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3篇
  免费   1418篇
  国内免费   1036篇
测绘学   816篇
大气科学   980篇
地球物理   860篇
地质学   3577篇
海洋学   1076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965篇
自然地理   485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411篇
  2021年   443篇
  2020年   440篇
  2019年   393篇
  2018年   341篇
  2017年   357篇
  2016年   352篇
  2015年   360篇
  2014年   449篇
  2013年   642篇
  2012年   612篇
  2011年   620篇
  2010年   497篇
  2009年   573篇
  2008年   516篇
  2007年   597篇
  2006年   619篇
  2005年   577篇
  2004年   567篇
  2003年   450篇
  2002年   452篇
  2001年   435篇
  2000年   448篇
  1999年   405篇
  1998年   302篇
  1997年   254篇
  1996年   190篇
  1995年   143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海洋科学是一门依赖于观测的学科, 而卫星是海洋研究的重要观测平台之一, 海洋卫星数据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初以来, 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专门用于海洋观测的卫星, 初步拥有自主海洋卫星全球观测网络。本文针对国内外海洋卫星资源基本情况, 总结了我国海洋卫星数据应用发展现状, 特别是海洋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管理、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并分析、探讨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对卫星数据的需求, 以及我国海洋卫星数据科学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干热岩试验性开发井钻井施工,在高温硬岩的地层条件下,如何实现高效钻进仍存在很多技术难点。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是解决硬岩地层钻进的有效方法之一,潜孔锤钻头是空气潜孔锤钻进的关键器具。根据青海共和干热岩GH-01井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应用情况,分析探讨了空气潜孔锤钻头断齿、掉齿、磨损严重、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从钻头结构设计、钻头材料选取、钻头冷压固齿工艺等几个方面对空气潜孔锤钻头进行了优化。固齿优化过程中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钻头冷压固齿过盈量进行仿真分析计算,根据分析计算结果确定最优固齿过盈量。通过对潜孔锤钻头结构、材料、加工等优化,为适用于高温硬岩的空气潜孔锤钻头研制提供了借鉴。为提高空气潜孔锤钻进综合效率,为干热岩钻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生态承载力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琰玮  甄江红  马晨阳 《地理研究》2021,40(4):1096-1110
生态安全水平对区域发展的约束作用不断增强,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为间断点,建立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甄别生态优势斑块,结合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斑块组建生态源地,建立生态源地扩展阻力指标体系,生成最小累积阻力面。一方面,结合“三生”用地类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另一方面,识别重要廊道,架构生态安全网络,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对生态空间进行规划。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内蒙古生态承载力经历了先下降后回升的演变过程,其空间分布呈“西低东高”特征,空间演变阶段性特征明显;组建17个生态源地斑块,生成的最小累积阻力面分级后与“三生”用地类型相叠加,得到16个生态安全格局小区;识别一级生态廊道17条,补充其他重要廊道,生成“点、线、面”的生态安全网络架构,提出“一湾两带三屏四区多中心”的生态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4.
油气储层流动单元在高、中、低渗储层表征中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但在特低渗储层研究中仍然很少涉及。以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升554断块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特低渗储层为例,划分出E、G、P三种流动单元类型,从E类至P类流动单元,渗流能力逐渐减小。流动单元物性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均表明流动单元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分析了沉积相及开启型正断层对流动单元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在特低渗储层尺度内,流动单元自身的渗流能力对油藏开发的作用已经很小,而不同流动单元之间的渗流能力差异引起油藏开发效果的不同也已不明显,开发效果主要取决于砂体射开厚度、注水效果等开发因素以及断层渗流通道、泥岩渗流屏障、砂体厚度等地质因素。这与以往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中普遍认为的"流动单元渗流能力越强,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越好"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通过本文以期为特低渗油气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为特低渗油藏开发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程湘  胡鹏  张海坤  姜军胜 《中国地质》2021,48(1):102-119
锰的用途非常广泛,世界上90%~95%的锰应用于冶金工业,其余应用于电池工业、陶瓷工业、化学工业等。根据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含矿岩系特征,将世界锰矿划分为海相沉积型、火山(热液)-沉积型、变质型、热液型和表生型5类,以海相沉积型、变质型和表生型为主。截至2019年,世界锰的储量达8.12亿t,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南非、巴西、乌克兰、澳大利亚、加蓬、中国、印度、加纳等国,而优质锰矿石主要分布在南非、澳大利亚、加蓬、加纳。时间上,将锰的成矿作用分为7期,其中元古宙和新生代是主要的成矿期。空间上,锰矿床主要分布在南非德兰士瓦群、乌克兰尼科波尔盆地、澳大利亚格鲁特岛和皮尔巴拉克拉通、中国泛扬子区、西非克拉通等。目前,锰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南非的卡拉哈里和波斯特马斯堡锰矿田、澳大利亚的格鲁特岛、加蓬的莫安达锰矿、加纳的恩苏塔锰矿等地。  相似文献   
6.
土地景观形态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空间行为特征。在对鄱阳湖地区1995年、2000年、2015年和2018年4个时间点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形维数、分形稳定性、斑块密度、斑块形状破碎度和景观隔离指数分析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并运用分形理论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1995年到2018年的20多年间,建设用地一直是分形维数最高的土地类型;但从时间尺度上,建设用地的分形维数呈下降趋势,表明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在土地利用空间行为的作用下逐渐向有序方向发展。水田、旱地和有林地一直是分形维数最低的土地利用类型,且处于景观分形不稳定状态。斑块密度、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以及景观分离度指数的计算结果支持了分形维数分析的结论。从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布局的角度,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降低区域建设用地的分形维数,引导建设用地有序发展。对于诸如有林地、灌木林地、高覆盖度草地和水域等自然景观,应增加其分形维数以减少人为干扰,维护其稳定性。同时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引入分形维数,将分形维数作为评价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合理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米探1井取得天然气勘探突破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具有巨大勘探潜力,然而,对盆地奥陶纪马四期古构造格局和岩相古地理研究还存在争议,制约了下步天然气勘探进程。为此,基于地震、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微观薄片和测井等基础资料,对马家沟组四段构造- 岩相古地理开展了系统研究,确定了盆地奥陶纪马四期古构造格局,并恢复出马家沟组四段岩相古地理,预测了有利勘探区。研究结果表明:①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马四期发育“两陆三隆四坳”的古构造格局,其中两陆为伊盟古陆和阿拉善古陆,三隆分别为中央古隆起、中条古隆起和神木- 志丹低隆起,四坳为西南边缘坳陷、桃利庙坳陷、府谷坳陷和柳林坳陷;② 马四期为碳酸盐岩内缓坡和中缓坡沉积,其中内缓坡又发育白云岩坪、含云膏坪、微生物丘、灰泥丘、砂屑滩、丘滩间海和灰质潟湖等7类微相;③ 古构造格局控制马家沟组四段沉积分异,微生物丘、灰泥丘和砂屑滩等3类有利储集相主要沿中央古隆起和神木- 志丹低隆起等古地貌高部位分布。因此认为,神木—靖边地区是有利储层发育区,且处于岩性相变带,生储盖配置关系好,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靶向区。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区域空间人口集聚形态的一种表现,是构成乡村聚落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其特征的分析研究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和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重要意义。运用Ripley's K函数和ArcGIS 10.2中的核密度法来研究广东省揭阳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河流和道路的缓冲区,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影响居民点空间格局分布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揭阳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属于集聚分布。(2)60%以上的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由榕江、龙江和练江三大水系构成的河网体系周边。(3)农村居民点主要集聚在普宁、榕城、揭东、蓝城和空港经济区的县区范围。  相似文献   
9.
The introduction of productive gardens on public building roofs is an active way to use urban idle space. It has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s and helps alleviate many urban problems caused by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land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productive rooftop garden of an urban commercial complex as an example, and assesses its development status based on methods including ArcGIS, field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combined with the overall aspects of the country and key case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several key aspect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such gardens in China. (1) As affected by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the cur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rooftop gardens of commercial complexes in Chinese mainland is uneven, with 84.21%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 and the Sichuan region. (2)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type of productive landscape is in good shape. The number of rooftop gardens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since 2013, and the scale is generally greater. Currently, the business model which combines nature education and parent-child amusement experience activities is the most stable. (3) Cases in good operating condition tend to have relatively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in layouts, traffic functions, landscape elements, and space design. (4)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show that citizens are highly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rooftop productive landscapes, while operators still experience challenges in policies, funds, and planting knowledge in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ategy of the rooftop productive landscape. It proposes complementary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rooftop design of commercial complexe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idle space on the roofs.  相似文献   
10.
With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increasing in number around the world, their conservation has become a new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he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ing theoretical analyses and practical case application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AHS) conservation pathways and operation mechanisms through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ID). Firs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ID in IAHS sites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IAHS conservation, which include analyse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IID, the necessity of IID for IAHS sites, the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the IID pathways. And the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IID of Longji Terraces in Guangxi,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in Yunnan (HHRTS), Aohan Dryland Farming 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ADFS), and Huzhou Mulberry-dyke & Fish-pond System (HMFS) in Zhejiang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 main finding is that IID is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IAHS conservation. However, the IID in IAHS sites must stress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the resources; IID should be based on local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IID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policies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