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传统的农村公路核查需要人工实地抽查或通过GNSS设备进行信息采集验核,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遥感影像具有成像范围广、时效性高、成本低、能客观反映现实情况等优点。相比于传统方法,将遥感影像引入农村公路核查,能客观、准确、高效地对农村公路相关信息进行核查。本文基于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农村公路遥感核查业务,采用遥感影像道路提取算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农村公路核查方法。将本方法应用于某中部省份农村公路遥感核查业务,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现有农村公路遥感核查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陆架边缘迁移轨迹综合受控于构造、物源、海平面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其迁移演化与深水沉积体系发育关系密切。陆架边缘迁移规律及沉积物输送体制与深水砂体预测是当前国际地学领域的热点议题。本文通过基于琼东南盆地新采集的高精度地震资料,定量表征了第四系陆架边缘轨迹,识别了低角度缓慢上升型、中等角度上升型和高角度急剧上升型等3类陆架边缘轨迹类型。2.4 Ma以来,陆架边缘轨迹时空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且具有侧向差异性:2.4~1.9 Ma以低角度缓慢上升型为主,1.9~0.8 Ma西北部以低角度缓慢上升型为主,东北部则以中等角度上升型为主,0.8 Ma至今西北部以中等角度上升型为主,东北部以高角度急剧上升型为主。琼东南盆地第四系陆架边缘迁移轨迹研究表明:当陆架边缘轨迹角0°<α<4°时,陆坡区峡谷规模较小且下切浅,深海平原区发育多期大型海底扇沉积,块体搬运沉积(MTDs)较少;当4°<α<35°时,陆坡区峡谷规模有所增加,深海平原区海底扇沉积与块体搬运沉积均有出现;当35°<α<90°时,陆坡区峡谷发育较少但下切深,深水平原区沉积以大型块体搬运沉积为主,海底扇几乎不发育。琼东南盆地更新世以来气温不断下降,以及东亚冬季风的显著增强,物源供给增强加之海平面的下降进而导致了西北部陆架边缘表现为进积特征;研究区东北部的断裂活动频繁以及物源供给弱,导致了研究区东北部陆坡推进距离远远小于研究区西北部且发育多期次块体搬运沉积物。以上认识对南海北部陆架边缘体系及深水扇预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流沉积砂体定量表征是油田高效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文章综合利用定量岩心分析、测井相分析、定量地震沉积学和三维地震剖面识别方法,对霸县凹陷文安斜坡东营组古河道砂体厚度,河道(带)宽度,(满岸)河道水深等河流参数进行了定量化计算。研究表明,文安斜坡东营组发育北部苏桥、中部文安和南部长丰镇三个物源输入口,河流呈NEE-SWW向分散于文安斜坡带,其中河道带宽度(w)为1.04~2.61 km,平均宽度(wcb)为1.71 km;主河道宽度(W)为15.2~179.6 m,平均宽度(Wc)为84.4 m;主河道沉积水深(D)为1.34~5.21 m,平均水深(Dc)为3.29 m;主河道满岸水深(Dmax)为2.35~9.15 m,平均满岸水深(Dmaxa)为5.77 m;主河道沉积厚度(H)为2.15~8.32 m,平均厚度(Hc)为5.25 m,河道长度(L)为18.5~28.2 km,平均河道带长度(Lcb)为25.1 km,流向(A)为40°~65°。确定文安斜坡东营组发育辫状河沉积,斜坡东侧中外带为主要的砂岩卸载区,河流以垂向挖掘性河流为主,侧向迁移为辅,河道砂岩平面呈“条—带”状。文安斜坡西侧内带以侧向迁移河流为主,下蚀作用为辅,河道砂岩呈“席—带”状。东营组河道砂岩具有“下生上储”的有利成藏条件,具有良好的岩性、构造—岩性圈闭(油气藏)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
不同坡度缓冲带滞缓径流及污染物去除定量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建强 《水科学进展》2011,22(1):112-117
利用构建的东风港缓冲带现场试验基地和设计的径流流量测定装置,模拟上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浓度和典型单次降雨历时及降雨量,对不同坡度缓冲带滞缓径流和农田氮磷污染物去除能力开展定量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植被缓冲带,坡度越小,其滞缓径流和土壤水力渗透的能力越强,19 m长的2%坡度缓冲带径流初始出水时间比5%坡度缓冲带延长了7.3 min,两者的渗流水量比值达到1.74;不同坡度缓冲带渗流氮磷污染物去除量显著高于径流,2%、3%、4%和5%坡度缓冲带对于氮磷污染物的渗流去除量与径流去除量的比值分别为2.32、2.15、1.82和1.64;坡度的变化对缓冲带净化面源氮磷污染物效果的影响显著,坡度越小,缓冲带渗流水量越大,其氮磷污染物的总去除率和单位面积去除负荷也越高,2%坡度缓冲带对氮磷污染的总去除率和单位面积污染去除负荷分别是5%坡度的1.56倍和1.66倍,2%坡度缓冲带对TN、NH3--N、TP的单位面积去除负荷均最高,分别达到0.661 g/m2、0.672 g/m2和0.044 g/m2。  相似文献   
5.
模糊面元素空间拓扑关系抽象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庆胜  杜晓初 《测绘学报》2004,33(4):307-310
空间拓扑关系的判定是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空间推理等操作的基础.在分析模糊区域空间拓扑关系的基础上,用空间关系向量定量描述这些拓扑关系.依据空间抽象的要求,通过计算向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对模糊区域的空间拓扑关系进行抽象,并根据空间拓扑关系的区域分布特征对抽象后的结果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SAR影像斑点噪声滤除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SAR影像中一般都存在着斑点噪声,它严重干扰了地物信息的提取与SAR影像的应用,影响了地物的判读,因此,抑制SAR影像斑点噪声对SAR影像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斑点噪声的产生机理及数学模型,然后介绍了滤除斑点噪声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几种局域统计自适应滤波,总结了SAR斑点噪声滤除的两种数学模型作为构造SAR斑点噪声滤除方法的基础,然后针对几种典型的滤波算法进行了对比试验,最后提出了一套对这些滤波斑点噪声滤除效果的定量化评价指标,并运用到试验中,指导SAR影像斑点噪声的滤除以及滤波算法的构造。  相似文献   
7.
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在地震应急救援、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遥感震害定量研究,使得遥感的实用性常常受到质疑.文中叙述了遥感震害定量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了遥感震害指数的概念与定量分析的基本模型,并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造成的都江堰城区震害为例,依据建筑物震害遥感解译结果和地面震害调查结果,进行了都江堰城区部分街区的建筑物遥感震害指数和地面调查震害指数的统计分析,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统计关系.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依据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和卫星雷达图像建立的建筑物遥感震害指数与地面调查震害指数及房屋倒塌率存在显著的对应性.因此,通过遥感震害定量化研究,将为地震震害调查、损失评估提供有力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8.
基于P波和S波的谱震级特征对汶川地震进行了定量研究,可以看出P波和S波的最大谱震级出现在不同的周期上。对这一现象的构造物理意义进行了讨论,推测相对于P波而言,地震发生期间辐射的S波能量来自异常大的震源体积。选择部分全球地震的谱特征为背景,对汶川地震的体波谱震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汶川地震的特征与其所处的周边环境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该文就总量控制工作进行理论探讨,提出控制平均浓度的排污等效模型,同时对计算区段控制浓度的确定进行定量化模型研究。该模型简便、易操作、实用性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格网地图与格网计算都是基于空间坐标系统来描述、分析、虚拟区域地理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空间格局分析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景观类型的格网地图不仅能反映它们的空间分布,还能反映它们各自占据的生态空间情况。同时,格网地图还能将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定量化、空间化和图形可视化表达。在格网地图和格网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半方差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景观的空间格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