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贵州镇远马坪钾镁煌斑岩为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含原生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其时代为加里东中期。根据区内当时沉积建造的特点,结合钾镁煌斑岩常包含早期捕虏体的情况,尤其是区内钾镁煌斑岩主要产于加里东期北东向背斜构造翼部拐点范围的事实,认为区内钾镁煌斑岩的侵位应发生在加里东期沉积建造结束褶皱构造开始时刻。加里东构造运动先是沉积建造的塑性变形褶皱造山,岩层能干化后才开始发育大量断裂构造。纵弯褶皱在挤压作用背景下,因褶皱拐点存在拉伸和剪切的应力而构成透入性构造软弱部位,被深部岩浆热力所突破而成为上涌侵位及喷发通道。区域上,四堡期东西向基底断裂构造控制区内钾镁煌斑岩东西向带状分布,而加里东期褶皱及其拐点控制钾镁煌斑岩体(群)的产出,因此金刚石的找矿勘查应主要在有金刚石找矿信息的褶皱构造拐点范围开展。 相似文献
2.
贵州镇远“4·17”大风冰雹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实况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和黔东南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4月17日发生在镇远县城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大风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此次特大风灾发生在热低压外围暖区,"上干下湿"的大气不稳定层结、强垂直风切变和对流层中下层(500 hPa以下)大气环境较大温度直减率环境条件下,风暴沿地面辐合线发展东移,在镇远县城特殊的地形强迫作用下,触发大风灾害发生;雷雨大风、冰雹发生前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有明显高悬强回波特征、钩状回波、弱回波区和三体散射特征,组合反射率图上存在明显的高反射率因子梯度区,基本径向速度图上存在逆风区和风暴顶辐散,风暴发生前VIL值呈跳跃式增减变化,最大值超过40 kg·m-2,且大于25 kg·m-2的面积呈明显增大现象,这些特征对大风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4.
贵州镇远马坪"东方一号"岩体为中国最早发现的原生金刚石矿,受当时只有金伯利岩才含金刚石矿及后来西澳阿盖尔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原生矿等的影响,先后定名为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金云火山岩等。最近专题调查分析研究表明,镇远马坪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其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更接近澳大利亚典型金伯利岩,白坟地区岩体则类似于澳大利亚典型钾镁煌斑岩,建议将镇远马坪地区"东方一号"等岩类定名为角砾凝灰质金伯利岩,白坟地区岩类定名为钾碱镁闪石-透辉石-金云母钾镁煌斑岩,镇远地区兼有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的特征,与西澳大利亚极其类似,镇远地区乃至黔东地区具有较大的金刚石原生矿找矿勘查潜力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贵州镇远是中国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的重点区域之一。镇远地区马坪D1号岩体是1965年中国首次发现的含原生金刚石金伯利岩。该岩体岩石具典型的金伯利岩结构和组成特征,其中的锆石捕虏晶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未暴露的太古宙基底物质残余。基于壳幔耦合性规律,可能对应有古老的岩石圈地幔,这种古老的克拉通属性是金刚石形成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马坪金伯利岩普遍含有伴生矿物含铬镁铝榴石,其CaO含量较高,多数属于G9(二辉橄榄岩)类型,不是全球富含金刚石的方辉橄榄岩原岩类型(G10),暗示当时的岩石圈发生了部分改造而可能不利于高品质金刚石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金刚石找矿过程中,应该以详细的野外工作与岩石学对比研究为基础,同时依赖于金伯利岩及其相关的岩浆活动所携带的捕虏体/捕虏晶的研究,配合以岩浆成分来反演地幔源区特征,才能较全面地揭示古老大陆岩石圈的形成年龄与演化历史、物质组成与精细结构,以及大陆岩石圈根的厚度、热状态、氧逸度、流体作用等,进而为寻找金刚石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镇远地区金堡、都坪、小溪铅锌矿床开展碳、氧、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都坪和小溪矿床成矿物质来自于海相蒸发岩或沉积地层,金堡矿床成矿物质很有可能来自于地壳深部的岩浆源.结合区域构造及矿床特征分析,可以认为镇远地区铅锌矿床可分为与海相沉积地层及深部岩浆作用有关的两种成因类型的矿床. 相似文献
7.
扬子克拉通金刚石原生矿找矿问题一直是极具争议和挑战性的课题,而贵州镇远作为扬子克拉通最丰富的含金刚石母岩出露区,对该区岩体侵位模式及找矿前景的研究,可为扬子克拉通金刚石成矿与找矿研究、地球深部重大科学问题探讨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梳理分析以往该区形成的勘查、研究资料,认为贵州东部所出露的一系列钾镁煌斑岩体受控于北东向的玉屏-施洞-三都断裂,就镇远马坪而言,至少出露2期钾镁煌斑岩侵入活动,在其深冲断层东侧可能存在未被剥蚀的岩体,仍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