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完全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119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城市不同功能区大气气溶胶中优控多环芳烃污染评价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以WHO的苯并(a)芘标准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大气气溶胶中优控多环芳烃春季区域性背景为依据。对区内主要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大气气溶胶中优控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功能区,冬春季节大气气深胶中多环芳烃含量及污染程度较夏季的高;同为冬春季节,商业、居民集中和交通复合功能区的PAHs污染最为严重,交通或居民集中单一功能区次之,工业区较轻;同为夏季,工业区的PAHs污染程度较大,而商业或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典型土壤模拟酸雨提取实验表明,土壤酸缓冲能力为菜园土大于水稻土大于赤红壤。酸化过程早期,铝铁胶体吸附共沉淀导致重金属溶出量增长不明显甚至下降;进一步酸化时,多数元素溶出量与加入酸量呈显著正相关。计算表明,在pH=4.5的酸雨作用下,溶液中Hg、Mn、Pb、Fe(以Fe2O3表示)浓度已超出Ⅱ级地表水标准,Cu、Zn大大高于渔业用水标准。可见,土壤元素活化溶出对水体生态环境有潜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4.
人为因素对珠江三角洲近30年地貌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近二、三十年,珠江三角洲的218个围联成53个大围,堤线缩短。束水归槽,使水位呈上升趋势。河道大量采沙,使西、北江的分流比发生变化,相当于增加一条北江的水量和沙量向东四口门输送。控支强干,主要河道由淤转冲。来水量增多而河道比降变小,造成局部洪峰水位异常壅高。东口门伶仃洋水域面积的缩小、年均淤积量、浅滩面积的增长、港口的淤积等,都比西口门磨刀门显著。1966~1996年,平原扩展速率达160~260m/a,各口门延伸10~13km。伶仃洋围垦面积占可垦滩涂总面积的52%,磨刀门为88%。磨刀门的口门导治格局已基本形成,构成一个新的“磨刀门三角洲”。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钻孔资料和沉积分析资料,研究和探讨了珠江三角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沉积层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具有两个陆相-海陆过渡相的沉积旋回,在两个沉积旋回之间,包含了一个海退过程,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层是由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套海进河床充填层序和海退进积层序构成。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中铁的含量及其成因,采集并分析了352组地下水样和12组地表水样。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铁含量为未检出~94.8mg/L,平均含量为1.46mg/L。该地区地下水铁含量的分布与其工业化程度及所处区域的补、径、排条件密切相关,尤其在平原区,地下水铁含量与部分地表河流的污染程度更是密切相关,随着远离污染的地表河流,地下水铁含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不同地区对其地下水铁含量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不相同,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铁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酸碱条件和地面污染则只在局部地区对地下水铁含量的分布起主导作用。另外,含水层介质组分、径流条件、上覆土层性质等因素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铁含量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河道采沙对珠江三角洲水情及水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珠江三角洲水系属于典型的潮汐河网,水流同时受到地表径流及沿海潮位的双重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水系大规模的人工挖沙导致了水文条件、河床演变自然进程的较大变化。根据潮汐河网的水力特性,建立了用于模拟水位、流量时空变化的一维河网水动力数学模型,并根据由灰色模型预测的因挖沙引起的未来年份的河床演变情况,分别预测分析了不同水平年在丰水期、枯水期两种代表水情下的水系水位、流量变化情况。并对由此可能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9.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大气气溶胶中的PAHs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分布广泛、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机化合物,通过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和大气气溶胶中苯并(a)芘分析认为,春季样品中大气气溶胶中PAHs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排放,夏季来源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化石燃烧排放。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经过系统的1∶250000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在三角洲冲积平原存在氟的高含量分布区。氟高含量区分布于第四纪海相和海陆交互相,从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含量逐渐降低,相同沉积相含量变化很小。从地表至深部,含量变化与沉积相关系密切,海陆交互相含量变化很小,而陆相含量变化较大。氟高含量区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控制因素显著,属于在沉积地质作用过程形成的。可能与珠江三角洲形成过程,西江、北江和东江带来大量含氟物质,加上海水富含氟,导致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氟含量较高而出现大面积的高含量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