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8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完全免费 | 162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842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49,自引:4,他引:145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济阳坳陷曾为五条NW向的以逆冲断层为主的压性构造带占据,早-中侏罗世造山作用结束;晚侏罗世-早始新世为负反转盆地阶段,三叠纪NW向逆冲断层发生反向伸展;中始新世-渐新世为右旋扭张盆地阶段,NE,ENE向扭张断裂发育,并进而成盆接受沉积,NW和断裂反向伸展活动受到抑制而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2.
Th,Ta,Hf是一组耐熔强亲岩浆元素,由于地球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其相互之间的比值关系能将深部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较好地恢复出来,玄武岩类,是原始玄武岩浆形成的岩石的Ta/Hf及Th/Hf比值,能较好地反映其源区的Th,Ta,Hf之间的分异特征,在一般情况下,这一特征与某种确定的大地构造环境有密切关系和确定的因果联系,可用来判别玄武岩类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其源区Th,Ta,Hf分异特征,本文根据典型大地构造环境玄武岩类的Th,Ta,Hf数据,提出了玄武岩类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判别的Th/Hf-Ta/Hf双对数图及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在全国起指导作用,影响既广泛且深远.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在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相应的56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5.
区域地质填图表明,在燕山地区,近E-W走向展布的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火山岩和土城子组红层,被NE走向展布的张家口组火山岩不整合覆盖(河北省地质局,1989)。这一不整合被认为是该区燕山主造山幕的标志,代表中国东部构造带从近E-W走向彻底转变成NE走向的转折点(任纪舜等,1990,1996,1999)。为了查明这一构造转折点的时代,我们近几年再次在冀北滦平盆地和承德盆地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采样,以便准确厘定这一重大构造事件的年代。现将最新取得的SHRIMP测年结果简要报道如下。SHRIMP测年样品:样品CDM…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及邻区中生代—新生代大地构造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74,自引:12,他引:62
在系统研究古地磁、周边板块的运动学特征、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和沉积古地理资料的基础上 ,恢复了中国大陆及邻区中、新生代 6个时期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构造古地理 ,并进而探讨了对环境变迁的影响。 6个时期的划分、构造特征及其古地理环境分别为 :印支期 (2 5 0~ 2 0 8Ma) ,NE -SW向缩短 ,中国大部分大陆完成拼合 ,南方以海为主 ,北方以陆地为主 ;燕山期 (2 0 8~ 135Ma) ,NW -SE向缩短 ,大陆地块逆时针旋转 2 0°~ 30° ,东部形成高地 ,西部为低地 ;四川期 (135~ 5 2Ma) ,NE -SW向缩短 ,以盆岭地形为主 ;华北期 (5 2~ 2 3 3Ma) ,太平洋板块第一次向西俯冲、挤压 ,中国东部形成 3条东西向山脉和 4个汇水盆地 ;喜马拉雅期 (2 3 3~ 0 78Ma)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隆升 ,其他地块相对沉降 ;新构造期 (0 78Ma以来 ) ,周边各板块保持相对均衡状态 ,逐步构成现代地貌。研究表明 ,大地构造是古地理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1:25万地质填图进一步揭开了青藏高原地区大地构造的奥秘:阿尔金山是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的一部分;阿尔金断裂确是一条大型转换断层;木孜塔格-玛沁缝合带和金沙江缝合带均是华力西缝合带;松潘甘孜三叠系沉积盆地是劳亚大陆南部边缘的浊积岩盆地;冈底斯带曾经历了重要的印支造山运动;不存在从古生代延续到三叠纪的大洋盆地,即不存在所谓古特提斯或永久特提斯;古生代时期,在青藏高原地区亦不存在具古生物、古地理分隔意义的大洋盆地,当时,包括中朝、扬子、塔里木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均位于古亚洲洋主洋盆——中亚-蒙古带之南,属冈瓦纳大陆结构复杂的北部边缘;雅鲁藏布江和班公湖-怒江带是特提斯洋中的孪生姊妹,它们均是从三叠纪起就发展成大洋裂谷带的;以雅鲁藏布江带为主洋盆带的特提斯洋,从三叠纪晚期开始消减,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3个阶段脉动式板块汇聚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8.
矿床是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指示标志,矿床特征和时空分布格局为重建东天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制约。研究表明,夹于吐哈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的东天山古生代造山带,在空间上可分为吐哈盆地南缘铜矿带(北带)、康古尔金矿带(中带)和阿齐山—雅满苏铁(铜)-银多金属矿带(南带)3个不同的构造-地层(岩浆)-成矿带。在时间上东天山造山带具有明显的三阶段演化性:(1)吐哈盆地南缘奥陶—泥盆纪为活动大陆边缘,形成了包括VMS型铜锌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在内的古陆缘成矿系统;晚泥盆世末—早石炭世初古洋壳向北俯冲关闭,中天山地块增生拼贴到吐哈地块(属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组成部分)南缘。(2)早石炭世(维宪期)沿康古尔缝合带再次拉张,形成石炭纪裂陷槽火山-沉积岩系及相应的层控成矿系统(VMS型铜锌矿床、火山岩型铁(铜)矿床、自然铜矿床),裂陷槽封闭过程中发育了夕卡岩型银多金属矿床。(3)早二叠世形成与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有关、跨构造单元发育的铜镍硫化物成矿系统和与剪切活动有关的金矿床。依据上述认识,对东天山地区的矿产勘查提出了新建议。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