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2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完全免费 | 376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116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东北和西南两大沉积体系,东北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已为大量的勘探研究资料所证实,而西南体系因受勘探程度限制,目前研究不够。本文通过最新钻探成果,结合盆地西南部露头资料,确立盆地西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浊积)相。冲积扇以西南缘平凉崆峒山和汭水河剖面为代表,扇三角洲及湖泊(浊积)相为区内钻井剖面所证实。长6—长8为区内主力油层组,地层保存完整,钻探程度相对较高。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局部发育河口坝,浊积体以厚层块状为主。长8亚期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最发育期,横向形成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三支前缘砂体带,是石油聚集的重要区带;长7亚期随着湖盆沉降,周边抬升强烈,湖岸较陡,大量发育浊积体系;长6亚期湖退导致扇三角洲再次发育,但规模较长8亚期弱。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单层厚度大,砂岩粒度较粗,颗粒分选及物性好,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2.
轮南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点产油气地区之一,对其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性能及分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对研究区岩溶、裂缝发育、沉积和洞穴充填物分析研究,认为具渗透可溶性碳酸盐岩及温暖潮湿、多大气降水是岩溶储层形成的必要条件,构造裂缝的发育为岩溶储层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裂缝性质及充填程度,本区裂缝可分为方解石完全充填张裂缝、方解石半充填张裂缝、泥质充填扭压性裂缝、未充填微细裂缝和缝合线5种,其中方解石半充填裂缝和缝合线对储层岩溶发育起重要作用。本区岩溶具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可分为垂直渗流岩溶带、水平潜流岩溶带和过渡带,其中垂直渗流带底部及水平潜流岩溶带上部储集物性最佳。轮南地区发育的两期岩溶与石炭纪两次较大的海侵时间相一致。作者还研究了充填物的沉积特征,探讨了储层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4.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模式探讨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研究表明塔中志留系为陆表海碎屑潮坪沉积,从其沉积特点及古地理背景出发。结合古陆表海环境的水动力特点,建立起塔中地区志留系的陆表海碎屑潮坪沉积模式,认为它可分为三个微相:泥坪,砂泥坪和砂坪。部分泥坪和大部分砂泥坪发育在水下,砂坪的沉积水动力与现代的潮坪相比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5.
6.
东河1井石炭系下部发现巨厚细粒石英砂岩,完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这个重大发现揭示并证实这套细粒石英砂岩作为勘探目标的良好前景。相继在塔中4号构造和塔中10号等石炭系下部相当“东河砂岩”段发现高产油气流,并形成现今发现的最大油田——塔中4构造油田,因此,对东河砂岩沉积及储层特征作深入研究,详细地分析沉积环境,并建立沉积模式,掌握其储层分布规律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8.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河街组各段沉积相的展布各具特征,演化序列清楚。沙四段早期主要发育冲积—洪积扇,分布于湖盆的边缘地区;沙四段晚期,受北断南超的箕状构造背景控制,由北向南依次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半深湖相和滨浅湖濉坝相沉积。沙三段沉积时期是三角洲发育的鼎盛时期,三角洲的主体主要分布于凹陷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伴随着三角洲自东向西的推进及湖盆范围的不断缩小,沉积类型由早期的三角洲—滑塌浊积扇、三角洲—坡移浊积扇体系向晚期的河流—三角洲体系演化。南部斜坡带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北部陡坡带垂向上由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组成。经过沙三段沉积时期三角洲等的填平补齐作用,到沙二段沉积时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只在凹陷西部的利津洼陷发育小规模的三角洲—浅湖相沉积。沙—段沉积时期湖盆发生大规模湖侵,物源供应减弱,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在凹陷南部边缘发育有滩坝相沉积。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的沙河街组。沙河街期各时段沉积相的展布各具特征,并具清晰的演化序列。沙四早期以发育扇三角洲相为特征,分布于洼陷南部;北部边缘则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东部及西部均存在辫状河三角洲相;中部有盐湖沉积。沙四晚期以盐湖相发育为特征,主要占据湖泊深水部位,其周围依次分布半深湖、浅湖及滨湖亚相。此外,局部见及小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沙三期是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全盛时期,主要分布于洼陷东南部,物源来自孤岛凸起。这些沉积长期来被认为是浊积岩,近期研究表明它们属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构成了渤南洼陷最主要的储层成因类型,渤南洼陷绝大部分油气均储存在该类砂体中。沙三期湖泊相沉积也始终发育,且深湖、半深湖亚相发育良好。经过沙三期后的抬升剥蚀和填平补齐作用,沙二期湖盆变浅,以浅湖为主,研究区东南部及西北部均发育面积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沙一期发生大规模湖侵,物源区向后退缩,研究区仅存在单一的湖泊相,其中半深湖、深湖亚相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0.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本论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内潮汐沉积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该内潮汐沉积发现于浙江省桐庐县桐君山地区上奥陶统上部,具有典型的对偶层双向递变层序。据其岩类组合和层序特征,可将其定为韵律性砂泥岩薄互层相。其中发育有特征的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其沉积特征表明形成于开阔的深水斜坡环境,这种对偶层双向递变层序可能为内潮汐的大潮和小潮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