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2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完全免费 | 390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1816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109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125篇 |
2011年 | 106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地区八达岭花岗杂岩是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的典型代表,按照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本文将其分为3类第1类由辉长-闪长岩组成,富Fe、Ti和P,Th/Ta比值近似等于1(0.7~1.2),ISr和εNd(t)值低(分别为0.705和-8~-11),产于板内环境,推测是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可能代表了燕山期时底侵到加厚陆壳底部的玄武质岩浆.第2类为八达岭花岗杂岩的主体,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其地球化学特征为SiO2>57%,K2O>2.7%,Na2O/K2O=0.9~1.7,Al2O3在16%~14%之间,LREE富集,(La/Yb)N=25~41,HREE亏损(Yb<1.32μg/g),无或有弱的负铕异常(Eu/Eu*=1.0~0.9),富Sr(354~1191μg/g),贫Y(<16μg/g),Sr/Y比值高(45~156).上述地球化学特征除了K2O含量偏高和Al2O
s含量偏低外,大体类似于埃达克质岩石的性质,表明岩浆的源区很深,与石榴石处于平衡,暗示其来源于燕山期华北加厚的陆壳底部,可能是下地壳中基性麻粒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第3类由碱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组成,Na2O+K2O>9%,贫Sr、Ba,富Rb,LREE富集,有明显的负铕异常(Eu/Eu*=0.4~0.5),属于A型花岗岩,是由于第2类埃达克质岩石形成之后,引起了岩石圈拆沉,造成地幔上涌至减薄陆壳的底部,引起壳幔过渡带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该区燕山期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消减作用无关,是板内伸展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Sedex型矿床成矿系统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系统总结了Sedex型矿床产出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化流体来源及成矿模式等问题。结合某些最新研究成果,对该类型矿床的pb、Si、B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以加拿大科迪勒拉地区页岩容矿的Zn-Pb矿床、中国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及澳大利亚布罗肯希尔Pb-Zn-Ag矿床为例,深入讨论了Pb、Si、B的来源及其对矿床丰因的指示意义。对产于不同地质环境下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系统的 相似文献
3.
统计表明,华南古生代花岗岩类的形成,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奥陶纪到泥盆纪和二叠纪到三叠纪。 Nd-Sr同位素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期花岗岩类,主要来自地块深部古老大陆基底。这一基底的最老年龄,大约为20亿年。根据全球花岗岩类ε_(Nd)(0)随岩体形成时代演变统计规律,推算表明,确实存在有一种类型花岗岩类,其形成和地幔密切相关,还极有可能就是地幔派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甘肃阳山特大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阳山金矿为近年发现的一特大微细染型金矿床,已发现4个矿段,均赋存于泥盆系地层中。矿体在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剖面上为脉状、似层状。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毒砂,金主要以微细粒(2-3μm)包裹于毒砂、黄铁矿等矿之中。矿石中As、Sb及C有机含量较高,并且Au与Ag、As、Hg、Sb等低温热液元素相关性明显。对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赋矿围岩为一套Au含量较高的C、Si、泥质沉积,在沉积成岩及印支期区域浅变质过程中Au被初步富集,其后又叠加了燕山早期岩浆、热液活动,使Au进一步富集,从而形成了阳山叠加改造型微细浸染型金矿。 相似文献
5.
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滇东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石漠化明显,面积28320km%2,严重地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三级标准划分石漠化等级,景观差异特征明显,便于野外识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整治措施。滇东地区石漠化分布具有集中连片、自北向南逐渐增多、程度加重的特点。石漠化的成因;地貌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石漠化的潜势,广泛分布的岩溶石山是形成石漠化的物质基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导致石漠化的基本条件;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工业污染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因素,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主次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6.
十杭带湘南-桂北段中生代A型花岗岩带成岩成矿特征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十杭带是华南内陆一条重要的北北东向、具有高εNd(t)值和低tDM值的花岗岩带,该带在湘南—桂北段的花岗质岩体(千里山、骑田岭、西山、金鸡岭、花山和姑婆山等)均形成于151~163Ma间。但从西南往东北方向,形成时代有逐渐变年轻的趋势。这些岩体在地球化学组成上显示出较为相似的特征,岩石均富碱、高钾,富含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REE,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HFSE)。在地球化学图解上均落入A型花岗岩区域,因此该花岗岩带应属于一条A型花岗岩带。进一步划分,这些花岗岩应该属于A2亚类。这些花岗岩均具有较低的(87Sr/86Sr)i值、较高的εNd(t)值和相对低的Nd模式年龄值,但从西南往东北方向,εNd(t)值具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这些花岗质岩体中暗色包体非常发育,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别是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指示这些花岗质岩石是通过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幔源岩浆端元来自亏损地幔,可能是软流圈地幔物质的直接参与。该A型花岗岩带可能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或弧内拉张构造环境,软流圈地幔上涌及诱发的幔源岩浆沿超壳深断裂底侵,导致了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该花岗岩带。该拉张事件从西南往东北方向进行,拉张强度由强变弱,混入花岗岩中的地幔物质也由多变少。该花岗岩带也是我国一条重要的W-Sn多金属成矿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均属于富Sn花岗岩,但Sn在这些花岗岩中的富集机制与传统的结晶分异富集的方式不同。该区锡矿化类型十分丰富,除了存在传统的岩浆热液演化成矿外,还存在新类型的绿泥石化花岗岩锡矿化,丰富了A型花岗岩的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7.
A型花岗岩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20多年的研究历史中,随着同位素测年和示踪技术的不断完善,地质学家对地幔和壳幔相互作用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同样,随着研究案例的日积月累,对A型花岗岩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现在,人们所讨论的A型花岗岩已经不再局限于狭义的花岗岩,事实上已经扩大到花岗质岩类(如闪长岩和辉长岩)甚至喷出岩(流纹岩、流纹-安山岩),其识别标志像埃达克岩(adakite)那样越来越依赖于主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纹,其物源的多样性和成因的多种模式得到多种同位素联合示踪研究结果的不断支持,但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仍然以伸展体制为主。 相似文献
8.
滇东南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特征与矿床成因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滇东南一些著名的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如个旧锡矿和都龙锡矿,白牛厂大型银,锡多金属矿床下部均有燕山期花岗岩发育,因此,个旧和都龙锡多金属矿床大多数人认为是岩浆热液矿床。笔者对上述三个矿床的矿石矿物组构、成分以及它们的共生组合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大量海底喷流沉积结构构造,值得一提的是在岩体接触带附近的块状硫化物矿体中发现了缅状结构和丝状客形虫等证据,而这些矿体曾被认为是典型的岩浆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9.
广东龙口南昆山铝质A型花岗岩的成因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南昆山花岗岩出露面积约 2 0 0km2 ,为一等轴状岩体。具中粒等粒结构 ,由黑鳞云母、钠长石、条纹长石和石英组成。弱过铝质 ,MgO和CaO含量极低 ,亚碱质 ,碱度率和NK/A值偏高 ;富F贫Cl,具较高F/Cl值 ;具较高的锆石饱和 (液相线 )温度 (81 0~ 847℃ ) ,与澳大利亚A型花岗岩的平均值 (839℃ )基本相当。在微量元素特征上 ,具有高的 1 0 4 Ga/Al值和 (Zr+Nb +Ce +Y)元素组合值 ,分别高于A型花岗岩下限值的 2 .6和 350× 1 0 - 6 。在同位素组成特征上 ,具有较高的εNd(t)值 (- 1 .54~ - 2 .87)和较低的δ1 8O值 (7.9‰~ 9.8‰ )。按幔 -壳混合模型计算 ,其源区地幔组分约占 63 %~ 69%。上述特征表明 ,南昆山花岗岩与国内外典型铝质A型花岗岩 (如苏州花岗岩和澳大利亚Lachlan褶皱带A型花岗岩 )很相似。这一发现对阐明南岭东段燕山晚期地壳伸展构造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本文通过近年来的地震反射信息研究,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透过红山地区这个窗口,揭示柴达木盆地内中、新生代两个世代的构造成因类型,展示二者叠置关系和构造样式,认为该区存在先张后压的演化历史,且后期挤压作用破坏和改造早期拉张构造样式,从而更有效地指导盆地中生代油气藏的勘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