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废弃矿山占用土地资源,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迫在眉睫。当前各级政府财政对于矿山生态修复投入不足,亟须社会资本参与。2019年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为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运作打开了大门。通过在江西省某县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矿山生态修复的实践,分析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开发利用方向和不同修复方式的适用范围,明确了社会资本投资参与矿山生态修复的运行及收益模式,为区域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各国原油储库主要分为地面储库、地下盐穴储库和地下水封洞窟3种类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这3种类型储库均难以在我国推广.通过分析中国东北地区现有废弃矿山情况,结合地下原油储库的工程技术条件,提出了利用废弃矿山改造地下空间,用以建设战略原油储库的构想.建议尽快开展东北地区废弃矿山地下空间综合调查工作,启动相关地下油气储库封闭实验等测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管祥波 《山东地质》2011,(6):62-63,66
平邑县高度重视日益突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断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力度,通过推进矿山公园建设、严格采矿权审批程序及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总体规划等,对保护矿业遗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等工作起到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
深部找矿新进展对矿床成矿模式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些典型矿床具有以下成矿模式:赣南钨矿的“五层楼+地下室”模式,云南老厂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VMS(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铅锌矿与斑岩钼矿同位叠加模式,四川省盐源县平川铁矿火山沉积(?)-次火山气液充填-交代矿床系列模式,江苏省南京市梅山式铁矿叠加后期火山-次火山热液金矿床的成矿模式,内蒙古毕立赫金矿斑岩-构造蚀变岩-浅成石英脉型矿化成矿系列模式(?),云南个旧锡矿热水沉积叠加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模式。近年国内对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的新发现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对它们的成矿模式研究意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油田开采进入高含水期后,储层构型的精细描述对改善油田开采效果具有重大意义。废弃河道作为单一河道的边界以及识别点坝砂体的重要依据,其顶部的泥质沉积或者砂泥岩互层沉积对储层内部流体具有遮挡作用,因此正确识别废弃河道是进一步分析储层构型及挖潜油田剩余油的重要科学依据。以杏南开发区葡Ⅰ31小层为例,通过分析废弃河道在平面及剖面的沉积特征,利用砂顶相对等深图法,综合废弃河道的砂体平面分布形态和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在葡Ⅰ31小层内识别出26处规模不等的废弃河道,宽度一般在100 m左右,其中3处突弃型废弃河道与渐弃型相比,弯曲程度更大,砂体延伸更短,沉积厚度为2~8 m不等。由于砂泥互层或泥质沉积的侧向遮挡作用,废弃河道砂体与正常河道砂体组成的半连通体导致有注无采或有采无注的注采不平衡现象,使得河道砂体顶部成为剩余油聚集的有利场所,成为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不同边界品位情况下矿体的形态及由边界品位变化引起的矿体形态变化程度在计算机中动态、实时地展现,同时也为了解矿体在不同工业指标条件下的空间形态,进行了矿体动态建模方法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基于矿体属性模型向其几何结构模型转化的方法——克里格块体法。通过该方法,基于指示克里格估值技术,使用块体模型+实体模型的三维数据模型结构,动态地构建出了福建上杭紫金山铜金矿矿体在不同边界品位条件下、信息充分、完备且具高可信度的矿体模型,达到了使建模结果能够真正服务于矿山勘探和生产实践的效果。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扩展和易推广的性质,能够完成大多数类似矿山及类似地质体的动态建模过程。  相似文献   
7.
稳定的群落结构是退耕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标志之一.以祁连山东段旱泉沟流域退耕区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建植6 a的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在短期内形成了不同于撂荒地的植被格局,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特性明显优于撂荒地和天然草地,部分人工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撂荒地,功能群结构仍以多年生禾草占优势,无芒雀麦+紫花苜蓿混播草地多样性指数低,处于高产和稳定阶段;各草地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不同草地类型0~2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最大,4种人工草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提高30~50 cm土层的水分含量,在水分涵蓄方面优于撂荒地.但与天然草地相比未形成密丛型禾草,群落稳定性差,草地群落的演替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虽然乔普卡铁矿和土山铁矿在地理位置上相隔甚远,但是二者在赋矿层位、磁异常特征、矿体及围岩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矿石类型以及矿床成因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进一步研究对比二者的共同和异同点,对于寻找此类矿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在乔普卡铁矿和土山铁矿详查工作和参考前人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两个铁矿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相邻区域里寻找此类矿床的几个注意点。  相似文献   
9.
A 4000-yr history at Clark Lake reveals natural variations in sediment geochemistry and nutrient levels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on twentieth century sedimentation rates. Sediment texture and ridge and swale topography indicate that the channel system creating Clark Lake is now occupied by the Yazoo River. Between 1.24 and 0.60 m (2522–865 cal yr BP), total carbon percentages and the C/N ratio average 42% and 17, respectively. The base of the 1650-yr interval and onset of high organic activity in the lake coincides with the abandonment of the Yazoo Meander Belt. The top of the interval is marked by a drop in C/N ratio to 11 and a geochemical transition zone. No change in the rate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 or clay mineralogy was observed despite increased cumulative percentages of Al, Fe, K, Mg, Mn, Ca, and Na. The decrease in organic activity at 865 cal yr BP is attributed to unfavorable growth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e entrenchment of the Yazoo River and changes in the hydroperiod of the area. Significant floodplain alteration was completed in 1978, but the only major effect was increased sediment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due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Whittington Auxiliary Channel.  相似文献   
10.
辐射沙脊主要水道的演变特征及其水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四十年来的水下地形资料对比显示:南黄海辐射沙洲区水道普遍存在逐渐向南偏移的趋势(西洋主槽冲深、南延,南翼烂沙洋水道、小庙洪水道向南逼进)。有关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原因及机理虽有诸多猜想,但至今没有统一可靠的认识,这种趋势性过程的驱动力成为辐射沙洲区海岸冲淤动态研究及港口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的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通过所建立的潮波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苏北黄河三角洲不同演变阶段南黄海潮波系统的特征及水动力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岸线后退和水下三角洲的夷平,辐射沙洲地区潮差不断增大;水动力不断加强,而且加强的区域逐渐向南偏移,这种大范围区域性水动力主轴的向南偏移就有可能是导致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