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完全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6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活动断裂的分形结构特征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依据分形理论分析了活动断裂带几断裂系,水系及断层泥粒度分布的分形结构特征,指出断裂系及水系分维值的大小体现了活动断裂的结构复杂程度和构造活动性特征,探讨论了断层泥分维值同断层运动特征与基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分维是定量研究活动断裂的一种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2.
3.
4.
5.
6.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和吐谷鲁断裂带断层泥分形特征与断裂活动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采集的天然断层泥样品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和吐谷鲁逆断裂带中断层泥进行了显微构造、显微形貌和分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断层泥至少存在三期变形 ;同时断层泥和石英碎粒中既发育有线状擦痕、阶步等典型的粘滑活动显微构造 ,也发育有剪切滑动、定向排列等典型的蠕滑活动变形现象 ,说明了断裂活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断层泥的分形研究表明 ,霍尔果斯和吐谷鲁断裂带断层泥分维值分别在 2 .17~ 2 .6 3和 2 .76~ 2 .89变化 ,分维值与断层运动方式粘滑或蠕滑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 ,断层泥分维值能否作为判别断裂活动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汶川地震基岩同震断层泥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汶川Ms8.0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主要沿松散沉积层分布,但在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中,发现5处同震地表破裂带穿过基岩.通过详细介绍其中的4处基岩同震断层剖面,给出基岩同震断层泥的特点和识别标志.断层剖面位置从北向南:平武平溪、北川擂鼓、安县肖家桥和虹口八角庙.同震断层主要出露在相对较软的基岩中,断层长期活动形成了分带性特征显著的断层变形带,主要包括构造角砾岩、断层角砾、老断层泥和最新断层泥.其中,同震滑动产生的最新断层泥最为松软,厚度最薄,颜色最深,内部几乎不含角砾并与其他部分接触边界清晰平直.基岩同震断层泥的结构特征与断层围岩性质密切相关,当同震断层上下盘围岩由多种岩石组成,而且上下盘围岩强度差别较大时,断层变形带结构相对复杂,发育有厚层断层泥,局部存在多个滑动面;当上下盘围岩岩石组成相对单一时,断层变形带结构相对简单,断层泥厚度较薄.在野外断层变形带结构划分基础上,对部分断层剖面中的同震断层泥和断层岩进行了初步的显微结构分析,给出断层蠕滑和粘滑的显微结构特征,对同震断层泥中的流体活动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岩性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虹口乡八角庙地区地表断裂带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结合汶川地震科学钻探1号孔(WFSD-1)岩芯部分研究成果,探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映秀-北川断裂带由很多次级小规模断裂(破碎带)以及夹持其中的块体所构成,其中断层泥的厚度由几毫米到25cm不等,与WFSD-1岩芯记录的地震断裂现象基本一致.从虹口乡八角庙露头来看,映秀-北川断裂带整体宽约120m,分布有近80条含有断层泥的次级断裂带.以台湾车笼埔断裂钻探项目(TCDP)和汶川地震科学钻探(WFSD)研究来看,一次大地震只能形成几毫米至约2cm厚的断层泥,推断映秀-北川断裂带中每层断层泥至少发生过1次到13次地震,该区总厚度约150cm的断层泥中发生地震次数至少为183次,说明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带重复发生过多次强地震活动.每次地震活动并不完全沿袭老的地震断裂主滑移带滑动,而是沿着断层泥边部区域滑动.从整个断裂带中断层泥分布特征来看,地震断裂活动具有向断裂下盘迁移的趋势,并且断层泥的厚度与断裂活动性成正比关系,表明断裂带宽度与地震活动次数及其演化历史有着成因上的直接联系,多次地震活动叠加可能是龙门山形成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0.
敦化—密山断裂带(二道甸子—大山嘴子段)断裂活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敦密断裂带是发育历史长、活动期次多的区域性大断裂,其形成时代及不同时代的活动性务学性质不同。为评价敦化及周围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借助于断层泥热释光测定、断裂气测量及地震、火山资料对断裂带的没部位做出了稳定和相对稳定的定量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