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4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348篇
测绘学   14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1697篇
海洋学   189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波尼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勘探程度极低,其含油气系统及主要勘探层系不明。采用类比分析方法,通过对周边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相似盆地的源岩、储层特征及含油气系统分析,进一步推测波尼盆地发育始新统潮坪-潟湖相源岩,品质较好,为Ⅱ—Ⅲ型干酪根,普遍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以生油为主。该盆地共发育3套潜在储盖组合,最主要为中、上中新统—上新统Tacipi组生物礁储层及上新统区域性海相泥岩储盖组合,油气勘探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2.
南大西洋两岸盆地漂移期层系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两岸重点盆地漂移期主力源岩发育层位、生潜力、识别特征和分布范围对比分析,明确两岸发育早、晚两套主力海相源岩。其中,晚期的赛诺曼—土仑阶海相源岩分布范围较广。整体上,两岸北段和赤道段盆地漂移期主力源岩地化指标优于中段和南段盆地,西非一侧海域盆地源岩地化指标优于南美一侧盆地。在对重点钻井的矿物元素化验分析、沉积相和古地理分析基础之上,总结了局限海湾的古地理背景和沉积相带类型控制优质海相源岩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的规律,并进一步指出南大西洋两岸北段和赤道段盆地漂移期成熟生灶平面分布范围内的深水沉积砂体是主要有利勘探方向,以找油为主,中段含盐盆地内紧邻盐微盆的漂移期深水沉积砂体勘探潜力次之。  相似文献   
3.
丽水凹陷作为东海陆架盆地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凹陷,其勘探程度较低,近年来钻探成果较小,因此亟需对源岩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源岩岩石热解实验,饱和气相色谱及饱和色质分析,对丽水凹陷源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丽水凹陷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存在少量的Ⅱ1及Ⅱ2型。月桂峰组源岩处于成熟到过成熟阶段,灵峰组源岩处于成熟阶段,多数明月峰组源岩成熟度较低。根据源岩热解参数S1及有机碳含量(TOC)的关系确定月桂峰组有效源岩w(TOC)下限为0.7%,灵峰组有效源岩w(TOC)下限为1.0%,明月峰组有效源岩w(TOC)下限为0.9%。生标参数显示丽水凹陷源岩有机质具有混合来源特征,沉积于海陆过渡环境中。有效源岩平面分布预测显示,丽水凹陷有效源岩的分布较为局限,丽水凹陷西次凹的东北部为有效源岩的集中分布区。月桂峰组及灵峰组源岩具有较大的产气潜力,应加大丽水凹陷西次凹东北部的气藏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4.
西湖凹陷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煤成油气凹陷。近年来,油气勘探证实平湖组煤系源岩为西湖凹陷提供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与陆上其他中生代煤成油气盆地不同,近海新生代海陆过渡相平湖组煤系源岩在母质来源、生条件和演化特征上都有其独特性。研究表明,平湖组煤和炭质泥岩具有富含树脂体、高IH指数、Ⅱ1-Ⅱ2型干酪根、广覆式分布特点;煤系源岩富含三环二萜异海松烷、四环二萜β-扁植烷和五环三萜奥利烷,指示了针叶类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多植被母质来源;有机质组成差异、"内热外冷"地温和差异的沉积沉降速率造成了煤和泥岩在不同构造带成演化具有明显不同。这种差异决定了煤成油气资源具有"油气并举、东气西油"的分布格局,源岩成演化表现为"早期有利生油,晚期持续生气"模式。   相似文献   
5.
东沙海域潮汕坳陷中生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油气分布规律不明,为了加强对该区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的研究,针对潮汕坳陷西部地质目标首次应用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MGCE),探讨其含油气性。MGCE技术以轻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地质微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检测研究区海底表层的微生物异常和吸附异常,预测研究区下伏地层中油气的富集区及其油气性质。检测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凹陷的斜坡区微生物异常呈块状发育,轻微渗漏强度变化大,可能为潜在油气富集区,酸解吸附成果显示可能的油气性质为干气和凝析油气。  相似文献   
6.
为了量化表征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主力源岩生、排特征,综合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残余有机碳含量(TOC)、岩石热解、干酪根镜检及饱和色谱等资料,在总结研究区源岩地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油源对比明确主力源岩层并依托盆地模拟方法量化其生、排贡献.结果表明,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的两类原油均来源于区内中侏罗统和上侏罗统两套主力源岩层,其中,中侏罗统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整体处于"好-最好"级别,上侏罗统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则以"中等-好"为主;二者均存在早白垩世末期和早中新世两次生、排高峰,但上侏罗统的排速率[qe(max)=27.3×106 t/Ma]远高于中侏罗统的排速率[qe(max)=4.2×106 t/Ma],对研究区油气成藏的贡献更大.虽然下白垩统暗色泥岩的生潜力有限,但其底部砂岩与紧邻上侏罗统主力源岩层构成的"下生上储"式的源储配置关系是区内最重要的勘探目的层,其次为中、上侏罗统内部"自生自储"式的有利成藏组合,同时,中侏罗统下部"上生下储"式的成藏组合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秦南凹陷东南缘陡坡带沙一二段储层中发现了大量油气,但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和评价。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沉积背景,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定量分析了秦南凹陷东南缘断层的活动特征,探讨了断层活动性与古近系油气富集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古近纪至现今,断层活动呈"弱—最强—弱—强—最弱—弱"的特点。沙三段、东三段和东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较强,为主要的源岩和盖层发育期,断层活动越强的位置,源岩厚度越大、成熟度越高;沙一二段、东一段至现今沉积期,断层活动弱,为主要的储层发育期,断层活动弱的位置以及调节带储层较发育。断层活动弱的位置,易形成岩性圈闭;断层活动强的位置,易形成断层-岩性圈闭。古近纪时断层纵向上的强弱演化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优质的源岩和储、盖层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源岩成熟并开始运移,断层幕式活动活化了断层带,为油气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运移创造了有利的通道条件。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期,油气进入储层并开始成藏,断层活动直接影响着油气的保存和再分配,由于盖层厚度较大且分布广,成藏后断层活动减弱,进而阻止了油气的再分配,使得油气主要在沙一二段储层中富集,形成现今亿吨级大油田。  相似文献   
8.
9.
通过汇总全球几个主要的优质海相源岩的古海洋-古气候特征以及相应的沉积环境,从有机质的生产、来源和保存条件3个维度将海相源岩发育的古海洋模式概括为:①三角洲-陆源海相模式,如西非陆缘盆地发育的源岩;②强蒸发-上升流模式,如墨西哥湾中生界源岩;③滞留静海-湿润气候模式,如北海盆地钦莫里阶源岩。结合现有资料分析认为,南海北部深水区恩平-珠海组(始新统—渐新统)处于半封闭局限海环境,普遍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陆源有机质供应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具备发育优质海相源岩的古海洋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稳定可靠的利用油页岩总有机碳预测含油率的模型,揭示中国陆相不同成因类型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内在关系极其重要。通过不同类型盆地油页岩钻井取心测试的关键参数,结合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热模拟等学科技术,探讨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盆地类型与沉积背景下发育的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R2=0.81~0.97);中国陆相油页岩的成因类型进一步划分为5种类型,制约着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内在关系;油页岩的升温加热模拟呈现3个失重阶段(温度<150、300~550、600~750℃),明确了含油率与总有机碳参数的物理意义;相同类型盆地与沉积背景下形成的油页岩具有相近的母质生源组合,从而具有大致相当的再生效率。中国陆相油页岩成因类型的细划、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物理意义的明确、油页岩再生能力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中国陆相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内在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