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完全免费 | 99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336篇 |
出版年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喀斯特地区环境独特、生态脆弱,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喀斯特地区的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等领域。近10多年来,喀斯特地区的土地退化乃至石漠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压力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贫困人口集中,人口压力大,经济落后,土地退化严重,人地矛盾异常尖锐,如何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贵州省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典型代表,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态恢复和发展的可能性,因而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针对性的增加外部投入,进行生态重建。对生态重建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是区域人地复杂巨系统结构损害和功能紊乱的集中表现,片面的环境保护和单独的生态治理工程无法解决这个系统问题,区域的生态重建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和生态重建研究中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3.
4.
贵州煤中汞的分布,赋存状态及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对贵州省六枝、水城、盘县和贵阳等4大煤田煤中汞的研究表明:煤中汞的平均含量为0.552μg/g;煤中汞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硅酸盐矿物相中汞的分布量很少;贵州燃煤引起的汞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5.
6.
黔西晚二叠世煤地球化学性质变异及特殊组构的火山灰成因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运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X射线衍射(XRD)、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X)及光学显微镜等手段,对黔西晚二叠世煤地球化学性质变异及其特殊组构的火山灰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西部织金矿区9煤层中异常高含量的Fe(4.24%)、Cu(369.90μg/g)、U(49.6μg/g)、Mo(63.10μg/g)、Zn(33.97μg/g)等是来源于同沉积基性火山灰降落到泥炭沼泽中所致;高含量的Fe、Cu并非以通常意义的煤中硫化物状态存在;除煤中有机质和陆源碎屑外,发现了由火山灰、有机质和陆源碎屑所形成的煤层中的特殊组构,暂定名为沉碳质火山胶凝物,它是一种有机—无机高度混合物质,根据沉碳质火山胶凝物的形态特征和物质组成,厘定出6种组构类型,分别是:网状组构、细屑组构、基质组构、孔腔组构、均质组构和碎屑组构。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以贵州花溪灰岩风化壳剖面为例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在对黔中花溪灰岩风化壳原地风化残积特征进行了论证的基础上,本文从地球化学角度对央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碳酸盐岩的易溶解性和显著的差异性溶蚀,导致了其风化壳基岩面起伏强烈、岩-土界面界线清楚且突变;与此宏观特征相对应的是风化产物的矿物成分、主量、微量元素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同时,在岩-土界面土层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狭窄而突变的碱性障,此障无疑对风化壳的一些地质地球化学过程产生强烈影响,例如硅酸盐矿物的进一步蚀变分解,以及稀土和其它部分微量元素的超常富集和强烈分异等。 相似文献
8.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矿流体性质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对黔西南具有代表性意义的3个大型矿床中的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单个包裹体的荧光光谱分析、FTIR分析、LRM分析、冷-热两用台分析等.研究表明:本区卡林型金矿成矿流体的盐度极低,均一温度以中、低温为主,水溶液以SO2-4-Cl--Ca2+-Na+(K+)为主,成矿环境主要为弱酸性较还原环境;成矿流体中均含有机质,以成熟或过成熟的芳香族化合物为主;流体中有机质以与水不混溶的形式迁移;金的有机络合物受热裂解可能是导致金矿成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闻名的黔西地方流行病氟中毒常常归因于黔西晚二叠世煤中高含量的氟以及不科学的燃煤方式。通过对黔西50个煤层刻槽样品的研究发现,黔西晚二叠世煤中氟的含量范围为16.6~500μg/g,算术均值为83.1μg/g,接近于中国大部分煤中氟的含量(82μg/g)和美国煤中氟的平均含量(98μg/g)。当地饮用水和新鲜的玉米中氟的含量亦很低,不足以导致氟中毒。然而,当地居民把粘土作为煤燃烧的添加剂和制作煤球的粘合剂,这种粘土中的氟含量很高,为100.8-2455.7μg/g,均值为1027.6μg/g,它是造成黔西地方流行病氟中毒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黔西南高砷煤的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根据野外地质特征结合中子活化成分分析结果,探讨了黔西南高砷煤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某些地球化学特征。高砷煤严格受构造(褶皱和断层)、地层(二叠系龙潭组)、沉积相(海陆交互相)的控制,分布于平行北斜长轴的断层两侧,愈靠近断层面砷的含量愈高。砷在煤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即使同一煤层变化也极大。在时空关系与元素组合上高砷煤与区内卡林型金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