MORB源于强烈亏损的大洋岩石圈地幔源区,但与地幔柱发生广泛的混合作用,与现代印度洋脊下的大洋岩石圈地幔相似。从俯冲阶段到碰撞阶段,大陆地幔则变得越来越富集。文中还讨论了滇西古特提斯大陆岩石圈地幔和大洋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以及大陆岩石圈地幔转化为大洋岩石圈地幔的过程,推测板块扩张的起因可能与下地幔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滇西古特提斯多岛洋的结构及其南北延伸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在深化滇西古特提斯构造古地理格局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区分多岛洋与多岛海的时、空尺度标准。根据藏北羌塘、泰国北部与滇西古特提斯沉积地质学的比较研究 ,论证了滇西昌宁—孟连带北延连接冈玛错缝合带 ,南延与泰国北部隐蔽缝合带相接。泰国东北部著名的难河—程逸缝合带北延很可能潜伏于思茅盆地中新生代红层之下 ,因此古特提斯阶段并不存在稳定的“思茅地块”。泰国西北部湄萨良带存在洋盆硅质岩、海山碳酸盐岩和被动陆缘碎屑岩的构造混杂沉积组合 ,原属“泥盆系”的硅质岩中已发现早石炭世和晚三叠世卡尼期放射虫动物群 ,启示了古特提斯东段存在双子星座式主支洋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湄萨良带北延最可能与保山地块、腾冲地块之间的潞西三台山蛇绿混杂带相连。滇西北地区原属晚三叠世哈工组内侏罗纪放射虫化石的发现等 ,启示了青藏高原三江带在古、新特提斯转折期古地理演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晚古生代-三叠纪,滇黔桂三省区和越南北部有南盘江海长期发育。地质构造上,北面为扬子地块,东南有云开地块和大明山微陆块,西南有越北地块。南盘江海内部有北部的田林海盆,中部的八布洋盆和南部的钦防海盆。中间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海下台地,最大的是大明山台地,其次是靖西台地和西畴台地。早泥盆世晚期南盘江海的张开,可能是冈瓦纳板块反时针旋转、扬子地块北移,使其间滇桂-越北地块裂解的结果。进一步的海底扩张导致早石炭世时八布海盆出现洋壳,南盘江海成为南北超过20个纬度的小洋盆。古地理再造表明,八布海盆的扩张脊可能连接西面哀牢山海的洋脊。晚二叠世云开地块北移,与大明山微陆块碰撞。早三叠世印支地块北移,和越北地块会聚。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南盘江海南缘出现活动陆缘。晚三叠世印支-越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会聚,南盘江海闭合。南盘江海和哀牢山海及昌宁-孟连海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基本同步,可能属古特提斯同一洋脊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9.
10.
华南大陆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陆块拼合而成,后者具有滇缅泰马(Sibumasu)、印支等互换构造域内诸地块共同的特点。古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从两广-浙闽东部通过,沟通了以西越南黑水河(SongDa)带和以东环太平洋晚古生代大洋亲缘诸地体。这个分支始于华南中泥盆世的陆内裂陷作用,古生代末扩展成广海。晚二叠世的龙潭组含煤地层和钦防地区的放射虫硅质岩分别代表浅水台地和远海盆地两个不同地形台阶的沉积,中间隔着一个向南倾斜的大陆斜坡。东吴运动在两广交界地区产生磨拉石、混杂堆积,并伴生六万大山等S型花岗岩基,代表云开地块向北的拼贴。类似事件在闽浙东部可能一直持续到晚中生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