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盐湖卤水为原料,经浓缩后用水热法直接合成球形纳米硅酸镁锂,此方法充分利用了盐湖资源,无需镁锂分离。同时对样品进行了X-ray、TEM表征、计算了比表面积和粒径。  相似文献   
2.
高温下水基钻井液中膨润土颗粒会发生高温分散或高温聚结作用,从而导致钻井液性能发生剧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合成锂皂石用作钻井液造浆材料实验研究。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镜及红外光谱对合成锂皂石H-6样进行了结构表征,对其分散性、抗盐性及抗温性能等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合成锂皂石抗高温增稠机理。试验结果发现:合成锂皂石H-6样层间存在Na+与Li+两种阳离子,其阳离子交换容量(CEC)为149. 1mmol/100g,而且远高于钠膨润土的CEC值;合成锂皂石极易分散在水中,能明显提高水相的黏度,而且不受水化时间及水化温度影响。例如,当H-6加量从0. 5%增加至4%时,其分散体系的表观黏度从1. 5mPa·s增加至63. 5mPa·s;随着温度增加,合成锂皂石分散体系的表观黏度呈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趋势,未出现高温明显增稠或高温减稠现象。例如,2%H-6分散体系在180~240℃高温老化后,其表观黏度在22~24mPa·s变化;合成锂皂石H-6样与其它处理剂配伍性好,采用其作为造浆材料配制的超高温水基钻井液具有优良的抗高温稳定性及高温流变性能,无需添加抗高温增黏剂及抗高温稀释剂来调整钻井液的流变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合成锂皂石具有优良的抗高温分散性能,适合用作抗高温造浆材料,用于配制超高温水基钻井液。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地区绿色颗粒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甲  孙和平等 《矿物学报》1991,11(1):39-44,T005,T006
本文对长江下游河道、长江口现代沉积区、口外残留砂沉积区及大陆架现代沉积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绿色颗粒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特别运用透射间和能谱分析对其内部超微结构、单晶结构和单晶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长江口地区的绿色颗粒从宏观形态上可分为三类:颗粒状、书页状和生物状,不同的形态者,其形成机制基本相同,只是微晶聚集的微空间环境不同。绿色颗粒的颜色和成熟度有较密切的关系,颜色愈深,K和Fe含量愈高。其成熟度也愈高,K2O含量为3-7%,仅少数可达8.5%。绿色颗粒主要矿物成分为海绿石、鲕绿泥石、磁绿泥石和蒙4皂石。其中以海绿石为主,因此是一种复合型绿色颗粒。不同形态及不同沉积亚环境中绿色颗粒的矿物成分并无太大差别。  相似文献   
4.
5.
6.
潘建强  孔佑华 《矿物学报》1993,13(4):293-302
通过对我国64个二八面体含铝蒙皂石矿物化学及晶体化学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矿物化学及晶体化学的基本特征,并得出八面体组分是影响蒙皂石矿物学及物理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AlAl-AlFe-AlMg三角图划分了我国二八面体含铝蒙皂石的晶体化学类型,并对原分类图进行了模式化处理,使AlAl-AlFe-AlMg图更具实际意义,蒙皂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与晶体化学模型有对应性,并受八面体三价  相似文献   
7.
蒙皂石伊利石化反应机理和框架性行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邬金华  许仕策 《地质科学》1999,34(4):498-505
对珠江口盆地两口钻井95个泥质岩样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资料的定量研究表明,若反应是以消耗蒙皂石为代价形成伊利石,则反应符合溶解-沉淀机理,但除此以外,蒙皂石还可以净溶解或新增伊利石层的方式加大I/S比。蒙皂石在渐进成岩过程中的框架性行为模式具有三级控制,按顺序分别由温度、基本离子成分和动力学因素控制特定温度段内蒙皂石行为过程的起始和终结、行为过程的方式和行为过程的速率和程度。渐进成岩过程中I/S比的变化主要与第三级控制有关,而游离状蒙皂石和伊-蒙混层粘土的含量变化则是第二三两级共同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9.
10.
张彦  陈克龙  刘新宇 《岩矿测试》2007,26(2):117-120
在浙江长兴煤山全球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中界线附近采集黏土岩样品。对其中的伊利石/蒙皂石成岩间层I/S进行K—Ar测年实验研究,来探讨沉积岩中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在确定沉积地层时代方面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沉积岩中成岩间层I/S的K—Ar年龄在没有碎屑含钾矿物混入的情况下,比其对应的地层时代要年轻,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因为泥岩中的自生伊利石来自于蒙皂石的伊利石化,而蒙皂石的伊利石化受很多因素控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另一原因是由于蒙皂石伊利石化过程中存在着放射性成因^40Ar的扩散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