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123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0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焱杰  徐备  田英杰  王志伟 《岩石学报》2018,34(10):3083-3100
本文选取内蒙古二连浩特东北部本巴图地区,通过对石炭-二叠纪沉积典型地层的剖面测制、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分析,查明其充填层序、沉积环境及物质来源,并进一步探讨了兴蒙造山带晚古生代伸展构造的演化过程。来自石炭-二叠纪地层的3个凝灰岩样品中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298Ma、302Ma、303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303~298Ma,即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应归属格根敖包组。沉积环境研究揭示石炭-二叠纪沉积地层发育两个从前三角洲相到三角洲前缘相的旋回,其沉积速率估算结果与伸展构造背景下的裂谷盆地沉积速率相似。锆石Hf同位素特征分析表明,从约400Ma到约300Ma,其演化趋势具有新生地壳明显增多的特点,揭示从早中古生代年轻造山带形成到晚古生代伸展作用发生过程中的变化。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晚古生代北造山带的沉积演化和伸展作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磨拉斯盆地形成,以盆地南缘泥鳅河组为代表;第二阶段为贺根山伸展带发育阶段,形成超基性-基性-酸性的岩浆组合;第三阶段为稳定的陆表海环境,以晚石炭世本巴图和阿木山组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为代表;第四阶段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第二次伸展,发育格根敖包组火山-沉积岩系组成的三角洲沉积,具有陆内裂谷盆地性质。  相似文献   
2.
基于越南巴达棱湾周年站2007年7、8月份的温盐和气象资料,对该海湾沿岸上升流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越南巴达棱湾沿岸海域的水团具有低温、高盐的性质,显示了沿岸上升流的存在。上升流强度和风场的变化密切相关,海面风场平行岸线分量的变化是夏季该上升流强度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卫星遥感海表面温度数据进一步证实上升流的存在,且上升流现象呈现出强-弱-强的变化趋势,8月强度大于7月。上升流现象主要发生于近岸,富贵岛离岸较远,受上升流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张云逸 《地质与勘探》2023,59(1):170-187
基于岩心、钻测井、三维地震和沉积相资料,对越南兰龙盆地白虎油田的碎屑岩、基岩储集层特征以及对应的两种成藏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白虎油田发育两类岩性储集层,即碎屑岩(砂岩)、花岗岩基岩储集层,其中碎屑岩储层在兰龙盆地基底地垒构造格架下沉积,受大地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控制,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河流相为主,在渐新统泥岩供烃的条件下形成了具有自生自储、下生上储特征的岩性、构造油藏。花岗岩的基岩裂缝、孔洞发育,具备优势的储集空间、储层规模大,成为最主力的储集层,成因为基底演化过程中的断裂活动、热液岩熔等作用。在花岗岩基岩储层中形成了两种成藏模式:一种以花岗岩无机成因自身含烃表现出原地成藏的特征;另一种上覆渐新统泥岩为富油烃源岩,沿断层、不整合面等侧向运移至基底顶部晚期聚集成藏,最终在基底中广泛发育裂缝、缝洞型基岩油藏。  相似文献   
4.
分别基于Pearson-Ⅲ、Gumbel和Weibull概率分布利用越南沿海从北部到南部的9个代表验潮站的年最高水位观测数据序列计算出各站的10年、20年、50年、100年、200年一遇极高水位。结果表明Pearson-Ⅲ和Weibull分布推算的结果更相近,比Gumbel分布推算的结果有差距,但差距较小。将3种方法计算的各站结果取平均作为最终结果更合理。通过对各站的极值水位和各站观测水位资料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越南北部的极值距平值比中部和南部地区的极值距平值大,可达3 m,极值距平最大值集中在越南北部沿海地区的验潮站,因此,在防洪的角度来看越南北部极易发生洪水、风暴潮灾害,中部和南部极值距平可达2 m,也可发生较小的洪水和风暴潮。  相似文献   
5.
The Qinjiatun and Qikeshu oilfields are new Mesozoic petroleum exploration targets in Lishu Fault Depression of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ern China. Currently, researches on geochemistry of crude oils from Qinjiatun and Qikeshu oilfields have not been performed and the genesis of oils is still uncertain. Based on bulk analyses, the crude oils in the Qinjiatun and Qikeshu oilfields of Lishu Fault Depression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ree types. TypeⅠoils, from Quantou and Denglouku formations of Qikeshu oilfield,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24tetracyclic terpane/C26tricyclic terpanes ratios, low gammacerance/C30hopane ratios, tricyclic terpanes/hopanes ratios, C29Ts/C29norhopane ratios and 17α(H)-diahopane/17α(H)-hopane ratios, indicating a brackish lacustrine facies. TypeⅡoils, from Shahezi Formation of Qikeshu oilfield show low C24tetracyclic terpane/C26tricyclic terpanes, high gammacerance/C30hopane ratios, tricyclic terpanes/hopanes ratios, C29Ts/C29 norhopane and C30diahopane/C30hopane ratios, thus suggesting that they originated from source rocks deposited in a weak reducing brackish lacustrine environment, or clay-rich sediments. Type oilsⅢ, from some wells of Qikeshu oilfield hav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termediate between those two types and may be mixture of typeⅠand Ⅱoils.  相似文献   
6.
李宏伟 《中国地名》2014,(2):74-74,79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别名津沽、津门等,有150多公里的海岸线。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对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近期采集的多道反射地震资料进行重新处理获得新的地震海洋学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内孤立波/内孤立波包、沙丘上方和陡坎附近特殊反射结构特征,从而提供了新的海水层与海底相互作用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除之前已发表文章中地震海洋学资料显示存在的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波包和沙丘上方常见的反射样式-披毛状发射外,地震海洋学资料上还发现了第二模态内孤立波、陡坎上方的上抬型波动反射结构样式.在新的地震海洋学数据中,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振幅均小于50 m,宽度上都小于5 km,单个内孤立波的最大振幅约为45 m.内孤立波包的内孤立波振幅都相对较小,均小于40 m,并且与之前不同的是,彼此之间振幅相差不大,没有明显的排列规律.此次地震海洋学数据记录到的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形态较为完整,上层和下层反射的振幅相差不大,在30 m左右;中间层大约在水深130 m位置处,垂向结构的整体大小大于200 m.沙丘上方反射结构普遍存在弱反射层,可能是湍流边界层,并且存在特殊反射样式-披毛状反射.但并不是沙丘上方都存在披毛状反射样式,本文分析它出现在地震海洋学资料上可能是受测线与沙丘走向之间夹角的影响.陡坎区域的水层反射结构则表现为上抬型波动,并常常伴随着同相轴连续性的变化.该波动的大小及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可能取决于陡坎的高度/坡度及水层动力的强度,新数据中出现的一个上抬型波动,高度达20~30 m,它的附近水层还存在一个形态不完整的内孤立波.陡坎附近的水层反射也常常出现弱反射带和小的波动.  相似文献   
8.
张慧 《中国地震研究》2016,30(1):119-130
基于海南省地震台网2000~2013年的区域地震波形数据,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获得了海南琼东北部地区“九五”数字台网中2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代表了原地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七星岭台NE方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区域水平主压应力场方向不一致,与NE走向的断裂一致,体现了局部构造和局部应力场的复杂性;青山岭NNE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揭示了NNE走向断裂的构造意义。同时,本研究证实,位于活动断裂上或几条活动断裂交汇部位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对所选用的小地震起控制作用的活动断裂走向一致,并且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较为离散,反映了该区域复杂的断裂构造和应力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北部多尺度重力场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受到SN和EW双向挤压作用的综合影响,处于年轻高原与古老地块交接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强烈变形,构造活动十分活跃.为了整体性地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重力场和深部动力学机制,本文基于EGM2008全球重力场模型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获得不同尺度的重力异常信息;同时反演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通过构建穿越龙门山造山带和西秦岭造山带两条剖面的岩石圈密度结构模型,分析了地壳上地幔内不同介质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显示十分复杂的塑性体的特征,其重力异常走向多以EW或SSE为主,反映了高原岩石圈物质向东运移的趋势;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减薄,边缘造山带深部并没有发现"山根"痕迹,结合该地区低重力的特征,推测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岩石圈发生过大规模地幔流底侵作用;地幔流上涌的动力可能来源于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激发了地幔流体侧向移动,在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附近受到坚硬岩石圈的阻挡而被迫上移,并因此造成龙门山与西秦岭的隆升.  相似文献   
10.
张慧 《中国地震》2015,31(2):362-371
基于海南省地震台网2000~2013年的区域地震波形数据,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获得了海南琼东北部地区"九五"数字台网中2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代表了原地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七星岭台NE方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区域水平主压应力场方向不一致,与NE走向的断裂一致,体现了局部构造和局部应力场的复杂性;青山岭NNE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揭示了NNE走向断裂的构造意义。同时,本研究证实,位于活动断裂上或几条活动断裂交汇部位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对所选用的小地震起控制作用的活动断裂走向一致,而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较为离散则反映了该区域复杂的断裂构造和应力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