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1篇 |
免费 | 4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地球物理 | 11篇 |
地质学 | 650篇 |
海洋学 | 4篇 |
综合类 | 15篇 |
自然地理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在中国东部赣东北朱溪矿集区枣林地段发现两条新生代碧玄岩岩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碧玄岩具有低SiO2(41.08%~42.94%),高Mg#(0.61~0.65),高TiO2(2.19%~2.43%),高Na2O+K2O(4.95%~6.30%)的特点。∑REE为299.16×10-6~375.00×10-6,LREE/HREE比值为5.45~6.71,表明轻稀土富集,δEu为0.88~0.94,具微弱Eu负异常。微量元素特征表现出较高Ni、Cr、Sc含量,蛛网图显示明显富集Nb、Ta、Th、Zr等元素,亏损Ba、Ti、K、P等。主量元素相关图解和不相容元素比值显示岩石在演化过程中未遭受地壳混染。综合分析岩石微量元素数据及相关图解,文章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软流圈地幔携带碳酸盐熔体上涌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使得0.2%~0.5%石榴石相二辉橄榄岩与0.5%~1%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发生部分熔融,生成碧玄岩原始岩浆。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东南部通化地区广泛出露早前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类,其岩石组成、形成时代和成因对深化认识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早期地壳形成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花岗质片麻岩类按照SiO_2质量分数总体可划分为高硅和低硅两组:前者主要由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及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组成,其原岩形成于2 549~2 557 Ma;而后者由石英二长闪长质片麻岩及花岗闪长岩质片麻岩组成,其原岩形成于2 534~2 552 Ma;并且两组岩石都含有约2 600 Ma的捕获锆石,共同遭受了约2 500 Ma变质作用的影响。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低硅岩组具有较高的MgO、CaO、Na_2O质量分数,属于高钾—中钾钙碱性系列,并且富集LREE、亏损HREE和HFSE;与之相比,高硅岩组则具有较低的MgO和CaO质量分数,显示更强烈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以及Nb、Ta、P、Ti等亏损的特征;但两者均具有较弱的正或负Eu异常。结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低硅和高硅两组岩石应具有相同的源区,其形成可能与大洋板片俯冲、岩浆底侵引起的地壳部分熔融作用有关。此外,两组岩石具有相似的ε_(Hf)(t)值(2.72~7.95)和模式年龄(2.86~2.55Ga),暗示区域主要存在新太古代晚期地壳生长事件;结合区域内变质火山岩的研究进展,认为吉林省东南部通化地区花岗质片麻岩类可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
鲁西邹平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演化:对地幔源区的约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平盆地中生代火山岩可分为三个亚组:中、下亚组具有相似的岩石组合,岩性主要为玄武岩-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上亚组岩性主要为粗面安山岩。火山岩由早期基性向晚期中偏碱性方向演化,与正常岩浆房酸度增高的岩浆分异趋势相同。具有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亏损,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Nb/La、Hf/Sm比值随MgO的降低而升高或基本不变,说明高场强元素亏损是岩浆的原始特征。各亚组火山岩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区和密切的成因联系,分离结晶起了关键性作用。La/Nb、La/Ta、Ba/Nb比值较高,说明成岩物质可能主要来自岩石圈地幔。拆沉的大陆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与古生代岩石圈地幔(亏损的地幔橄榄岩)的相互作用是岩石圈地幔富集的重要方式,随之该富集地幔在陆内岩石圈伸展和区域热异常的双重作用下发生减压部分熔融而形成具有岛弧特征的邹平盆地火山岩。 相似文献
4.
诸广岩体南部的晚白垩世辉绿玢岩位于西部九峰岩体中部,呈近SN向展布.它具有较高的Al2O3(15.76%~18.70%),K2O(1.97%~3.17%),Na2O(4.20%~4.98%)含量和较低的TiO2(2.76%~2.84%),SiO2(46.75%~50.41%)含量.所有样品Na2O>K2O(Na2O/K2O=1.37~2.13)、大离子亲石元素(Ba,Rb,K,Th)富集明显、Cr和Ni的含量明显低于原始玄武岩浆的参考值;样品中稀土总量较高(158.4×10-6~191.6×10-6),轻稀土富集(LREE/HREE=6.45~6.56),基本无Eu异常(δEu=0.93~0.96).且具有低的εNd(t)值(-0.9~-2.2)、较高的(87Sr/86Sr)I值(0.71276~0.71312)和典型的Dupal异常铅特征.在Nd-Sr和Nd-Pb图解上,辉绿玢岩具有DMM和EMⅡ端员混合特征.这种富集特征不是由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与地壳物质之间的同化混染作用造成.而是归因于俯冲带流体对上覆地幔楔的交代改造.因此,诸广岩体南部的辉绿玢岩是在晚白垩世时期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减薄的构造环境下,由具有DMM和EMⅡ地幔端员混合特征的富集地幔源区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华南西南部博白-岑溪多金属成矿带是华南地区重要成矿带。在该带中先后发现的米场、油麻坡、三叉冲等中大型钨钼矿与晚中生代白垩纪花岗岩关系密切。本文选择了该区典型岩体——三叉冲岩体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该地区成矿作用提供指示意义。三叉冲岩体由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表明,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01~104 Ma,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03~105 Ma。两种花岗岩都具有较大的化学成分变化,但具有相似的Nd同位素组成,εNd(t)值分别为–7.5~–6.5和–7.8~–6.7。我们认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中元古界中-高钾玄武岩成分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基性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在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的演化过程中有角闪石+少量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具有明显不同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的Na2O和K2O演化趋势;且具有更高的 CaO 和 Sr 含量;同时,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得多的 La/Lu 比值,这些证据都表明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并非中粒黑云母花岗岩通过分离结晶形成的。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为中元古界长英质麻粒岩+少量拉斑玄武岩成分部分熔融产生中酸性岩浆,并与幔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形成的。幔源岩浆贡献的挥发分F使得细粒二云母花岗岩朝更富Na2O的方向演化。在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的演化过程中以黑云母+钾长石+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为主。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与三叉冲钨钼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晚中生代,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的影响,桂东南地区处于拉张构造环境。软流圈上涌及玄武质岩浆底侵为基底的部分熔融提供了必要的热源,同时也为三叉冲岩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鲁西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中异剥橄榄岩捕虏体的岩相学与矿物化学资料,以便揭示异剥橄榄岩的成因和岩石圈地幔的深部过程.岩相学研究表明,异剥橄榄岩捕虏体呈浑圆状产于高镁闪长质侵入体中,大小介于3cm×4cm×5cm~3cm×2cm×1cm,并且橄榄石呈残留孤岛状存在于单斜辉石中.矿物化学研究表明,橄榄石的镁橄榄石分子(Fo)介于89~91,Ni=1414~3629ppm,类似于新生代幔源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的成分,但略低于早白垩世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成分.橄榄石的δ18O值介于(6.03‰±0.33‰)~(6.82‰±0.35‰)(平均值为(6.5‰±0.4‰)),高于典型幔源橄榄岩中橄榄石的δ18O组成(5.2‰±0.3‰).与晚白垩世和新生代玄武岩中地幔橄榄岩捕虏体里的单斜辉石相比,异剥橄榄岩捕掳体中单斜辉石的Na2O,TiO2和Al2O3含量相对偏低,而CaO含量、Mg#值(91.2~94.1)和Ti/Eu比值(Ti/Eu=2082~2845)明显偏高,但与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中方辉橄榄岩里的单斜辉石成分类似单斜辉石以较低的稀土元素(REE)丰度、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的配分型式和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Zr和Hf)为特点.此外,异剥橄榄岩的87Sr/86Sr,143Nd/144Nd和187Os/188Os(125Ma)比值分别变化于0.70596~0.70737,0.512181~0.512416和0.12661~0.57650.上述特征表明异剥橄榄岩为地幔橄榄岩受再循环陆壳物质熔体改造所成. 相似文献
7.
松潘造山带马尔康强过铝质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潘造山带广泛出露印支期后碰撞型花岗岩类,其中包括埃达克质花岗岩类、A型花岗岩和I型花岗岩,但目前人们对该区印支期强过铝质花岗岩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松潘造山带马尔康花岗岩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A/CNK=1.10~1.20),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08±2Ma,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00±2Ma.马尔康强过铝质花岗岩K2O/Na2O=1.13~1.75,富Rb、Th和U,贫Sr、Ba、Co和Ni等元素;稀土元素组成上显示存在强到中等的负Eu异常(Eu/Eu*=0.15~0.65);全岩初始87Sr/86Sr比值(ISr)为0.70712~0.71137,εNd(t)=-10.36~-8.43,锆石εHf(t)=-11.8~-1.1.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它们的岩浆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其中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的源岩类型主要为地壳中的泥质岩类,而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的源岩主要为地壳中的杂砂岩类.结合松潘带的地质背景、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及其岩浆岩的组合分析,印支期岩石圈... 相似文献
8.
康定杂岩Rb-Sr、Sm-Nd同位素系统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康定—冕宁地区出露的英云闪长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变粒岩全岩及其中所分离出的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的Rb-Sr、Sm-Nd同位素的系统测定,结合岩石的锆石U-Pb年龄结果,确定这些变质杂岩由于经历了复杂的形成过程与变质历史,Rb-Sr、Sm-Nd同位素体系难以确定其结晶年龄。由单矿物与全岩Rb-Sr、Sm-Nd体系拟合的~700 M a的等时线年龄反映了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年龄。Sm-Nd同位素体系由于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的部分开放性,很容易给出无意义的较老的混合年龄。康定杂岩结晶后并没有经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区域上所含的麻粒岩透镜体可能是新元古代(773~721 M a)期间由Rod in ia超大陆裂解产生的新生洋壳向扬子克拉通陆块俯冲消减过程的变质产物。俯冲到一定深度后,由于板片被拉断,软流圈上涌导致变质洋壳板片岩石、先前底侵变质的镁铁质岩石及扬子陆块长英质基底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以镁铁质岩石熔融产生的熔浆为主(>70%),与长英质基底岩石熔融产生的熔浆混合形成w(Na2O)/w(K2O)>1的TTG组合。 相似文献
9.
辽西建昌碱性粗面岩的年代学及岩石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县组火山岩在辽话分布广泛,研究区碱性粗面岩位于建昌地区义县组火山岩的顶部,详细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锆石u—Pb年龄为(120.3±1.5)Ma,具有较高的SiO2:和碱含量,ω(SiO2)=63.52%~65.94%,ω(Na20+K2O)=9.63%一10.15%,ω(Na20)/ω(K20)为0.96~1.08,属于高钾碱性岩系列,同时具有较低的ω(MgO)(0.75%~1.05%),稀土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模式(La/Yb)n=8.96~12.02),较弱的正Eu异常(δEu=1.07—1.16),相容元素Cr(1.46×10^6~4.15X10^6)、c0(19.8X10^6。~45.9X10^6)和Ni(0.100x10^6~1.55×10^6)含量低。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明显的Ba和Pb正异常,以及Sr、Ti和Y负异常,此外,zr和Hf显示一定的正异常。认为碱性岩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且来源深度较大,是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区火山岩是经过强烈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结晶分异的富集地幔岩浆上升底侵至下地壳,并经历同化混染和部分熔融,然后沿着深大断裂喷发至地表。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