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5篇
  免费   469篇
  国内免费   600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298篇
地球物理   264篇
地质学   1429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362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2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减少粮食浪费不仅关乎粮食安全,而且对于温室气体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也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餐厅食物消费模型;然后通过对北京某风味餐厅的现场调研,量化评估了餐厅每人次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对餐厅剩余食物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减少餐厅食物剩余带来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中等规模的北京风味餐厅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达每年225.28 t CO2当量(CO2e),即2.50 kg CO2e/人次;人均每餐食物剩余为97.2 g。朋友聚餐以及其他公共环境中消费的食物剩余量均明显高于普通日常就餐,点菜过多和口味与想象不符是产生剩余的重要原因;而学历、年龄较低的消费者更容易产生食物浪费。核算结果表明,在不产生食物浪费的情况下,可减少10.55%来自于餐厅食物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平均约为0.26 kg CO2e/人次。通过与食物消费相关的温室气体减排分析,以及制定可行的政策,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可以推进可持续消费发展。  相似文献   
2.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已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林业和草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有关机构对全球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循环进行了评估。自1990年以来,附件一国家(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列出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所有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对本国的碳排放和碳汇进行估算,编制了年度温室气体清单; 我国也编制了5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这些工作对我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提出了如下建议: 在编制“双碳” 路线图和时间表时,既要考虑我国生态系统碳汇与能源和工业领域碳排放在区域空间分布和时间维度上的差异性,也要考虑生态系统同时所具有的碳汇和碳排放的特殊性; 生态系统碳汇是碳达峰的非选项,是碳中和的必选项; 生态系统碳汇要遵循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原则,要将生态系统碳汇作为国家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的主要目标,提高碳汇计量和监测能力,完善市场和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3.
白云鄂博矿区土壤和植物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云鄂博矿区是稀土的主要产出地,在矿山开采和选炼等过程中,稀土元素通过迁移、富集等作用进入植物体,研究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可为白云鄂博矿体闭坑后的生物修复提供数据支持。本文设置了7个土壤采样点,采集铁花、沙蒿、沙打旺、沙朋、青蒿、小叶杨、猪毛菜七种植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和植物的根、茎、叶及整株的稀土含量,研究稀土元素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采样区与主矿区的距离增加,土壤样品中的稀土含量逐渐减少;在七种植物中,铁花的稀土含量最高,青蒿最低;对不同植物的整株稀土含量和各部位(根、茎、叶)稀土含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叶(或花)的稀土含量在整珠植物中的占比最大。此外在不同季节,植物中的稀土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含量较高的稀土元素为Ce(0.0035%~0.020%)、La(0.0012%~0.011%)、Nd(0.0010%~0.0094%)和Pr(0.00036%~0.0046%),其中Ce最高。本研究提出:根据土壤样品中的稀土含量逐渐减少的特征,矿区周围土壤的稀土来源可能是矿石在采、选过程中的扩散造成的;根据植物富集稀土的能力,在矿山闭坑后,可种植富集稀土能力强的植物——铁花,进行矿山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4.
碳关税是各国高度关注的贸易问题,因涉及各国经贸利益,南北国家在碳关税问题上分歧很大。任何有关碳关税的政策措施,都会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因此,部分发达国家试图另辟蹊径,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增加生产标准、碳标签等技术要求,以比较隐蔽的方式实现执行碳关税的目的。文中将这些隐蔽的但能起到碳关税执行效果的政策措施归纳为隐形碳关税,并定义隐形碳关税是指那些虽然没有在边境环节征收碳关税,但与征收碳关税起到相同贸易壁垒作用的,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和服务构成限制的政策和措施。隐形碳关税比较典型的表现形式包括生产标准、碳标签等措施。这些措施本身是政策中性的,并不构成隐形碳关税,但如果叠加了转移应对气候变化成本、限制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等目的,这些措施的性质便不再中性,而成为现实中的贸易壁垒。隐形碳关税的治理应该是国际气候治理进程的一个部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则应是隐形碳关税治理的主要国际平台。无论是在气候公约内还是气候公约外的治理机制,隐形碳关税的国际治理都应遵循气候公约的相关原则,尤其是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区别对待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生产标准、碳标签等措施的积极环境效用,同时约束其不当使用,建立公平、互信、务实的国际合作模式,实现气候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相似文献   
5.
车辆碾压作用下戈壁地表起尘浓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野外观测车辆碾压作用下戈壁地表PM10释放浓度,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戈壁区砾石、砂砾、砂质和砂土4种路面类型,应用TSI粉尘仪多次重复观测车辆碾压产生的PM10浓度,进而阐明碾压次数、车速和地表水分等因素对起尘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路面的平均起尘浓度依次为5.339、9.089、16.944、50.251 mg·m-3,是自然状态下的5~50倍;起尘浓度随碾压次数增多而增大,其中砂土路情况下的增长最显著;随土层厚度的增大呈现出幂函数的增长趋势;降雨后路面起尘浓度显著减小,且降雨量会影响降雨后起尘浓度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以减弱车辆碾压导致的戈壁地表起尘。  相似文献   
6.
金的地球化学勘查基于金的准确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金含量通常处于ng/g水平,需先进行分离富集,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进行测定。当前,隐伏矿床勘查是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的发展前沿,金活动态提取技术是寻找隐伏金矿的有效手段之一。相比于全量分析,金的活动态含量更低,需要解决选择性提取、高效预富集与准确测定等一系列难题。本文采用柠檬酸铵与土壤中黏土矿物及次生矿物作用促使吸附和可交换组分的金进入提取液,以硫脲和硫代硫酸钠络合金使活动态金向提取液中扩散,达到选择性提取的目的,建立了提取液中金的预富集及ICP-MS测定方法。实验确定的分析条件为:采用5g/L柠檬酸铵-2g/L硫脲-5g/L硫代硫酸钠为提取剂,提取时间24h,在酸性硫脲介质下用活性炭富集金,金吸附率可达89.6%~109.2%,灰化解吸温度为650~700℃。本方法检出限为0.05ng/g,相对标准偏差(RSD)为9.4%~10.2%,加标回收率为91.2%~93.4%。与已报道的硫酸铁-硫脲-硫代硫酸钠溶液提取再GFAAS测定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检出限低、测试线性范围宽、测试速度快的优势;应用于森林覆盖区黑龙江东安金矿区地球化学探测试验,金活动态异常与隐伏金矿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潜在的巨量能源,但其分解释放的甲烷可能对全球气候与海洋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然而,人们目前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环境和生物效应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北极地区的斯瓦尔巴特群岛及邻区的海底和冻土层中蕴含大量甲烷,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是人们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和其分解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绝佳场所。系统总结了斯瓦尔巴特群岛及邻区水合物分解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发现目前研究区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进入大气的年际通量不大,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可能有限;水合物分解对海底滑坡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但不是首要因素;海底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能打破原有的化学平衡、生产力分布规律与输送机制、生物耦合关系甚至不同栖息地间的连通性,进而影响底栖生物群落。这些认识对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讨不同区域地方政府干预对碳排放的影响差异,对于中国推进碳减排战略、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论文基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视阈,以中国8大经济区为研究对象,有机耦合STIRPAT模型与CKC模型,构建形成STIRPAT拓展模型,并使用2007—2016年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面板数据,对比考察8大经济区政府土地出让干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经济区的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干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同为CKC“倒N”型的北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经济区,其政府土地出让干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北部沿海经济区为负、南部沿海经济区为正、长江中游经济区无显著影响的差异效果;同为CKC“倒U”型的东北、西南和西北经济区,其政府土地出让干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东北和西南经济区都显著为负,西北经济区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同为CKC“U”型的东部沿海和黄河中游经济区,其政府土地出让干预对碳排放也呈现出前者为负、后者为正的相反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碳减排差别化政策、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牛方曲  杨欣雨  孙东琪 《热带地理》2020,40(6):1109-1116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最后,基于产业评价结果设定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结合产业和人口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评价不同产业结构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即产业和人口的规模上限。结果表明:2016年海南省的经济规模并未超载,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其中土地资源成为海南省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其次是水环境;海南经济效益较高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多为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亟需加强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为提升经济发展规模上限,需要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文章建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将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相联系,其评价结果政策意义更为明确,可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产业及人口发展规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We collected living individuals of the bivalve Lembulus bicuspidatus, which shows an unusual preference for the oxygen-deficient habitat found at the Angola–Benguela Frontal Zone of the southeastern Atlantic. With a series of incubation experiments with 15N-labelled nitrate as a tracer in combination with membrane-inlet mass spectrometry, we studied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L. bicuspidatus to nitrate reduction in the upper sediment layer.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suggest that L. bicuspidatus enhances nitrate reduction if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is sufficiently low. The Lembulus-mediated nitrate reduction rate is then similar to the rate of microbial nitrate reduction in the surrounding sedi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