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质学   22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略阳煎茶岭金矿矿集区中的张家山金矿主要由破碎蚀变岩型、角砾岩型和含金石英黄铁矿脉型矿石组成。含金石英-黄铁矿脉型矿石产于断层下盘的石英菱镁岩中。黄铁矿发育富As黄铁矿边,环边受As含量的变化呈现一定的韵律变化,自然金赋存在富As黄铁矿中。在断裂发育形成断层角砾岩的过程中,流体充填破碎石英菱镁岩的裂隙中形成热液矿物,包括硫化物、硒化物以及自然金。石英菱镁岩发生破碎形成的网状裂隙被含金石英-方解石-黄铁矿脉充填。破碎蚀变岩型矿石中,自然金主要分布在含金石英-黄铁矿脉的石英之中或靠近热液脉的菱镁矿或石英间隙。随着大量方解石脉沿裂隙贯入,进一步促进石英菱镁岩的破碎及岩石角砾的分离,形成由石英菱镁岩碎屑、石英和褐铁矿组成的复成分角砾岩,自然金和硒化物呈浸染状分布在角砾岩中。笔者在角砾岩型矿石中发现了灰硒汞矿、直硒镍矿、硒铅矿等硒化物,这些硒化物往往与自然金密切共生。结合矿物组合以及相关化学反应关系,通过热力学计算,构建了该矿床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力学相平衡关系图,限定了硒化物与其他相关矿物稳定存在的物理化学条件。硒化物一般与自然金和石英共生,高的f(Se2)值和f(Se2)/f(S2)比值是控制硒化物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陕西略阳煎茶岭镍矿床酸性侵入岩形成时代及成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煎茶岭镍矿是一个与镁质超基性岩和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镍矿床。矿床地质研究发现,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北侧超基性岩体内,矿石中交代状、浸染状、网脉状结构发育,显示热液改造成因矿床的典型结构、构造特征。岩、矿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分析表明,煎茶岭镍矿床与典型的镁铁质岩浆硫化物矿床不同,镍矿床在成矿过程中虽继承了超基性岩中的成矿物质,但受到花岗斑岩强烈改造有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改造型。花岗斑岩和钠长斑岩中锆石U-Pb测年表明,花岗斑岩U-Pb年龄为859±26 Ma,钠长斑岩U-Pb年龄为844±26 Ma,认为煎茶岭镍矿成岩成矿时代为新元古代晋宁期,非前人所认为的海西期或印支期,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扬子板块西北缘的重要响应。  相似文献   
3.
采用ICP—MS方法分析了煎茶岭和金川硫化镍矿床岩石、矿石的铂族元素含量,煎茶岭岩体蛇纹岩的Cu/Pd比值低于原生地幔岩浆,说明岩浆熔离作用较弱,矿石的Pd/Ir比值较小,指示其多数矿石属于岩浆型,以岩浆成矿作用为主;而金川岩体的平均Cu/Pd比值远大于原生地幔岩浆,表明岩浆熔离作用强,矿石的Pd/Ir比值较大,体现了钯族元素矿化及成矿物质以幔源为主的特征。煎茶岭在成矿过程中有壳源物质的混染,整体上岩石、矿石铂族元素含量较低,这与岩浆熔离作用弱、铂族元素成矿作用不发育等因素有关;金川在成岩成矿过程中也有少量地壳物质的混染,但岩石、矿石铂族元素含量较高,反映了以岩浆深部熔离成矿作用为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陈民扬  庞春勇  肖孟华 《地球学报》1994,15(Z1):138-144
煎岭镍矿与同类矿床相比,具有特殊的地质、地球化学物征,是一种特殊类型镍矿。本矿床流体包裹体同位素特征,表现出成矿体为岩浆与地层两端元混合趋势,成矿流体分属于Mg2+-Ca2+-Na+-F-(Cl-)型。根据 Pb、Sr、O、H、C 同位素及 REE资料,作者认为该镍矿的形成与后期酸性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后期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热力与热液,使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富集。本文最后提出了初步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5.
煎茶岭金矿床位于勉略宁三角区东北缘,矿体产于环绕超基性岩体分布的含金蚀变带中,属蚀变岩型矿床。由于对其成矿作用认识分歧较大,严重影响了后续的找矿勘探工作。从矿床地质特征入手,通过矿区岩矿石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硫、氢、氧同位素的测试分析,探讨其控矿因素和成矿机理。结果表明,矿床受叠加于接触带部位的韧脆性剪切带控制,成矿不仅与超基性岩有关,而且与花岗斑岩关系密切。花岗斑岩的侵入引起超基性岩的彻底蚀变,同时导致原岩中的金等成矿物质被释放出来。矿石、蚀变超基性岩、白云岩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花岗斑岩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说明花岗斑岩提供了成矿所需的硫;矿石氢、氧同位素组成介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之间,且多数样品聚集在雨水线附近,暗示花岗斑岩提供了初始热液,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大气降水不断加入,从而形成复合热液。鉴于矿床与花岗斑岩的密切关系以及铬云母化的产出特点,根据同位素年龄,认为矿床形成于印支中期—燕山中期。  相似文献   
6.
煎茶岭硫化镍矿床矿石组分特征及其赋存状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高精度的新一代ICP-MS分析技术。依据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详细分析研究煎茶岭硫化镍矿床矿石组分特征及其赋存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成矿作用机制和成因类型。研究认为,煎茶岭硫化镍矿床矿石主要组分为Ni,Cu,Co,Fe,S.PGE等,其高的Ni/Cu,低的Cu,PGE含量值反映该矿床为高镁岩浆演化的产物。矿石可分为磁黄铁矿一镍黄铁矿型和黄铁矿一针镍矿一辉镍矿型两类.并以前者为主,表明该矿床的形成至少经历了早期岩浆成矿和晚期热液变质改造成矿两个阶段,应属于岩浆熔离一热液改造成因类型。矿石中的镍主要以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针镍矿和辉镍矿等独立镍矿物存在;镍有3种赋存形式。以硫化镍为主,硅酸镍、硫酸镍少量。在煎茶岭超基性岩上升侵位过程中,随着岩浆的演化分异先于新元古代在岩体边缘或内部形成镍矿床,而后于印支一燕山期在岩体接触带形成金矿床,官们是在统一的与幔源超基性岩有关的成矿系统中形成的具内在成因联系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7.
采用铅同位素示踪方法,运用变差椭圆圈定技术对铅同位素数据进行二维处理,以煎茶岭金矿的铅同位素为靶标,评价煎茶岭金矿外围金矿化点,指出煎茶岭外围34线至50线有可能找到煎茶岭式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煎茶岭硫化镍矿床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煎茶岭硫化镍矿床地质背景及矿石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该镍矿床的形成与煎茶岭镁质超基性岩体密切相关,其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存在多种成矿作用,包括源自上地幔局部熔融的母岩浆在通过上地幔岩石圈上升侵位过程中发生的就地熔离作用和岩体形成后的自变质作用、中酸性岩浆侵入引起的热液叠加改造作用等。后期中酸性岩浆热液的交代改造是形成该矿床中部分富镍矿体的主要原因。该镍矿床PGE含量较低且贫铜,成因上应属岩浆熔离-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9.
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超)显微构造观测和构造岩石组构分析等方法厘定了煎茶岭地区北西西向和北东向两条韧性剪切带,前者出露于研究区的北部,后者出露于研究区的南部,两者交汇于煎茶岭,无论沿走向还是顺倾向均呈舒缓波状。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系列、构造片岩、荚片构造、S-C面理、旋转碎斑系、A型褶皱、亚颗粒、位错弓弯、位错列、位错网等宏观和(超)显微构造特征,结合构造岩中石英光轴优选方位型式等证明两韧性剪切带呈共轭产出,至少经历了三期活动:中元古代晚期,北西西向脆韧性剪切带为压扭性右行剪切,北东向脆韧性剪切带为压扭性左行剪切,σ1≈282°∠24°,古应力值约59.1MPa;加里东期,前者为张扭性右行剪切,后者为张扭性左行剪切,σ1≈344°∠78°,古应力值约86.5MPa,超基性岩体以岩墙扩展式侵入到韧性剪切带内,预测北东向韧性剪切带深部还存在一定规模的超基性岩体,是今后寻找与超基性岩有关矿产的重要靶区;海西期,随着脆性程度进一步增加,北西西向韧脆性剪切带经历了压扭性左行剪切,北东向韧脆性剪切带经历了压扭性右行剪切,σ1≈120°∠20°,古应力值约116.3MPa,花岗斑岩体以气球膨胀式侵位。韧性剪切带对金镍矿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The Jianchaling nickel deposit in the Bikou Terrane (Shaanxi Province, China) occurs alo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granite porphyry and carbonated ultramafic rocks (carbonated serpentinite, talc–carbonate rocks, and listwaenite). Serpentine– magnetite, serpentine– magnesite– magnetite, and magnesite– talc– quartz– pyrite– violarite– millerite– chalcopyrite assemblage formed in carbonated ultramafic rocks during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Ni-bearing sulphides, coexisting with magnesite, postdated magnetite in carbonated ultramafic rocks. Compared with serpentinite, Ni, Co, Cu, Mn, and Pb concentrate in talc–carbonate rocks. The fact that the NiO contents of magnetite decrease with progressive carbonation of serpentinite suggests that Ni from magnetite concentrated in fluid and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Jianchaling nickel deposit. Sulphides precipitated from fluid with log fO2 value varying from −34.5 to −31.8 and log fS2 value varying from −10.3 to −9.2. High pH and HS activities triggered by transformation of serpentine into magnesite–talc–quartz assemblage promoted precipitation of Ni-bearing sulphides, and finally formed the Jianchaling hydrothermal nickel depos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