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国内免费   81篇
  完全免费   324篇
  地质学   104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52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Lu-Hf同位素体系及其岩石学应用   总被引:291,自引:174,他引:1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Lu-Hf是近几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门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示踪技术。本文对这一同位素体系的发展历史、岩石学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对目前常见的样品溶解、质谱测定和激光剥蚀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虽然Lu-Hf同位素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TIMS、hot-SIMS、MC-ICPMS三个阶段,但MC-ICPMS仪器的出现,使Hf同位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介绍了Lu-Hf同位素的基本地球化学行为和基本原理之后,本文对这一同位素体系在岩石学上的应用作了全面的介绍,内容包括含石榴石和磷灰石岩石的同位素定年、早期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不同端元地幔的性质及成因、岩浆作用过程的Hf同位素鉴别、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变质作用过程中的Hf同位素变化等。最后对Lu的衰变常数、测定标准(JMC475溶液和固体锆石/斜锆石标准)的Hf同位素组成及Hf同位素的封闭温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天山及邻区各微地块上分布有震旦纪—早寒武世火山-沉积岩系,寒武系底部均发育含磷层,震旦系中见2~3层大致可对比的冰碛岩,暗示各微地块当时可能是一个统一大陆块的组成部分。震旦纪—早寒武世大陆拉伸→大陆裂谷火山活动是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的前兆,意味着早寒武世为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时限的下限。中天山巴仑台微地块中的下石炭统马鞍桥组底部的粗碎屑岩,是碰撞造山中晚期的地质记录。它意味着天山古生代洋盆已经闭合。石炭纪时,天山造山带已进入新的造山后裂谷拉伸阶段,发育有大规模大陆裂谷双峰式火山活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早石炭世是天山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的上限。  相似文献
3.
湘南骑田岭岩体菜岭超单元花岗岩以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其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59±1.2Ma,单颗粒锆石熔融法U-Pb年龄为161±2Ma,Sr同位素初始比值偏低(0.70854),Nd同位素初始比值偏高(-5.4~-5.8),Nd模式年龄偏低(0.94~1.49Ga)。在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方面,属钙碱系列,准铝,富含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REE、Nb等高场强元素。常见较多具有岩浆混合特征的微花岗岩类暗色包体。这些同位素、岩石学和微量元素特征,总体上反映了菜岭超单元花岗岩的成岩组成中有明显的地幔物质的参与。该花岗岩可能是在燕山早期华南地壳开始拉张减薄的构造背景下定位的,壳幔相互作用对本区大陆地壳物质的重熔和花岗岩浆的形成和演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含油气盆地成藏期分析理论和新方法   总被引:75,自引:2,他引:7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出推断,常用的 3个方法是根据油源岩的主生油期、圈闭形成期、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油气藏形成期。近10年来成藏期分析是在构造发展史、埋藏史、热演化史、沉积成岩史 4个方面地质历史分析基础上,更多地依靠成藏化石记录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结果,获得成藏期定量数据。评述了成藏期定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储层成岩作用与烃类流体充注序次、自生矿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储层磁性矿物古地磁学、生烃期精确分析等,并讨论了它们在叠合盆地成藏年代学分析中实际应用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5.
秦岭-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压变质岩的研究将为整个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建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分布于大别和苏鲁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以下认识:(1)榴辉岩可分成低温高压榴辉岩和超高压榴辉岩。超高压榴辉岩分布于前寒武纪的大别、东海、胶东和胶南变质杂岩之中,低温高压榴辉岩分布于中晚元古代的红安群、松宿群和苏家河群变质岩系之中。在大别山地区,超高压榴辉岩、高压榴辉岩,以及绿帘-蓝片岩成带状,从北到南依次平行于造山带展布。(2)大别山地区的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是:450-550℃,1.4-1.6GPa。超高压榴辉岩变质条件是:650-870℃,>2.7-2.9GPa,苏鲁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是820-1000℃,>2,8-3.1GPa,榴辉岩的形成温度从西向东逐渐升高。(3)榴辉岩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或绿帘-蓝片岩相→绿片岩相5期变质作用。超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进变质作用为缓慢升温显著增压过程,退变质作用早期为近等温迅速降压过程,中期具近等压降温特征,晚期为近等温降压过程。(4)大别-苏鲁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期高压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夹持于华北与  相似文献
6.
姜常义  穆艳梅 《岩石学报》1999,15(2):298-308
在南天山褶皱带,分布有大量的花岗岩类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侵位顺序,岩石类型依次为:闪长岩、似斑状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精确的锆石U-Pb法研究证明,它们形成于石炭纪末期至早二叠世末期。闪长岩、似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和岩石化学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而二云母花岗岩充分表现了S型花岗岩的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特征。与洋中脊花岗岩相比,它们不同程度地富集K2O、Rb、Th而贫于Ta、Nb、Zr,显示了碰撞造山阶段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碱长花岗岩主要由钾长石、钠长石、石英和富羟铁云母组分的黑云母组成。它们普遍具有高的SiO2、Na2O+K2O、Nb、Y、REE(Eu除外)丰度和Fe/Mg比值,以及低的CaO、TiO2、Sr、Ba、Eu丰度。从而,系统地显示了A2型花岗岩的普遍特征。证明它们形成于后造山垮塌阶段。各种岩石的εSr(t)界于+37.75和+2100.7之间,而εNd(t)界于-4.42和-6.51之间,证明它们全部源自于陆壳物质的深熔作用。北天山古洋盆于晚石炭世的闭合导致了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而在早二叠世末期,更大范围的大陆伸展作用与南天山的后造山垮塌作用同步。  相似文献
7.
藏北鱼鳞山超钾质火山岩为一中等规模的熔岩被, 可分为三期。前两期主要为霞石黝方白榴石响岩、霞石白榴斑岩等, 后期主要为方钠石霓石粗面岩、霓霞粗面岩等。时代为18~30 Ma。本区超钾质岩浆 Si O2 强烈不饱和、强碱性、高度富集 L R E E及 L I L E、放射成因 Sr、 Pb 及非放射成因 Nd 同位素 (86 Sr/87 Sr= 0708766~0709162, 206 Pb/204 Pb= 18882888~ 19104751, 207 Pb/204 Pb= 15642037 ~ 15828458, 208 Pb/204 Pb= 39138921 ~ 39686835 及143 Nd/144 Nd= 0512116 ~0512342),其上述特征指示岩浆源区为受到地壳物质强烈交代的富集 E M I I型地幔。藏北拉嘎拉钠质碱性橄榄玄武岩为高原面上的剥蚀残丘, 时代为60 Ma。其岩石学、 R E E、微量元素及 Sr Nd Pb 同位素指示了岩浆源区为受到洋壳俯冲物质交代的轻度富集地幔。本研究结果指示, 羌塘高原南部富集地幔的形成可能是受到印度板块俯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   总被引:45,自引:13,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形成镁铁质堆晶岩,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它与下地壳底部的麻粒岩相镁铁质堆晶岩,提供了岩浆底侵作用和壳-幔过渡带存在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9.
柯坪玄武岩位于塔里木板块西缘,产于下二叠统库普库兹曼组和开派兹雷克组中。岩石化学组成以富集TFeO、TiO2、P2O5和SiO2不饱和为特征。大部分样品属碱性玄武岩系列,个别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它们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显示了板内拉张环境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εNd(t)=-1.73~-3.69,εSr(t)= 27.56~ 56.87,^206Pb/^204Pb=17.87~18.02,^207Pb/^204Pb=15.45~15.53,^208Pb/^204Pb=38.22~38.49。Nd、Sr、Pb同位素组成证明柯坪玄武岩源自于前寒武纪的富集型大陆岩石圈地幔。而且,这种情况在塔里木盆地及周缘地区十分发育的镁铁质岩浆岩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据此,可以将新疆南部和北部划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省。南部省以富集型地幔的同位素组成为特征,而北部省以亏损型地幔的同位素组成为特征。分属于这两个省的古生代晚期阶段岩浆岩有可能不是同一个地质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北祁连山构造-火山岩浆演化动力学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笔者以区域构造-火山岩浆演化动力学为主线,从研究区域火山岩岩石学的角度探索北祁连山古板块构造体制与火山岩浆作用的关系,主要强调区域上不同特点火山岩的成因,其形成应直接与构造环境有关。作者的研究查明,从元古代末至泥盆纪,北祁连山经历了一个由大陆裂开→大洋化→洋盆扩张并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形成和完善→洋盆收缩闭合→碰撞造山的全过程,每一阶段均发育有相应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海相火山活动。经确定有如下5种特定的火山岩浆产生环境:(1)元古代末-寒武纪大陆裂谷型火山作用,(2)寒武纪末-早奥陶世洋脊-洋岛型火山作用,(3)奥陶纪岛弧火山作用,(4)中-晚奥陶世弧后盆地火山作用,(5)晚奥陶世-志留纪海盆闭合期火山作用。作者的研究揭示,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与拉张环境下火山岩浆的产生密切相关。因为海底循环的热卤水在此类矿床的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而这种循环作用受与拉张环境相伴的局部高热流和海底火山活动所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