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彭曼公式计算了8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分析了该地区蒸散量、日照时数、气温、空气饱和差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着重研究了诸因子对蒸散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呈逐年增大趋势,并以每年3.25 mm的速度递增;而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日照时数则以每年3.6小时的速度增加;气温同样表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4℃/10 a;空气饱和差也以每年0.02 hPa的速度递增。因此,可以认为,黄河上游流域日照时数、气温及饱和差的增加,加剧了草地蒸散量的增大,而蒸散量的增大和降水量的减少则直接影响到了黄河上游流量的减少和草地荒漠化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蒸散既是地表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量平衡的主要项。地表热量、水分收支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理环境的组成和演变,清楚地认识蒸散发,对了解大范围内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发展了从
传统方法、模拟方法到遥感方法的很多种方法用于估算蒸散发。遥感方法以其能够获知大范围地表特征信息的优势为较准确估算地表蒸散发提供了可能,从而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介绍了研究蒸散发的各种方法,并探讨了利用遥感方法研究蒸散发的优缺点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分布式模型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在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模型的参数(气压、辐射)进行地形(坡度、坡向和高度)校正的基础上,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建立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分布式模型。并以内蒙古半干旱鄂尔多斯高原沙地区(面积114km^2)的考考赖沟流域为例,计算了该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参数校正前后的计算结果比较表明:参考作物蒸散量在受地形影响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且这种变异程序随模型空分辨率的降低而减小。模型的建立与实现提高了区域蒸散估算的精度,对于区域水分平衡研究和分布式地理模型以及沙质荒漠化防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植物蒸散耗水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对国内外蒸散发研究领域200多年的成就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对测定植物蒸散耗水量的各种方法的主要理论原理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优点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比较蒸散的测定方法,水文学方法简便、不受气象条件的限制,适用性较强;微气象学法不破坏下垫面,适用于整齐均一的作物与林木蒸散的测定;植物生理学法适用于植物个体耗水量的测定;遥感法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尽管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解决,但它用于估算区域蒸散量,实用性很大,应用前景广阔;SPAC水分传输模拟法适用于精确计算植被总蒸发。在此基础上预测了蒸散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黑河流域山区植被带草地蒸散发试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利用Penman-Monteith(PM)、 ASCE-Penman-Monteith(ASCE-PM)和Priestley-Taylor(PT)公式以及两个小型蒸渗仪SW10与N6的实际观测,计算了黑河流域山区试验草地2002年夏季的蒸散发. PM与PT方法验证了其中的一个小型蒸渗仪SW10的蒸散量, 也能验证小型蒸渗仪N6的蒸散量. 研究表明, 这种小型蒸渗仪在测算内陆河山区草地蒸散量的适用性比较强. 热量平衡要素计算结果表明, 山区草地的热量主要消耗于蒸散发.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流域1961-2000年气候及径流变化趋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长江上游流域及周边113个气象站1961-200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干流屏山、宜昌水文站的径流数据为基础,对40 a来的气温、降水、参照蒸散量和径流进行了趋势分析.长江上游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尤以1990年代的升温幅度最为显著,其中冬季的增温对年增温的贡献最大,增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及金沙江流域.长江上游流域年和冬季降水显著增加,年降水的增加主要由于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频率的增大,降水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及金沙江流域.长江上游流域参照蒸散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夏季参照蒸散量下降趋势最为显著,主要分布在川江流域.屏山站径流量表现为微弱增加趋势,而宜昌站径流量呈微弱下降趋势,这除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外,川江流域年降水量的下降是宜昌站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情景下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根据渭河流域20个气象站1959~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以FAO Penman-Monteith法计算的各站逐日潜在蒸散量作为标准值,对基于气温的Hargreaves法进行参数校正以使其适用于渭河流域。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将HadCM3输出数据降尺度到各站点,生成A2,B2两种情景下各站未来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将其输入校正参数后的Hargreaves模型,从而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站校正后Hargreaves法可用于估算未来情景下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两种情景下流域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年潜在蒸散量较基准期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B2情景低于A2情景下增幅;各区域年潜在蒸散变化量在未来3个时期均呈现明显递增趋势,增幅较大地区主要分布在渭河南岸,而渭河北岸大部分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8.
近60年来东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东北地区106个站点195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到各站点的逐日、逐年ET0,并通过反距离插值得到逐年ET0及多年平均ET0网格数据,最后通过墨西哥帽小波变换、Mann-Kendall检验、REOF、倾向率等方法探讨了全区平均ET0及多年平均ET0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区平均ET0总体上表现较小幅度的增长趋势,其倾向率为3.89 mm/ (10a), 分别在1982、1953年取得最大、最小值;②在8-16年时间尺度上,全区平均ET0的周期振荡非常明显,期间经历了"少→多→少→多"4个循环交替过程,其中又以8~10年周期内的振荡最为强烈;③多年平均ET0在600~1160 mm之间,空间分异明显,其总体分布特征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等值线呈半环状;④从倾向率来看,ET0增加、减少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2.61%、26.39%,其中嫩江的增加趋势最明显,倾向率为30.6 mm/(10 a), 叶柏寿的下降趋势最明显, 倾向率为-24.4 mm/(10 a). 相似文献
9.
黑河中游地区湿草地蒸散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干旱区湿草地蒸散量的估算对区域草地生态环境建设、草场的科学管理和湿地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为止, 对湿草地蒸散的观测和研究非常少. 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 采用不同的方法估算了黑河中游湿草地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 并对5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除Priestley-Taylor法外, 其余几种方法计算结果十分接近, 相关性好. 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对ET0的变化作了分析: 在一个完整年度内, 试验地ET0为1 193.9 mm, 日均3.26 mm· d-1. 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 ET0变化剧烈, 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分别为0.92 mm· d-1、 2.13 mm· d-1、 5.33 mm ·d-1和2.52 mm ·d-1, 其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7.85%、 5.02%、 70.90%和16.23%. ET0在2月中下旬迅速增大, 4月增大幅度最大, 此后进一步增大直到7月达到最大, 随后逐步减小, 在11月中旬随着牧草生长期的结束降至年最低值. 确定了牧草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的Kc分别为0.30、 0.40、 0.90和0.88, 计算的牧草地年实际蒸散量为962.0 mm, 日均2.63 mm ·d-1. 相似文献
10.
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林土壤水分与植被适宜度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分析不同密度、不同树龄人工小叶锦鸡儿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及蒸散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人工固沙小叶锦鸡儿林地土壤水分状况随着树龄增大和栽植密度的加大而不断恶化,流动沙丘和天然植被区土壤水分状况优于人工植被区;蒸散量与同期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1m×1m密度4年生植被区和2m×2m密度成龄植被区土壤含水量高于凋萎湿度,生长末期土壤贮水量有较多节余,土壤水分能够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建议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幼年期采用1m×1m密植,其后通过间伐,成龄期保持2m×2m密度,为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