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7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完全免费 | 595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158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86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97篇 |
2006年 | 87篇 |
2005年 | 79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喀斯特地区环境独特、生态脆弱,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喀斯特地区的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等领域。近10多年来,喀斯特地区的土地退化乃至石漠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压力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贫困人口集中,人口压力大,经济落后,土地退化严重,人地矛盾异常尖锐,如何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贵州省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典型代表,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态恢复和发展的可能性,因而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针对性的增加外部投入,进行生态重建。对生态重建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是区域人地复杂巨系统结构损害和功能紊乱的集中表现,片面的环境保护和单独的生态治理工程无法解决这个系统问题,区域的生态重建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和生态重建研究中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的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是中国重要的铅、锌、银、锗生产基地,目前在该成矿区已经发现大、中、小型铅锌矿床和矿点400多处。经过对比研究,这些矿床的赋矿围岩为震旦系一二叠系碳酸盐岩,矿体明显受控于断裂构造,并伴随有强烈的白云岩化和方解石化,以低温、低盐度为特征,成矿时代可能为中生代,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本身。它们为受热对流循环流体经过成矿物质萃取、搬运和卸载而成矿,是大陆边缘造山带东侧伸展带中的产物,属于比较典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喀斯特地区的坡地资源(如植物资源)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其生态环境的关键。通过对清镇示范区退耕还林(草)和封山育林区的水土流失监测表明,利用恢复植被来控制水土流失,使示范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从2000年以前的2500~5000t/km2·a减少至2002年的78.4~185.7t/km2·a;使32.16km2面积的退耕还林(草)和封山育林地段每年减少表土损失量38563.6t,相当于每年减少886.96t化肥的土壤养分流失,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测量了喀斯特地区乌江、沅江两大水系的河流枯水期的主元素、Sr2+离子浓度和Sr同位素比值。这些河流的化学组成代表了流经碳酸盐岩地层的河水的化学组成。这些河流及其支流有高的溶解盐,TZ+变化范围为:2.1~6.3 meq/L,高于全球河流的平均值(TZ+=0.725 meq/L)。河水含有较高的溶质浓度,河水水化学组成以Ca2+和HCO-3为主,其次为Mg2+和SO2-4,Na++K+和Cl-+Si分别只占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5%~10%。
这些河流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其自流盆地的地质特征控制。流经碳酸盐岩地层的乌江水系河流具有较高的Sr浓度(1.1~9.70 mol/L)和较低的87Sr/86Sr比值(0.7077~0.7110),与流经碎屑岩地层的沅江水系的清水江河流中较高的87Sr/86Sr比值(0.7090~0.7145)及较低的Sr浓度(0.28~1.32 mol/L)形成鲜明的对比。
流域盆地的地理岩性控制了河水的化学组成和同位素组成。对河水的化学计量分析表明河水化学组成受碳酸盐岩溶解控制,而碳酸盐岩主要受碳酸和硫酸作用而溶解。乌江流域受硫酸作用特别明显,表明硫酸主要来源于燃煤或流域盆地硫化物矿物氧化而形成的大气输入。化学元素和同位素比值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3个主要来源为:石灰岩、白云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同时估计了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化学风化速率,结果表明流域盆地的碳酸盐岩风化速率远远高于许多世界大河。岩石风化过程中硫酸的出现或土地的过度使用或土壤植被的退化等都可能是导致流域的碳酸盐岩风化速率如此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贵州七星洞晚更新世晚期石笋的古气候环境记录 总被引:33,自引:11,他引:22
用热电离质谱 (TIMS) -铀系法高精度地测定了贵州七星洞石笋的年龄 ,其生长年限为 43 0 2 0± 96 0~ 1 2 6 5 0± 2 90aB .P .,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 2阶段到 3阶段后期。石笋的生长率变化反映了当时气候从暖湿多雨和印度洋季风强劲的环境 ,逐渐转化为冷干少雨、东亚冬季风强劲的环境。石笋的氧同位素变化表明 :43 0 0 0~ 2 96 0 0aB .P .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 3阶段后期。该阶段δ18O平均值负于全阶段的平均值 ,气候暖湿多雨 ,此青藏高原夏季出现强的低气压 ,有利于印度洋季风携带孟加拉湾大量水汽进入青藏高原 ;2 96 0 0~ 1 46 0 0aB .P .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 2阶段 ,该阶段δ18O平均值高于全阶段的平均值 ,气候冷干少雨 ,对应于末次盛冰期 ;1 46 0 0~ 1 2 6 5 0aB .P .阶段δ18O平均值略负于全阶段的平均值 ,气候向温湿趋势发展。石笋氧同位素曲线还显示了HeinrichH1 ,H2 ,H3和H4的突冷事件和Dansgaard Oeschger(D O)IS1~IS1 1的暖事件旋回 ,这表明北大西洋发生的气候突发事件 ,在低纬度的贵州地区找到了印记。大西洋环流的终止和产生 ,可以通过大气内部的动力过程 ,影响到亚洲季风控制区。对于表征全球变化的事件是否具有同时性 ,还有待我们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性退化的三种类型(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土壤结构性恶化)及特征,从岩性、地貌、人类活动等方面详细剖析了土壤侵蚀性退化的成因机理,指出土壤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性退化的内因,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是该地区土壤侵蚀性退化的诱因和外动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喀斯特地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有关生态建设的要求,提出了保护抢救喀斯特山区土壤资源、防治土壤退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矿石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详细阐述了水银洞金矿床的矿石物质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矿物嵌布特征,初步划分了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对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八论贵州之铝土矿——黔中-渝南铝土矿成矿背景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表明,铝土矿的形成主要受构造和气候两大因素制约。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广西运动,紫云运动和道真运动对石炭纪沉积铝土矿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对铝土矿为含矿岩系基底地层岩石,微量元素,矿的成分以及铝土矿中各种稳定组分富集率的研究认为,各矿带铝土矿都有各自的物源补给区。铝土矿的形成,经历了红土化,沉积和表生作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排除杂质和富铝的过程,含三水铝石的红土风化壳是沉积铝土矿的成矿母质,表生作用使沉积铝土矿再次富集。 相似文献
10.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玄武岩铜矿--以贵州二叠纪玄武岩分布区为例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贵州晚二叠世玄武岩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并位于其东区。全属高钛玄武岩。它是地幔柱边部或消亡期局部熔融产物。产物我省玄武岩中的铜矿床(点),与北美大陆同类铜矿有相似之处,可统称为玄武岩铜矿,属于“与陆相镁铁质喷发岩有关的铜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