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363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046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2年   2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1篇
  1931年   1篇
  1926年   3篇
  1925年   1篇
  192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昆  李伟强  李石磊 《地学前缘》2020,27(3):104-122
稳定同位素是重要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热门研究课题。对同位素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综述,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总结了元素的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性质,包括在主要地质储库(地幔、地壳、海洋)中的丰度及其分配,在岩浆演化中的不相容大离子亲石性,常见含火成岩/沉积岩矿物以及在表生过程中的循环,也包括主要行星物质(球粒陨石、非球粒陨石、火星和灶神星陨石以及月球样品)中的含量、赋存状态、主要矿物,在太阳星云冷凝、行星积聚以及岩浆海过程中的中等挥发性质;(2)介绍了同位素的研究历史,从1922年Dempster利用最早的质谱仪测量同位素在自然界的丰度,到Taylor和Urey在1938发表的经典的同位素分馏实验,再到Humayun和Clayton在1995年发表的同位素领域的经典研究,最后到近几年的进展;(3)介绍了对的前处理(离子交换柱法)以及同位素的主要测量方法,包括早期热电离质谱仪法(TIMS),二次离子质谱仪法(SIMS)和近十几年以来高速发展的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MC-ICP-MS)及其不同的技术路线;(4)介绍了高精度同位素比值在低温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包括同位素在地表的风化过程中、海水洋壳的反向风化作用中的分馏及其在示踪全球元素循环和洋壳俯冲等过程中的应用;(5)介绍了高精度同位素比值在高温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包括同位素在岩浆分异和矿物结晶过程中的分馏;(6)介绍了高精度同位素比值在宇宙化学中的应用,包括在太阳星云冷凝、行星凝聚、月球形成大碰撞、岩浆海、火山喷发去气过程中的分馏作用。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古陆具有稳定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也存在有利于金伯利岩形成的深切地幔的深大断裂构造。在山西柳林尖家沟地区发现众多金伯利岩,在山西应县和大同地区发现金伯利岩、镁煌斑岩及似金伯利岩等与金刚石形成有关的岩体,在这些地区也发现少量微粒金刚石和大量指示矿物;圈出内蒙古新庙、陕西店塔2个铬尖晶石指示矿物异常区。陕西店塔地区还发现与金伯利岩岩浆活动有关的环状构造。鄂尔多斯古陆区具备原生金刚石形成条件,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
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粤南地区A型花岗岩与镁铁质包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广东海宴花岗岩与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分别为144.0±1.7 Ma和141.1±2.5 Ma).花岗岩具有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富硅、碱、铁而贫镁、钙,具有高的10 000×Ga/A1比值和Zr+Nb+Ce+Y含量等.包体具有玄质岩的特征:富碱更富、低钛、高铝及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等.花岗岩的ISr=0.706 6~0.712 2,εNd(t)=-7.01~-2.03,镁铁质包体则显示了稍低的ISr(0.708 5~0.711 1)和稍高的εNd(t)(-6.99~-2.23).元素及Sr-Nd同位素结果显示,花岗岩可能是中元古代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而玄质包体的初始岩浆可能源自俯冲沉积物交代的富集地幔.海宴A型花岗岩及其玄质包体的发现,暗示着区域早白垩世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不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挤压构造应力环境.   相似文献   
4.
5.
杜保峰  何凯  杨长青  蔡志超  鲁培庆  耿爱宾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12-2022062012
则不吓铅锌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西藏谢通门县境内,矿区发育大量长花岗斑岩,其与铅锌成矿存在密切联系。通过对其开展岩石学、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区内长花岗斑岩岩石成因、侵入时代及其与铅锌成矿之间的关系。岩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长花岗斑岩具高硅、富而贫镁特征,A/CNK值介于1.08~1.38之间;REE具有较明显中等负Eu异常,总体呈现右倾的轻稀土富集特征,微量元素富集Rb、K、U、Th、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Ba、Sr和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长花岗斑岩属分异的S型花岗岩。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长花岗斑岩侵位年龄为14.18±0.15 Ma,系中新世岩浆作用产物,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伸展背景下的引张构造有关,并与冈底斯成矿带中新世大规模斑岩侵位时代和相关斑岩型铜(钼)矿化时代一致,可能具有相同的成岩成矿环境,这为在该成矿带西段寻找与斑岩有关的铅锌矿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江陵凹陷富卤水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理仍未查明. 对凹陷新生代玄武岩开展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以及水-岩反应模拟实验,重点研究时间、温度、流体成分等对水-岩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卤水具有高锂低镁的特征,说明其在成因上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岩浆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异,玄武岩蚀变作用强烈,表明地下热液的交代作用强烈,玄武岩通过水-岩反应为富卤水矿提供了物质来源;温度是流体对元素的淋滤能力的主要控制因素,高盐度流体是各成矿元素主要的迁移载体,水-岩反应是卤水形成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7.
藏北尼木冬勒长花岗岩大地构造位置为冈底斯火山-岩浆岩带,岩体呈不规则状侵位于古近纪帕那组、新近纪雄巴组火山岩地层中,与各地层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尼木冬勒长花岗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总体特征表明区内早白垩世长花岗岩主要为准铝质-过铝质高钙碱性岩石系列。与原始地幔相比,花岗岩相对富集不相容元素Rb、Th、U、La、Ce、Nd、Zr、Hf等,而Ba、Nb、Sr、P、Ti呈现低谷,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通过对尼木冬勒长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而讨论该地区长花岗岩的物质源区及构造环境。研究表明该区长花岗岩岩浆源区遭受了俯冲板片沉积物熔体的交代作用,具有岛弧岩浆岩特征,为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
盐作为战略资源,在农业、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世界大多数固态资源发现于大规模的石油勘探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油气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开展盐勘探对于国家发展尤为重要。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南图尔盖盆地地质构造简单、资源勘探潜力较大。文中以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为研究区块,基于其沉积地质特点,结合多口井的常规测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自然伽马、自然电位、三孔隙度等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含层段具体表现为自然伽马异常高值,并通过无铀伽马曲线等排除铀、钍元素影响,扩径使得中子值偏高,自然电位异常幅度由砂岩层的负异常变化为正异常,电阻率值偏高,密度值介于2.25~2.45 g/cm3,声波时差在270~350 μs/m范围内。基于含层测井曲线特点,利用测井曲线综合识别法、重叠法、交会图法进行研究区盐识别。在研究区30余口井中发现有可溶性盐层分布,分布在M-Ⅱ-3、M-Ⅱ-2小层底部,其中M-Ⅱ-3层底部为主要盐层段,并对各井含层段累计厚度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借助地层对比分析含层段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展布情况,通过等厚图的绘制开展了找有利区分析,拓展了测井资料在南图尔盖盆地盐勘查中的应用,进而为今后研究区盐找矿提供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地下卤水资源丰富,尤其川东北地区地下卤水富含高品质资源。本项目以四川普光地区富卤水为研究对象,根据卤水组成,采用模拟计算并结合实验验证的方法,研究了高温蒸发时,氯化钠、氯化、光卤石、硼酸等矿物的析出阶段及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当蒸失水率约80%时,体系中约85%的NaCl析出,同时KCl达到饱和,继续蒸发可获取石盐。控制总蒸失水率94%~95%时分离,体系中大于80%的可在这一阶段析出,且湿基中KCl品位可高达约45%;析出石盐后的卤水降至室温可获得NaCl、KCl、KCl·MgCl2·6H2O及H3BO3的混合物,硼的析出率可达到约80%。同时,研究表明,将蒸失水率约80%时分离石盐后的卤水直接降温可以获得湿基品位约高达70%的石盐矿,析出率约50%。综合对比分析,提出两条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工艺路线:其一为“高温蒸发析氯化钠-高温蒸发析氯化-冷却析硼混盐”,通过加工获得KCl及H3BO3产品;其二为“高温蒸发析氯化钠-冷却析”,通过加工获得高端KCl产品。  相似文献   
10.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系“深地资源勘探开采专项”2017年启动的重点项目之一,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大型石油国企等10家骨干单位以及多家协作单位参加,联合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充分体现“产研学用”密切融合。本项研究聚焦“特提斯东段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海相成作用与后期改造、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深层富卤水迁移-分异-汇聚成矿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深部含盐系‘双复杂’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深部盐矿层(富卤水层)测井识别与地震预测技术”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柴达木西部和川东北两个重点成区为资源基地落脚点,兼顾其他含盆地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成矿模型,完善海、陆相成理论,形成3 000 m以浅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综合评价深部盐资源潜力,实施异常验证钻探,新发现1个大型盐资源基地,值得综合评价的有利成远景区3~4处,实现深部盐找矿突破和增储示范。值得强调的是,只有立足国内,突破海相,在中西部大中型叠合盆地古代海相蒸发岩地层中找到大规模海相可溶性固体盐矿床,方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盐资源严重短缺的被动局面。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海相盐取得了一系列成矿理论新认识和盐找矿新发现:创新提出了滇西南“二层楼”成模式,指出侏罗纪海相找新方向;在川东北宣汉普光地区发现三叠系海相可溶性“新型杂卤石盐矿”,开拓了四川盆地海相找新领域和新方向;在新疆库车地区发现埋深超5 000 m的石盐矿层,取得了库车坳陷海相找的实质性进展;创新提出“W型复底锅”成模式,在陕北奥陶纪海相盐盆发现厚层石盐矿化段,取得古陆表海型盐找矿重要新进展。至此,中国海相盐找矿崭露了突破的曙光。如何在这些新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入研究,取得海相可溶性盐找矿的实质性突破,落实建成若干大型以上海相盐资源基地,将是“十四五”及以后时期中国盐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