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氟碳铈矿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氟碳铈矿的形成条件及Lr、Pr、Nd、Sm……Lu及Y的氟碳酸盐形成氟碳铈矿结构的可能性。主要实验结果及讨论如下: 1.氟碳铈矿的形成条件范围很宽,在常温到400℃,常压到1000bar,溶液pH从6.7到11.0的范围内均可形成。 2。氟碳铈矿与独居石有类似的形成条件,控制它们形成量的因素是氟与磷的比例。 3.La—DY的氟碳酸盐矿物能够从成矿溶液中直接形成,而Ho—Lu的则不能。 4.氟碳铈矿的晶胞参数与成矿溶液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在碱性溶液中合成的氟碳铈矿的晶胞要比在中性溶液中合成的大些。 相似文献
4.
黄钇钽矿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实验表明,黄钇钽矿需要在温度≥500℃,溶液pH≈4.0-7.5,压力500—1500bar的范围内形成,与褐钇铌矿相比,其形成条件的范围要窄得多。 不同的稀土元素在形成黄钇钽矿时的成矿温度亦不同。钇族稀土成矿温度相对较低且相互接近,铈族稀土的成矿温度比钇族稀土高得多,并随原子序数减小而迅速增高,以致La、Ce、Pr、Nd在一般的地质条件下难以形成这种结构的矿物,这就是至今在自然界发现的黄钇钽矿均为钇族稀土占优势的原因之一。实验还表明,大量F、P等组分的存在,对黄钇钽矿的形成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钛合金密封式高压釜,在温度为600℃,压力为888 atm下合成具有八面体晶形的硫镍矿单晶。实验证明,用淬火的方法保留硫镍矿高温相(β)结构是不可能的。 低温相(α)硫镍矿属三方菱面体类,空间群为R32。在536℃时低温相硫镍矿转变为高温相(β),并在805±2℃时熔化。β-硫镍矿(Ni_(3±x)S_2)属等轴晶系,立方面心格子(F),晶胞参数α=5.208A,可能的点群有m3,432,m3m。 相似文献
6.
柿竹园夕卡岩中有早、晚形成的两种产状石榴子石。本文为查明其形成物理化学条件及与矿化的关系,采用矿区天然花岗岩、灰岩和夕卡岩化早期形成的石榴子石为试样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夕卡岩化早期石榴子石是在温度400—750℃,压力500—1000bar,pH=5—8条件下,由富含Si、Al、Fe、Cl、F等组分的热液与上泥盆统佘田桥组灰岩交代反应形成的;晚期石榴子石是在温度250—700℃,压力500—1000bar,pH=5—14条件下,由富含Si、Al、F等组分的带钨溶液与早期石榴子石交代反应产生重结晶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