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完全免费   991篇
  地质学   177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不同类型热液金矿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59,自引:109,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衍景  倪培  范宏瑞  F  Pirajno  赖勇  苏文超  张辉 《岩石学报》2007,23(9):2085-2108
为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得到较好的解释,避免矿床地质描述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发生矛盾,本文试图以金矿床为例,建立科学而简便易行的矿床地质与包裹体特征之间的链接。为此,本文简单评述了现有金矿床成因分类方案,建议以主导成矿系统发育的地质作用特征划分5种类型:①浆控高温热液型,包括斑岩型、爆破角砾岩型、铁氧化物型、夕卡岩型等岩浆热液型矿床;②造山型,即变质热液型;③浅成低温热液型——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中的改造热液型;④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或/类卡林型)——沉积岩容矿的改造热液型;⑤热水沉积型(VMS 型和 SEDEX 型)——水下喷出地表的改造热液型。然后,分别介绍了5类成矿系统的标志性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找出了它们之间具有成因标志意义的关键性差异;将成矿流体分为改造、变质和岩浆3个端元性成分,发现多数热液矿床具有多阶段多因复成的特点,晚阶段流体均为改造热液或有大量改造热液注入,因此指出,晚阶段的流体、蚀变和矿化特征不能用于判别矿床成因和类型,只有早阶段的特征才能准确指示矿床成因和类型。改造热液以低温、低盐度、低 CO_2含量为特征,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或海水;变质热液以中温、低盐度、高 CO_2含量为特征,而岩浆热液则以高温、高盐度、高 CO_2含量为特征;岩浆热液矿床发育含多种子晶包裹体和高盐度富 CO_2的包襄体,变质热液矿床发育低盐度富 CO_2包裹体,改造热液矿床总体缺乏含子晶包裹体和富/含 CO_2包襄体,大量发育水溶液包裹体。最后,讨论了各类成矿系统发育的岩石圈构造背景,如造山型矿床形成于地壳挤压造山-变质-隆升过程,热水沉积型矿床形成于地壳拉张成盆过程,古生代或更早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只能保存在增生型造山带等,提出矿床及其包裹体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理想探针。  相似文献
2.
豫陕小秦岭脉状金矿床三期流体运移成矿作用   总被引:57,自引:27,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豫陕交界处的小秦岭脉状金矿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出集中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脉状金矿床石英及碳酸盐矿物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富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等三种类型,各热液阶段形成的脉体内有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组合。脉状金矿体的形成经历了三期流体成矿作用,第一期形成乳白色石英大脉,它构成了矿脉的主体,流体的性质为富H2O热液,但无金的成矿;第二期(成矿期)流体为中低盐度CO2-H2O-NaCl热液,它叠加在了石英大脉之上,形成(块状)黄铁矿-浅色石英矿体和(网脉状)多金属硫化物-烟灰色石英矿体,成矿期内热液的温度、压力及流体组成的变化是金沉淀成矿的原因;第三期热液又转成低盐度的富水流体,形成石英-碳酸盐脉体,金矿化微弱。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东坪碲化物金矿床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碲化物金矿床,矿化为含金石英大脉和含金钾长石脉,两者之间在空间上为过渡关系。为探讨成矿流体的来源,尤其是地幔流体参与成矿的程度,笔者从研究成矿流体入手,应用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对矿区主矿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成分的测试,并测定了He-Ar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东坪碲化物金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CO2-NaCl-H2O型和H2O-NaCl型,整体以CO2广泛发育为特征;矿区的成矿温度为250-400℃,集中于300-340℃,成矿压力为40-180MPa,主要为60-100MPa;流体成分主要为CO2和H2O,含少量H2S、N2、CH4、CO和C2H2;流体盐度w(NaCleq)为5%-7%;流体总密度为0.48-0.79g/cm^3;矿脉中石英的R/Ra比值高达0.3-5.2,明显高于地壳流体(0.001)。基于碲富集、高、R/Ra比值、成矿流体富CO2,笔者认为矿床成矿作用与地幔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成矿流体及成矿机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张文淮  张志坚 《地学前缘》1996,3(4):245-252
根据成矿流体样品——流体包裹体研究资料,目前已知的成矿流体主要有下列四种类型:(1)硅酸盐熔融体+M(金属);(2)H2O+NaCl+M;(3)H2O+CO2+M;(4)H2O+有机质+M。这里所说的H2O,实际上是含有一定溶质的盐水;CO2则还包含有CH4、CO、N2、H2、H2S等等其它组分。不同的矿种、不同成因的矿床与一定种类的成矿流体有关,也就是说,成矿流体具有一定成矿专属性。通过成矿流体研究,我们认为成矿作用主要有下述几种形成机制:(1)不同种类流体混合成矿机制;(2)单一流体不混溶分离成矿机制;(3)流体+有机质成矿机制;(4)水—岩交换成矿机制;(5)流体物-化条件改变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5.
河南祁雨沟热液角砾岩体型矿床成硫流体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2,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宏瑞  谢奕汉 《岩石学报》2000,16(4):559-563
祁雨沟金矿床产于燕山期热液角砾岩筒内,通过对4号角砾岩体胶结物和石英-碳酸盐胶内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其中的包裹体类型非常复杂,有气体包裹体,气液包裹体,液体所裹体,含子矿物高盐裹体和含CO2包裹体五种类型,成矿的初始热液为高温高盐流体,它们来源于燕山期花岗岩浆热液,由于角砾岩体的隐爆,流体减压沸腾及古大气水的混入,热液中的金被沉淀成矿,形成胶结物型和脉型金矿化,金矿的开始成矿于温度较高(310~3  相似文献
6.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藏年代学是当代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前沿领域。80年代以来,随着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方法、同位素测年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新方法或新技术的引入,成藏年代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由传统的间接向直接研究、宏观向微观研究,以及定性向定量(或定期向定年)研究的重要转变。间接研究与直接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或定期与定年)研究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成藏年代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对于叠合盆地的成藏年代与成藏史研究尤为必要。就各种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高先志  陈发景 《地学前缘》2000,7(4):548-554
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储层成岩过程被自考矿物晶格所捕获而形成的油气水包裹体,它们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以及物理化学条件。不同自生矿物或不同期次的胶结矿物捕获的包裹体,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这些特征是油气藏形成演化历史的直接标志,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是一个侏罗系生烃、第三系储集的成藏系统,文章通过包裹体类型、成岩矿物期次、烃类包裹体成分以及均一化温度和盐度等分析,证明南八仙油田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有着不同的油气注入和成藏期次:下第三系的油气藏为两期充注的结果,而上第三系油气藏则主要为一期成藏。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以及南八仙第三系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推断,南八仙油田下第三系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期为渐新世和上新世,上第三系油气藏的地质时期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8.
矿物中包裹体气体成分的物理化学参数图解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李秉伦  石岗 《地球化学》1986,(2):126-137
已知流体包裹体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H2O,CO2,CO,CH4,H2和O3,假设它们之间存在下列三种基本化学反应;H2 1/2 O2==H2O;CO 1/2O2=CO2和CH4 2O2=CO2 2H2O3并已达到平衡。作者等对超临界状态的成岩成矿作用,作出了几种压力下的lgfo1-T2 lgfGO2-T和Eh-T图解。利用这些图解,不必经过繁琐的计算,可得出成岩成矿的氧逸度,二氧化碳逸度,还原电位,平衡温度和平衡压力。本文还举例作了说明,并对几个矿床的形成,得到了成功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流体包裹体研究的进展和方向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焕章  郭迪江 《地质论评》2000,46(4):385-392
国外近十年来,在流体包裹体研究方面取得很大进展,除了在地质年会上有许多成果报道之外,专业会议更是每年召开一次(指北美流体包裹体会议和欧州体包裹体会议),报道了大量最新的有关包裹体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4个方面评述国外近年来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进展:即人工流体包裹体及P-T-V-X属性;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和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在金矿及其他矿床研究中的应用和利用流体包裹体寻找石油。  相似文献
10.
油气包裹体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介绍了烃类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期次、成藏年代和成藏史研究方面的应用,讨论了该方法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在运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成藏年代分析时,一般应采用共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认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成藏年代的准确性,一方面取决于储层埋藏史和热史模型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后期构造热事件也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期热事件可能使包裹体最初形成时的均一温度发生再平衡,造成所测的均一温度高于成藏时实际的古地温,由此确定的成藏年代将比实际的成藏年代偏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