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1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47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亚与印度大陆的碰撞使得印度大陆的北东角强烈挤入欧亚大陆内部,形成东构造结,其引发的强烈变形将南羌塘地块、北羌塘地块、拉萨地块、保山地块、兰坪-思茅地块以及地块之间的缝合带挤压于很窄的范围内,造成青藏高原腹地与其东南缘之间构造单元划分、对比困难。滇西福贡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东构造结影响范围内,是三江造山带及青藏高原相关地块的汇聚处。福贡地区石炭系岩石组合表明其形成于较为稳定的浅海相沉积环境中,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特征。三件石炭系二云母石英片岩碎屑锆石表面年龄数据(194个有效分析点)形成五个主要年龄区间:2550~2400Ma、1800~1550Ma、1200~1080Ma、1000~850Ma和600~480Ma,峰值分别为~2502Ma、~1724Ma、~1120Ma、~886Ma和~512Ma。对比其他地块同时代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表明,福贡地区石炭系可能是拉萨地块的一部分,与腾冲地块一样,属于其南延部分。结合中新生代岩浆岩带的构造连续性,我们认为,印度板块东北角向北、北东方向的强烈挤压导致拉萨地块及冈底斯岩浆岩带弯曲、缩颈、并发生分离与旋转。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调查与勘探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10年来,中国北方(天山-兴蒙构造带)以石炭系—二叠系为目的层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在地层划分对比、层序地层、沉积充填与沉积体系、构造改造等基础地质领域,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评价等石油地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天山-兴蒙构造带发育石炭纪—二叠纪与中生代2期叠合盆地,其中中生代盆地群是在未变质的石炭系—二叠系之上发育的上叠盆地。盆地内部及周缘地质体均发现了石炭系—二叠系良好烃源岩。准噶尔、三塘湖、吐哈、银额等盆地以石炭系—二叠系为目的层的油气调查与勘探不断取得新的发现与突破,二连、松辽等盆地相继获得了石炭系—二叠系油气赋存信息。中国北方石炭系—二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与资源前景,有望成为油气勘探的战略接替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潜山储层是潜山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 潜山领域是涠西南凹陷今后的重要勘探领域。本文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测定、包裹体测温、钻录井及测井资料对涠西南凹陷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开展研究。研究表明, 涠西南碳酸盐岩潜山储层主要为岩溶储层, 并且发育同生-准同生期岩溶、埋藏岩溶和表生岩溶三种不同环境的岩溶作用, 其中以表生岩溶作用为主; 表生岩溶储层自上而下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 各个岩溶带在横向上具有可对比性。工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程度受沉积相、古地貌及后期构造运动控制: 潮坪沉积环境下的白云岩的岩溶储层更发育; 古地貌的岩溶斜坡区岩溶更发育; 新生代断裂构造作用调整了原始岩溶储层带的分布深度, 导致现今不同潜山间的岩溶储层带分布深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5.
贵州罗甸纳庆剖面是竞争谢尔普霍夫阶底界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最有力候选剖面之一.纳饶剖面紧邻纳庆剖面,是其辅助剖面.纳饶剖面维宪阶-谢尔普霍夫阶(Viséan-Serpukhovian)界线层段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已经初步建立,可与纳庆剖面直接对比.纳饶剖面V/S界线位于41.8 m处,是以牙形刺演化谱系L.nodosa-L.ziegleri中L.ziegleri的首现来定义的.本研究报道了这一界线层段的有孔虫化石.界线附近共识别出有孔虫23属28种,建立了两个有孔虫带,自下而上分别是Asteroarchaediscus rugosus带和Janischewskina delicata带.A.rugosus带是维宪最晚期的有孔虫带.J.delicata带是谢尔普霍夫初期的有孔虫带,以44 m处J.delicata的首现为标志.纳饶剖面V/S界线2.2 m内同时出现了谢尔普霍夫阶底界标志性的牙形刺和有孔虫,为该界线附近牙形刺和有孔虫的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藏当雄九子拉地区石炭系诺错组地层序列中,首次发现了一套非正常沉积的粉砂岩和灰岩的组合.岩系中可识别出非正常的沉积构造,即微同沉积断裂、火焰状构造、同生变形构造及振动液化泄水构造等,这一软沉积变形构造具震积岩的识别标志特征,代表灾变事件震积的地质记录.在剖面结构上大致显示为7个单元的震积序列,自下而上由下伏弱震层(A)—液化脉(B)—震褶岩(C)—震裂岩(D)—阶梯状微断层(E)—火焰状构造(F)—上覆未震层(G)的渐变过程及震积作用逐渐减弱的趋势呈不同形式的组合出现,有ABG、ACDG、AEG、ABCG和ABFG等组合.本研究分析认为晚古生代诺错组早期存在一个强烈的构造活动时期,结合震积岩的分布及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表明,九子拉北侧一带可能为近东西向同生断裂带,该断裂带的强烈构造活动是本区诺错组震积作用的直接诱发因素.从而佐证了九子拉地区正处于构造转换阶段.本研究对分析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沉积盆地类型奠定了基础,同时保存完好的震积事件地层记录对推断古断裂、古环境也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安徽巢湖凤凰山晚古生代大冰期沉积特征与碳同位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史中海相碳酸盐岩记录的无机碳同位素的波动经常与全球气候事件相互关联,但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不仅与全球碳循环相关,也受控于区域水循环和成岩作用.晚古生代大冰期在石炭纪末—早二叠世达到最高峰,南方冈瓦纳大陆高纬度地区冰川的进退引起低纬度地区旋回性的海平面变化,并发育显著的沉积间断,在华南表现为喀斯特岩溶角砾岩等.本文选取安徽巢湖凤凰山剖面,对宾夕法尼亚亚系—乌拉尔统18 m厚的碳酸盐岩地层(黄龙组和船山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与碳同位素对比研究,以探索碳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素.本文共识别出厚层灰泥灰岩、厚层粒泥灰岩、中至厚层泥粒灰岩、厚层泥球颗粒灰岩、薄层鲕粒颗粒灰岩、厚至巨厚层生物碎屑颗粒灰岩、厚层核形石颗粒灰岩、薄至中层灰砾岩和炉渣状灰岩等9种沉积岩相,指示了多次暴露的碳酸盐台地环境.这些暴露特征与同时期贵州罗甸斜坡相碳酸盐岩序列(约194m)对比,表明凤凰山剖面存在严重的地层缺失.揭示了研究层段11m和14 m附近的碳同位素两次显著负漂(幅度约为6‰和7‰)与古喀斯特层对应,是由碳酸盐台地暴露引起的区域成岩改造导致的,而非源于引起气候变化的全球碳循环波动.因此,地层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是深入揭示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规律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广西南丹大厂石炭系黄龙组碳酸盐岩对探讨右江盆地石炭系古沉积环境和古海水氧化还原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研究区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碳酸盐岩的Mn/Sr值均小于3,表明样品能够反映原始海相化学性质;Si O2、Al2O3和Ti O2等陆源元素的平均含量低,Zr、Th的含量较低且与∑REE相关性不明显、Y/Ho值变化大但Nd含量相对稳定,说明样品受到陆源碎屑影响有限;碳酸盐岩的Ce异常,揭示了样品形成于次氧化环境,δEu接近于现代海水值,反映样品基本不受热液活动影响。根据古水深、古气候、古盐度等特征元素指标综合判别,研究区黄龙组下段沉积期为离岸距离相对较近的浅水沉积环境,总共经历了2次相对较大的海侵和海退旋回,但海水总体呈下降趋势,整体上属温暖潮湿的气候。这也进一步反映了石炭纪右江盆地为海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盆1井西凹陷下凹勘探,利用重点风险探井烃源岩样品分析测试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石西地区深层石炭系油藏油源开展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为一套富含三环萜烷、伽马蜡烷、C28规则甾烷、轻干酪根C同位素,在咸化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烃源岩;(2)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为一套富含五环萜烷、C24四环萜烷、Ts,在半咸水、半氧化环境形成的烃源岩;(3)石西地区石炭系原油为高熟轻质油,富含三环萜烷、伽马蜡烷、C28、C29规则甾烷, C24四环萜烷含量较低,全油C同位素轻,来自风城组烃源岩;(4)盆1井西凹陷风城组深埋烃源岩生成原油沿断裂、不整合向石炭系风化壳运移至石炭系成藏。根据油源研究结果推测,盆1井西凹陷可能发育风城组规模烃源岩,凹陷区内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滨里海盆地N油田石炭系KT-Ⅰ与KT-Ⅱ层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例,综合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常规物性分析以及各类测试资料,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以及早期成储路径展开系统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成储路径与储集层孔喉结构和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KT-Ⅰ层系以云岩类储集层为主,颗粒灰岩次之,其中云岩类储集层以晶间(溶)孔、小型溶洞为主,孔喉连通性好,为高孔—高渗的孔洞型储集层, 而颗粒灰岩类储集层以粒内溶孔、铸模孔及生物体腔孔发育为特征,孔喉连通性差,属中孔—低渗的孔隙型储集层。KT-Ⅱ层系以粒间(溶)孔和生物体腔孔发育的颗粒灰岩为特征,为中高孔—高渗的孔隙型储集层。进一步分析表明,KT-Ⅰ层系云岩与灰岩储集层单旋回厚度小,皆受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驱动的早成岩期岩溶的控制, 而KT-Ⅱ层系单旋回厚度大,颗粒滩未经历早期岩溶的改造。 3类储集层的成储路径分别为: (1)KT-Ⅰ云岩类储集层,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导致矿物相转变并使得部分矿物更易遭受溶蚀→早成岩期岩溶作用控制储集层的形成→云岩抗压溶岩石骨架有利于储集层的保护; (2)KT-Ⅰ颗粒灰岩储集层,早成岩期岩溶作用优化储集层→初期压实控制胶结流体通道进而控制胶结作用—粒间孔与粒内孔差异胶结控制储集层的保护; (3)KT-Ⅱ颗粒灰岩储集层,原始沉积环境控制储集层的形成→初期压实与早期胶结作用控制储集层的保护。成储路径差异控制了不同的孔渗特征与孔喉结构,而孔喉结构进一步控制了早期岩溶型云岩、早期岩溶型颗粒灰岩、原生孔保存型颗粒灰岩3种储集层的质量。研究结果将为具类似特征的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因分析提供参考,也因发现了云岩较灰岩更易早期溶蚀的现象而具有较为重要的岩溶地质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