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传统BP网络需要预先设定网络隐含层的层数和每层的节点数,使得在预测过程中难以确定网络的最优结构。与之相反,梯级-关联算法(CC)要求初始网络仅含有输入层和输出层,通过运算不断向网络增加隐含节点。在介绍梯级-关联算法原理的基础上,分别运用梯级-关联算法和BP算法对拉萨河拉萨站的月流量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不损失预测精度的前提下,梯级-关联算法的运算次数仅为5次,而BP算法则需要运算70 000次,运算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同时网络的规模也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2.
青藏地块活动区南部的II级拉萨和羌塘地块内部的M≥6.5强震活动比北部的巴颜喀拉、 柴达木和祁连II级地块内部明显活跃, 这可能与拉萨和羌塘地块处于地壳厚度较大、 较高的热状态和较低的正断层剪切强度等地学背景下, 导致地壳强度较弱有关。 拉萨和羌塘地块内部两次拉张性正断层活动的强震(2008年于田7.3级和当雄6.6级)前热异常的震例, 可能与临震前孕震区及邻近断层带扩容, 以及中下地壳低速层熔融物质或流体的进入有关。  相似文献   
3.
尹金辉  计凤桔 《地震地质》2000,22(2):195-199
应用1 4 C测年法和热释光方法对采自永定河上游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形成的堆积阶地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永定河上游三条一级支流的低阶地形成时代具有一定的同时性 ,第三级阶地的下切时间大约在 30 0 0 0aB .P .;第二级阶地的下切时间大约在 10 0 0 0aB .P .;第一级阶地的下切时间大约在 4 0 0 0aB .P .。气候变暖对第二级阶地形成起主导作用 ,构造作用对最新阶地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荣嘎钼矿是新近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并证实的首例斑岩型钼矿床。为了查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主碰撞期的成岩成矿作用,探讨荣嘎钼矿的富Mo机制,对该矿床进行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本次研究获得荣嘎含矿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SHRIMP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99. 8±1. 9Ma (MSWD=2. 0),属晚白垩世早期。7件辉钼矿样品的模式年龄较为一致,介于98. 0±1. 6Ma~101. 8±1. 7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99. 7±1. 1Ma。荣嘎含矿二长花岗斑岩样品主量元素表现为富硅(SiO_2=72. 83%~75. 49%)、富碱(Na_2O+K_2O=8. 12%~8. 55%)、过铝质(A/CNK=1. 08~1. 13)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样品明显富集Rb、K、Th、U等元素,中等亏损Nb、Ta,强烈亏损Ba、Sr、P、Ti等元素,具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δEu=0. 53~0. 63),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轻稀土相对较陡,重稀土较为平坦的右倾型。荣嘎含矿二长花岗斑岩样品的(~(87)Sr/~(86)Sr)i值为0. 7042~0. 7055,ε_(Nd)(t)值介于0. 03~0. 68之间,锆石ε_(Hf)(t)值介于+12. 4~+17. 9之间,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较为年轻(31~314Ma)。基于以上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荣嘎含矿二长花岗斑岩很可能是幔源岩浆诱发了富Mo洋底沉积物的熔融并与壳源熔体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历结晶分异作用而形成。结合本文以及区域上的研究资料,荣嘎钼矿可能形成于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碰撞的大地构造背景,富Mo大洋沉积物熔体的加入及随后的结晶分异是荣嘎含矿岩浆中金属Mo富集的主要原因。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南缘侏罗-白垩纪海相地层分布的地区,可能为勘查钼矿床的有利靶区,应重点评价晚白垩世早期高分异中酸性岩体的含矿性。  相似文献   
5.
波密深成岩体是早侏罗世冈瓦纳古陆北缘—陆缘弧型大陆边缘演化阶段弧盆构造格局中 ,于弧—陆聚敛体制下的一次I型花岗岩构造侵入事件。其不同岩石类型为同源岩浆多次脉动上侵的结果 ,岩浆活动构造环境早期为岛弧建造 ,晚期为弧陆聚敛。  相似文献   
6.
拉萨河地区的大气降水同位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拉萨河地区的雨水方程为δD=7.2δ^18O+12.36,表现出该地区为较强烈蒸发特征。氢、氧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墨竹工卡以北,δD,δ^18O东部高,西部低;墨竹工卡以南,δD,δ^18D东部氏,西部高。这种区域性分布特征与孟加拉湾降水云气的形成,运移过程及拉萨河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7.
西藏拉萨市土地沙漠化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沈渭寿  杨萍 《中国沙漠》1999,19(1):33-37
西藏拉萨市已有17万km2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的危害涉及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表明,本区沙漠化过程是在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下,以缓慢的自然沙漠化过程为基础,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相互促进所形成的人为加速与加剧过程,它是强度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贫乏的自然资源之间不相协调的产物。在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下,拉萨市沙漠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预计到2000年和2025年,拉萨市沙漠化土地面积将分别增加到19.6万km2和28.9万km2,比目前的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3.0万km2和11.9万km2,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8.
西藏拉萨地块设兴组孢粉化石新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萨地体的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孢粉组合,其特征为:孢粉化石多为第三纪常见分子,未发现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特征分子。因此样品产出的层位不可能属于白垩纪的沉积。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主要为桦科的桤木粉(Alnipollenites),桦粉(Betulaepollenites),枥粉(Carpiniptes),山毛榉科的栎粉(Quercodites)胡桃科的胡桃粉(Juglanspollentites),榆科的榆粉(Ulmipollenites),椴科的椴粉(Tiliapollenites)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