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完全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15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以北双井子花岗岩侵入古生代晚期增生-碰撞杂岩,遭受了中生代强烈韧性构造变形的改造,在岩石学方面以含有白云母为特征,在岩石化学方面表现为富SiO_2、Al_2O_3和碱质,Na_2O/K_2O比值小于1,A/CNK比值为1.02~1.08,A/NK比值为1.20~1.35,轻稀土元素富集,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中Ti和Sc亏损、特别是Nb和Ta亏损、Th相对富集,~(143)Nd/~(144)Nd同位素比值介于0.512229~0.512286,~(143)Nd/~(144)Nd初始比值为0.512068~0.512199,其ε_(Nd)(t)均为负值,介于-2.71~-5.28,Nd模式年龄介于1000~1300Ma;~(87)Sr/~(86)Sr同位素比值介于0.713516~0.722096,~(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5756~0.709187。这些特征揭示出该岩体是壳源的,可能主要来源于古生代增生-碰撞杂岩和相对古老的大陆边缘的重熔。从该岩体采集的两个样品选出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29.2±4.1Ma和237.5±2.7Ma,表明该岩体是在三叠纪中期侵位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推测西伯利亚与中朝古板块之间沿西拉木伦缝合带的碰撞始于二叠纪中期(约270Ma),于三叠纪中期结束;从三叠纪岩浆岩的露头推测,这一碰撞事件形成了从北山向东通过内蒙古南部到吉林中部的近东西走向的巨型山脉;区域上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形成于该山脉演化晚期的伸展构造背景,标志着该区地壳演化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和介绍湖南芙蓉锡矿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云英岩型锡矿石中的白云母和与成矿有关的骑田岭角闪黑云花岗岩中的黑云母进行了40Ar-39Ar年龄测定,获得角闪黑云花岗岩的坪年龄为(157.5±0.3)Ma;三门云英岩锡矿石的坪年龄为(156.1±0.4)Ma;淘洗窝云英岩锡矿石的坪年龄(160.1±0.9)Ma.这3组测年数据很一致,不仅精确地反应出成岩成矿的时间限制,而且表明了花岗岩成岩与锡矿成矿的密切关系.此外,三组数据坪年龄一致显示出,在成岩成矿之后矿体未受到后期热事件的扰动.芙蓉锡矿床是湘南大型钨锡多金属矿集区的组成部分,也是华南地区中生代钨锡成矿两大高峰期之一的160~135 Ma期间形成的代表性矿床,可能为中国东部地球动力学体制调整时晚期岩石圈减薄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高纯度石英的酸浸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针对脉石英矿中含有大量云母及长石等伴生矿的特点,通过调整溶液浓度及温度等手段,强化矿物的酸浸效果。根据石英与杂质矿物在酸浸过程中的差异,探索消除石英中杂质矿物的方法。研究表明石英原料粉在温度为120℃、HF酸与水的比为0.4~0.5的溶液中酸浸适当时间后,其纯度可达到中高档石英玻璃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右江盆地三叠纪槽盆相浊流沉积岩系遭受过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依据地质观察和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云母堆垛集合体、标志性粘土矿物及白云母(伊利石)b0参数测定资料,阐述了泥质岩石的成岩变质作用经浅层(近)变质作用到浅变质作用的转换特征。变质温度区间为150-350℃,低压类型,具高地温梯度(40-43℃/km).变质级及亚带总体与地层时代及岩层在地层柱中的位置有耦合关系,而与区域变形强度无关。最后指出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是印支-燕山构造旋回早期及区域变形前的地质事件,属于地壳伸展构造背景下右江边缘型盆地内部的埋藏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5.
1.25万门巴区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于嘉黎县措麦地区发现了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研究。该花岗岩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测定结果为123.4Ma,是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属钙碱性系列的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是地壳重熔的产物。它的发现揭示了本区早白垩世的同碰撞事件,并为本区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发生陆内汇聚作用提供了约束。 相似文献
6.
西藏折无地区晚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藏南木林县折无地区晚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K-Ar年龄为93.4 Ma,侵入到石炭系砂岩中.二云母花岗岩中SiO2、Al2O3和K2O质量分数高,A/CNK值大于1.11,并且标准矿物计算的刚玉质量分数均大于2.6%.Rb和Th的富集程度较强,K、Ba、Ta、Nb、Ce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Hf、Zr、Sm、Y、Yb相对亏损.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属于同碰撞花岗岩类.该区晚白垩世的二云母花岗岩是产生在陆-陆碰撞环境下的过铝质花岗岩. 相似文献
7.
对于大别山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带中大面积出露的云母片岩和片麻岩的变质条件和演化历史有不同的认识:如中低压绿帘角闪岩相,高压角闪岩相和超高压榴辉岩相。通过对大别山南部超高压榴辉岩区、高压榴辉岩区和宿松变质杂岩带中的云母片岩和片麻岩进行详细的岩相学及相平衡研究表明:它们的变质条件分别为610℃~690℃,1.2~1.4GPa;590~600℃、1.3~1.5GPa;520~590℃,0.9~1.4GPa,相当于高压绿帘角闪岩相、高压角闪岩相与榴辉岩相之间的过渡。依据超高压榴辉岩区绿帘石黑云片麻岩中的石榴石环带特征推测,它们很可能经过超高压变质阶段。现有矿物组合记录了抬升阶段的条件。但是高压榴辉岩区的石榴石绿帘石二云片麻岩和宿松变质杂岩带中石榴石云母片岩中的石榴石环带特征表明,其现有矿物组合记录了变质峰期条件,不应该经历更高压变质阶段。在KFMASH体系的PT视剖面图上计算多硅白云母Si含量等值线表明,在多数矿物组合中白云母的Si含量可作为地质压力计,但Si等值线的斜率受到矿物组合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冈底斯带巴嘎区二云母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定年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二云母花岗岩出露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上,沿色日荣-巴嘎东西向断层呈串珠状分布.岩石具有高SiO2、K2O、Al2O3,低CaO的特点,A/CNK>1.1,并且标准矿物计算的刚玉质量分数均大于2.1%,为过铝质花岗岩,具深熔花岗岩特点,稀土和微量元素显示该岩石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继承锆石给出了少量太古宙和大量1 120~1 489 Ma的年龄,代表了锆石主要源区的物质年龄,这与冈底斯带上念青唐古拉群原岩年龄基本一致,反映二者的亲缘性.有深熔特征的二云母花岗岩深熔时间为139 Ma.结合区域资料,巴嘎区二云母花岗岩是在晚侏罗世时期由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及其弧后洋盆的闭合碰撞使冈底斯带地壳增厚熔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打拉二云母花岗岩岩体位于雅拉香波穹隆的东南,侵入到中生代以前的变质岩系(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和石榴黑云母片麻岩)和特提斯沉积岩(页岩和砂岩)中,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组成,形成于~44.3Ma。打拉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打拉花岗岩具有高Al2O3(16.0%~17.0%)、Na2O/K2O(>1.2)以及A/CNK比值 (>1.05),表明打拉花岗岩为富钠过铝质花岗岩; 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HREE中的Ho到Lu元素有变平的特征((Ho/Lu)N= 1.11~1.46); 具有微弱或无Eu异常,Eu/Eu*=0.87~0.95; 较高的初始Sr同位素比值(87Sr/86Sr(i) =0.71754~0.71785)和较低的初始Nd比值(εNd(i)=-9.15~-12.4)。打拉花岗岩具有高Sr含量(为355×10-6~416×10-6)和Sr/Y的比值(59.1~71.5)、高La/Yb比值、低Y及HREE亏损的特征,与埃达克质花岗岩类似。上述特征表明打拉花岗岩是在较高压力条件下,以角闪岩为主的深部岩石部分熔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华南两个不同成因系列花岗岩的云母标型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表明,云母特征可作为两个不同成因系列花岗岩的判别标志和成岩成矿演化的示踪。系列Ⅰ中特征矿物组合为铁质黑云母+白云母+钛铁矿+富铝硅酸盐;系列Ⅱ为镁质黑云母+角闪石+磁铁矿+贫铝硅酸盐。M(M=Mg/Mg+Fe~(2+)+Mn)是一个可靠的判据。系列Ⅰ:M<0.45,系列Ⅱ:M>0.45。两个系列云母的化学组成的明显差别主要受控于物源成分的差异。两个系列云母的差热曲线和红外光谱特征也明显不同。用Li-Mg-Fe~(2+)+Mn三角图可以反映成岩成矿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