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绥滨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与我省著名的集贤煤田隔松花江南北相望,为一北东向展布的中生代构造盆地,面积约4850平方千米。通过对本区钻孔化验测试数据分析,研究煤中微量元素产生特征,从而深入总结绥滨煤田古地理、成煤环境和煤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世界锑都”锡矿山地处湘中构造盆地的南缘、白马山一龙山东西向构造带的北缘,面积18平方公里,由老矿山、童家院、物华、飞水岩4个矿床组成。自清末发现以来,累计探明锑矿储量200多万吨。锡矿山矿床规模之大,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类矿藏无与伦比。锡矿山以锑资源储量世界第一、锑品产量世界第一、锑产品质量世界第一,毫无争议地摘得”世界锑都”的桂冠。 相似文献
3.
绥滨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其地理座标在东经130°30′~132°00′,北纬46°40′~47°40′之间。为一北东向展布的中生代构造盆地。范围西起军川断裂,东至绥滨县;南自集贤县的福利屯与双鸭山盆地相接,北至黑龙江畔。南北长约97km,东西宽平均50km, 相似文献
4.
绥滨煤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为一北东向展布的中生代构造盆地。南北长约97km,东西宽平均50km,总面积达4850km2。通过对本区地质钻孔化验数据分析,研究本区煤化作用程度及其分布规律,总结绥滨煤田古地理、成煤环境、煤质变化规律,对于指导今后本区地质勘查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浙江中生代晚期地层划分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中生代晚期,浙江先后形成了寿昌型、永康型和金衢型三种不同构造类型的盆地,三者呈叠加关系,其堆积物属于3个地质时期。在理顺其层序的基础上,通过对3个不同时期古生物群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衢江群(天台群)属于早白垩世晚期一晚白垩世;永康群属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建德群(磨石山群)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如果采用130Ma作为侏罗-白垩系划界时标,其界线应划在横山组与寿昌组及相应的岩组之间。 相似文献
6.
对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晚第四纪阶地的研究表明,该区早第四纪以挤压褶皱、逆冲为特征的构造变形在晚更新世期间乃至全新世仍继承性地进行着,表现为横穿褶皱和逆断裂带的河流及冲沟阶地面的形成、阶地类型的转变、阶地级数的增多和阶地面被断错或发生拱曲变形.其中祁连山北缘大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1.92~2.00mm/a.老君庙背斜逆断裂带在晚更新世初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1.15~2.56mm/a.白杨河背斜逆断裂带晚更新世初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0.32~0.58mm/a. 相似文献
7.
就兴建淮北市岩溶地下水库有关水文地质条件、土壤植被、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地下水坝类型和地下水库总库容、可调蓄库容及其可供水量、地下水库经济效益等进行研究;对其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得出,淮北市无论从水地质条件、土壤植被条件及经济与财务分析评价条件来看,都具备兴建地下水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层分区与构造单元相印证是综合地层区划所遵循的主要原则。遵照这一原则,并以沉积类型等7个方面为划分标志,将西秦岭地区自北而南划分为祁连—北秦岭地层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中秦岭礼县—镇安地层区(中秦岭华力西陆褶带)和南秦岭—大别地层区(南秦岭印支陆隆带),再细分为6个地层小区。首次明确指出南秦岭归属于扬子大陆。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早期主要经历了原始陆核的形成(太古—早古元代)、裂开成洋(中元古代)、闭洋(晚元古代)并俯冲造山(晋宁运动)等主要发展阶段。早古生代—早印支期,裂解开3个各具特色的构造盆地,分别经历了北秦岭活动型裂陷槽沉积和加里东陆陆碰撞造山、中秦岭拉分盆地沉积和华力西陆褶、南秦岭稳定大陆沉积和早印支陆隆。晚印支期以来3个盆地演化趋于一致,以共同发育“开”—“合”构造及伸展机制下的断块运动为特色。聚与分、开与合是对西秦岭造山带演化史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发育有拗陷型、断裂型、断陷型3种不同类型的盆地,其中前者发育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其内多为含煤建造;次者发育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为火山岩建造;后者发育于白垩纪—古近纪,主要为陆相红岩建造。研究结果表明,盆地构造类型的演化与该区中生代壳内岩浆层的演化密切相关。与联合古陆解体相伴随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使得东亚陆缘岩石圈的内能逐渐升高,其结果是壳内岩浆层的形成和增厚以及其上盖层岩石的弯曲变形,导致中生代早期众多拗陷盆地的形成;燕山早期的构造运动使印支期已强烈变形的地壳进一步破裂,为壳内岩浆层的物质溢出或喷发提供了通道条件,从而在重熔界面(岩浆层上界面)埋深较浅的本区东部形成众多火山岩盆地;系统内能在晚侏罗世后逐渐下降,地壳冷却收缩使得断块的重力调整逐渐占主导位置,形成众多由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