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5篇
  国内免费   183篇
  完全免费   1020篇
  地质学   4628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迄今对冈瓦纳大陆北界的位置还存在激烈争论。随着青藏高原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以及各项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已经积累了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为重新认识冈瓦纳大陆北界和评价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回顾早期有关冈瓦纳大陆北界不同观点的基础上 ,从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研究中所取得的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出发 ,重点介绍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差异 ,认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2.
中蒙边境及邻区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金属矿床围岩岩性组合和成矿作用特征,将中蒙边境及邻区分布的斑岩铜矿床(点)划分为3种类型:①加里东期经典型斑岩铜矿床(点);②海西期经典型和火山岩型斑岩铜矿床;③燕山期深成岩型和火山岩型斑岩铜矿床。在较详细剖析各类金属矿床(点)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9个矿化集中区,并讨论了区域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研究区内的金属矿床(点)成矿作用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期,但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问与海西期板块构造活动的高峰期相吻合,是地壳特定演化阶段构造一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构造背景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通过中国东北地区浅戍低温热液矿床的综合特征研究,将矿床的分布划分为德尔布干、呼玛、小兴安岭和吉东4个矿集区,根据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确定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部分混有岩浆水;戍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和戍矿岩浆-流体系统;多数矿床形成于中低温、中浅成环境,个别矿床成矿温度高、深度大,显示了斑岩型或造山型与浅成低温溶液型成矿系统之间的连续性;厘定大规模成岩成矿时间为130Ma左右,构造环境是古亚洲洋闭合后陆陆碰撞过程的挤压-伸展转变体制,并以矿集区尺度的CMF模式解释了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岩浆-流体系统的发育机制。  相似文献
4.
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玉华  李文昌 《中国地质》2006,33(2):352-362
普朗斑岩铜矿地处甘孜-理塘结合带西侧德格-中甸陆块东缘,印支期义敦-中甸岛弧带南段。矿区地层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主要出露普朗印支期复式中酸性斑(玢)岩体,构造裂隙发育,岩石蚀变强烈,具典型的“斑岩型”蚀变分带:由中心向外依次为强硅化带→硅化钾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岩浆岩、岩浆侵位的地层、热液蚀变作用、热液运移和矿质沉淀的构造空间控制了本矿床的产出。其成矿作用发生于普朗复式斑岩体内,矿化与蚀变相伴进行,在岩体中心形成由细脉浸染状矿石组成的筒状矿体,岩体边部产出脉状矿体。成矿元素以铜为主,伴有金、银、钼、钯、硫等多种有用组分。矿床规模达到超大型。  相似文献
5.
山东蓬家夼金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方向   总被引:47,自引:10,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工作,认为该区中生代构造体系以走滑构造为主,走滑以在蓬家夼地区转换为拉张,在白垩纪莱阳组砾岩与下无古界荆山群变质杂岩之间一剥离断层,蓬家夼金矿产于该剥离断层内,为区内火山活动期间在大气水参一下形成的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通过对区内地质体变形特征的研究,认为蓬有夼金矿在三维空间上的应呈倾向155°±10°、倾角45°±10°的大的复式透镜体,可望成为大型金矿。  相似文献
6.
西藏羌塘角木日地区二叠纪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47,自引:24,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庆国  李才  程立人  张以春 《地质通报》2004,23(12):1228-1230
1:25万玛依岗日幅区域地质调查期间,在角木日地区发现了一套保存十分完整的蛇绿岩,岩石由放射虫硅质岩、枕状玄武岩、辉长辉绿岩和变质橄榄岩组成。这套岩石是羌塘中部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蛇绿岩组合。  相似文献
7.
湖南骑田岭芙蓉矿田锡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湖南骑田岭芙蓉矿田是近几年发现的超大型规模的锡多金属矿田,目前 已发现锡矿脉(体)40多条,锡矿类型有构造蚀变带型、蚀变岩体型、云英岩型、斑岩型、夕卡岩型、石英脉型、冲积型等多种。该矿田可划分为白腊水-安源、黑山里-麻子坪、山门口-狗头岭3个北东向锡矿带。本文在介绍矿田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矿田锡矿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对其控矿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区可望成为世界级锡矿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8.
初论西藏冈底斯带中段尼木西北部班岩铜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冈底斯带尼木西北部具有斑岩型铜矿产出的有利地质条件,已有厅宫,冲江,白容,岗讲,渡布曲等铜矿床(点),可望形成大型-超大型班岩铜矿集中区,其资源量远景可达400-600万t以上,在分析地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与国内外斑岩铜矿进行了对比,建立了本区铜矿的综合遥感地质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9.
新疆西准包古图地区斑岩铜矿找矿的重大突破及意义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锐  张云孝  佟更生  汪疆  李龙乾 《中国地质》2006,33(6):1354-1360
新疆西准托里成矿带过去是以金矿、铬铁矿为主的找矿区,2001-2004年包古图地区铜矿找矿获重大突破。包古图铜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金属矿物成分简单,矿石构造为细粒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矿石品位低、矿化均匀,矿床蚀变组合和分带特征明显,属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包古图斑岩型铜矿的发现,在西准是首次,并且证明了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斑岩铜矿带东延至中国境内。对西准地区今后的找矿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模型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中段东部取得找矿突破的超大型矿床, 探明夕卡岩型矿体铜钼铅锌金银均达大型以上规模, 初步探明角岩型矿体铜钼金属资源量也达大型以上规模。通过详细的矿体地质特征、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 认为矿床类型属于典型的与斑岩有关的夕卡岩型-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夕卡岩型矿体分布于晚侏罗世多底沟组与早白垩世林布宗组的层间扩容空间中, 角岩型矿体赋存在角岩中。矿床规模宏大, 具斑岩成矿系统的围岩蚀变和矿石特征, 识别出6种矿石类型、29种金属矿物和四期围岩蚀变。成矿元素的平面分带由浅部向深部由Pb+Zn(Au+Ag)→Pb+Zn(Cu+Au+Ag)向Cu(Mo+Au+Ag)→Cu+Mo(+Au+Ag)→Mo演化,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元素分带、矿石矿物分带。含矿岩浆岩SiO2变化于59.58%~73.16%, 表现为富K2O, 过铝质, 低Mg, 并富F(平均0.08%)、Cl(平均0.02%)的特点, 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岩, 稀土元素总量变化在70.35×10-6~175.01×10-6之间, 平均为116.47×10-6, 高Sr、低Y和Yb, 具明显的正Sr异常和明显的Nb、Ta、Ti负异常, 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富集, 在Y-Sr/Y图解中投点于冈底斯含矿斑岩区, 具有高钾似埃达克质岩特点, 具C型埃达克岩特征。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显示钙碱性岩系-高钾钙碱性岩系的演化趋势, 表现为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的岩石系列, 并显示一定的岩浆混合特征, 基性岩浆的混合有利于铜多金属矿成矿, 特别是伴生金、银的高含量与此有关。无矿斑岩脉或外围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在16.27±0.31 Ma(MSWD=1.9)~15.99±0.34 Ma(MSWD=2.5), 具有成矿前侵位的特征; 含矿斑岩脉的锆石SHRIMP年龄在14.2±0.2 Ma和14.1±0.3 Ma之间, 稍晚于主成矿期; 斑岩型矿石中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4.78±0.33 Ma, 角岩型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4.67±0.19 Ma, 夕卡岩型矿石成矿时代也在15 Ma左右(14.5~15 Ma), 主成矿期在中新世Langhian期。与辉钼矿的成矿年龄相比, 花岗斑岩的侵位年龄稍早, 而闪长玢岩相对较晚。由此, 建立了基于推覆滑覆构造控制矿体分布, 岩浆侵位后提供物质来源的矿床模型, 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