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0篇
  免费   1422篇
  国内免费   1609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330篇
地质学   7411篇
海洋学   21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87篇
自然地理   18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461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355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406篇
  2009年   378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310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244篇
  1998年   195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65篇
  1994年   171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齐河县境内发育有矽卡岩型铁矿,近年来该区铁矿勘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铁矿勘查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对其控矿特征和找矿标志进行探讨来促进该区铁矿找矿工作。研究区内铁矿控矿地层为奥陶纪碳酸盐岩和石炭纪-二叠纪碎屑岩地层,成矿地质体为燕山晚期中基性侵入岩体;铁矿体主要赋存于地层和岩体的接触带处,且在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中和侵入岩体中也赋存有部分铁矿体。区内铁矿体赋存类型多样,其中以接触带赋存式为主,且含有断裂充填式、层间充填式、裂隙贯入式、捕虏体构造式等。铁矿体形态复杂,呈层状、似层状、囊状、透镜状等;矿床典型蚀变分带特征为闪长岩带-蚀变闪长岩带-内矽卡岩带-铁矿体-外矽卡岩带-大理岩化带-灰岩带。该区成矿作用以接触扩散交代作用、接触渗滤交代作用为主,此外还有富矿热液充填作用等。研究区内铁矿找矿标志主要包括地层标志(奥陶纪碳酸盐岩和石炭纪-二叠纪碎屑岩地层)、岩体标志(中基性侵入岩体,且发育有钠长石化的蚀变闪长岩)、构造标志(地层与岩体接触带、构造交汇部位、层间滑脱部位、脆性裂隙部位等)、围岩蚀变标志(磁铁矿化、矽卡岩化、钠长石化、蛇纹石化、金云母化等与成矿关系密切)、地球物理标志(明显的高值磁异常和化极磁异常部位、重力异常梯度带和高-低电阻转换带)。在今后铁矿勘查过程中,需要在综合研究该区控矿特征的基础上,可利用多种找矿标志进行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和综合研究,以期达到预期勘查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地球上最为活跃的海洋透光层体系中,矿物-微生物交互作用的形式十分丰富。系统采集了黄海近海透光层水体样品,测试分析发现其中分布大量悬浮半导体矿物及微生物群落。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及配有的EDX能谱仪,从宏观到微区对悬浮颗粒矿物的化学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发现其主要矿物组成元素为Si、O、Na、K、Ca、Al等,且含有较高含量的Mn、Fe、Ti等金属元素;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XRD)、拉曼光谱(Raman)测试从整体到局部分析悬浮颗粒矿物的物相组成,发现其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钠长石、方解石、云母和绿泥石等,还有锐钛矿、金红石、板钛矿、针铁矿等铁、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矿物。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海水中主要微生物群落为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Planctomycetes、Woeseia、Fluviicola等,并通过构建双室反应体系对海水微生物与悬浮矿物间氧化还原作用及胞外电子传递过程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增加海水悬浮矿物作为电子受体后,体系开路电压由330. 80 mV提升至426. 59 mV,提升比率达130%,最大输出功率由8. 376 9 mW/m^2提升至12. 096 8 mW/m^2,为原体系的1. 44倍。实验研究表明,海水透光层悬浮矿物能有效参与并促进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过程,为后续深入研究基于电子能量传递利用的半导体矿物-微生物协同作用以及元素循环调控机制奠定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3.
五龙金矿床位于五龙矿集区中部,是矿集区内规模大的石英脉型金矿。为查明矿集区深部构造及指导深部找矿预测,需结合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本文基于五龙矿集区航空探测任务,并结合其成矿地质特征,研究了五龙金矿在平面、剖面、空间等维度的航磁、航空TEM、航空大地电磁特征及其找矿意义。研究表明:平面上矿体位于鸡心沟断裂东侧负磁背景场中NE与近SN、NW向弱磁异常带交汇处,中等 强剩余磁异常带的转折端、梯度带,视电阻率低阻区及中低阻梯度带,深部存在团块状视磁化率高值区;剖面上矿体位于“左低右高,上高下低”的视电阻率梯度带上,呈中低阻、低阻特征及强磁场区至弱磁场区的视磁化率梯度带上,呈浅部“上高下低”、深部“下高上低”的中等 弱磁特征;空间上矿体位于鸡心沟断裂东侧的断裂构造低阻带与岩体高阻异常带的梯度带。五龙金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标志的建立和深部高视磁化率异常区的存在,表明矿区深部1000~2000m空间与五龙金矿体视电阻率、视磁化率特征相似的地段,仍具有较好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
赵志飞 《地质与勘探》2020,56(2):328-336
青海省夏日哈-什多龙成矿远景区位于青藏高原东昆仑东段,西起都兰县夏日哈镇,东至兴海县什多龙一带,跨祁漫塔格北坡-夏日哈岩浆弧和北昆仑岩浆弧,是青海省重要的成矿区。为了在该区寻找新的成矿有利地段,本文在对该区区域地质背景、矿产特征及区内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素衬值累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在区域上优选出一批找矿靶区。多元素衬值累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首先收集远景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经过数据处理,绘制远景区衬值累计地球化学图,进而建立典型矿床找矿模式,最终通过对比分析,选出新的找矿靶区。对圈定的找矿靶区进行野外踏勘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的矿化线索,为今后在该区进一步找矿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本次工作,发现了该方法在靶区圈定方面的优势:(1)可快速圈定异常,提高工作效率;(2)编制的地球化学图浓集中心更显著;(3)圈定的找矿靶区找矿成果显著,尤其针对陆相火山岩型多金属矿、斑岩型铜钼矿、矽卡岩型多金属矿找矿成果突出;(4)能直观反映背景变化趋势,有助于评价异常。  相似文献   
5.
杨晓飞 《地质与勘探》2020,56(1):94-101
贵州苗匡热矿水地热区大地构造位于江南复合造山黔南坳陷铜仁复式褶皱变形带,区域构造为红石古断裂带与苗匡断裂交汇锐角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前南华系板溪群、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热矿水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型,含高氟、锶、锂、偏硅酸;弱碱性水;呈带状中低温热储;区域大地热流供给热量;地下热矿水补给为构造破碎带深远程补给;区域性红石活动断裂带具有导热导水储水性,热矿水被温差、压力差等驱动循环运移至断裂破碎带富集,苗匡次级断裂带在该热储起到连通传导作用;热矿水井口温度45℃,出水量560 m~3/d。研究结果可对该区热矿水勘查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戴德求  包海梅  刘爽  尹锋 《岩石学报》2020,36(6):1850-1856
富Al球粒是原始球粒陨石中一种矿物岩石学特征介于富钙铝包体(CAIs)和镁铁质硅酸盐球粒之间的特殊集合体,所以常常认为富Al球粒在认识CAIs和镁铁质硅酸盐球粒形成演化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具有特殊意义。然而,对富Al球粒的初始物质组成以及形成演化过程一直存在较多争议,而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能够对球粒演化和早期星云环境等提供重要的信息。在本文中我们报导了来自Kainsaz(1937年降落于俄罗斯,CO3型)碳质球粒陨石中的2个富Al球粒(编号K1-CH1和K2-CH2)的矿物岩石学和氧同位素组成特征。K1-CH1的矿物组成主要为橄榄石、低钙辉石和富钙长石,K2-CH2为橄榄石和富钙长石。2个球粒中的矿物均具有贫~(16)O同位素组成特征。K1-CH1中矿物的△~(17)O组成基本上位于2个区间:-11.1‰~-8.7‰和-3.9‰~0.4‰;而K2-CH2的△~(17)O介于-6.6‰~-0.6‰之间,且具有从中部至边部升高的趋势。矿物岩石学和氧同位素特征表明,这2个富Al球粒的初始物质组成为富CAIs和镁铁质硅酸盐。在球粒熔融结晶过程中,与贫~(16)O同位素组成(△~(17)O:-8.7‰~-7.8‰)的星云发生了氧同位素交换。球粒形成后,发生迁移进入陨石母体,在相对更贫~(16)O同位素组成(△~(17)O:-0.6‰~0.4‰)的母体中(流体参与)发生变质作用,并再次发生了氧同位素交换。  相似文献   
7.
田振环 《地质学报》2019,93(S1):19-28
莱州市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区是世界上第一个查明的海域岩金矿。它通过追索延伸至海域的三山岛断裂,圈定破金找矿靶区。利用海域高精度磁测和浅地层剖面测量配合海上钻探,找到了海域大型金矿。以三山岛海域金矿普查为依托,研究出来的这套海域金矿找矿方法和海上钻探平台,可为今后开展海域金及其它与断裂有关的矿产资源找矿,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赵秀芳 《地质通报》2019,38(1):121-131
金伯利岩中的石榴子石、铬铁矿和铬透辉石是寻找金刚石矿的重要指示矿物,根据这些指示矿物的含量可大致推断金刚石原生矿的存在及含矿性。石榴子石中G10组指示金伯利岩中金刚石的存在,其含量越高,岩体中金刚石品位相对较富。由西峪G10组含量小于常马G10组含量,可推断西峪金刚石品位小于常马金刚石品位,事实证明推断正确;S1、S2、S6组铬铁矿是与金刚石共生的铬铁矿,西峪矿区62粒S6组和1粒S7组铬铁矿与深源捕虏体橄榄岩有关,几乎全部来自金伯利岩,具有重要指示意义;Cr_2O_3≥1.2%的铬透辉石含量越多,金刚石品位越高。通过统计分析,地表铬透辉石中Cr_2O_3≥1.2%含量略大于岩管深部,西峪矿区深部矿体平均品位略低于地表矿体平均品位,说明可通过铬透辉石定性地推断金伯利岩的含矿性。结合CSAMT和钻探等地质工作,在西峪岩管群深部-205m以下找到金刚石原生矿,在外围通过槽探工程发现红旗15-1岩脉,并在选矿样中选获18颗金刚石,充分证明了根据金刚石指示矿物找矿方法定性预测金伯利岩含矿性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刘延年 《地质与勘探》2019,55(S1):241-248
我国南方主要锰矿找矿远景区中,大多发育由锰矿控矿褶皱、破矿断裂为主组成的控矿弧形构造带,为逆冲-推覆(重力滑覆)褶断构造带,其低角度的叠瓦状逆冲断层、双重逆冲构造常常造成含锰岩系地层的多次上、下重叠,较多较好地保存了原生锰矿层,但有些破矿断层将含锰岩系错断至深部,被保存下来成为隐伏矿。本文综合归纳逆冲推覆(重力滑覆)构造特征及控矿特征;研究了分布在湘西-滇东一带的湘黔渝毗连区、湘中、黔东南-湘西南、桂中、湘中南、桂西南、滇东南等主要锰矿找矿远景区中发育的弧形逆冲推覆(重力滑覆)构造带特征;对湘西-滇东地区发育的6个主要锰矿找矿远景区内弧形构造带进行了找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50余处,预测锰矿石资源量26亿吨,为未来锰矿深地探测及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提供新的找矿思路及调查评价方向。  相似文献   
10.
The accurate and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Li isotopic composition by MC‐ICP‐MS suffers from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column chromatography.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hromatographic processes cannot completely remove Na in complex geological samples, which is currently interpreted to be a result of Na breakthrough. In this study, Na breakthrough during single‐column purification was found to differ between simply artificial Na‐containing sample solutions, where a little Na residue was found, and silicate rocks, where a large amount of breakthrough occurred. A revised two‐step column purification for Li using 0.5 and 0.3 mol l?1 HCl as eluents was designed to remove the Na. This modified method achieves high‐efficiency Li purification from Na and consequently avoiding high Na/Li ratio interference for subsequent MC‐ICP‐MS analyses.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validated by the analysis of a series of reference materials, including Li2CO3 (IRMM‐016, ‐0.10‰), basalt (BCR‐2: 2.68‰; BHVO‐2: 4.39‰), andesite (AGV‐2: 6.46‰; RGM‐2: 2.59‰), granodiorite (GSP‐2: ?0.87‰) and seawater (CASS‐5, 30.88‰). This work reports early Na appearance prior to the elution curves in chromatography and emphasises its influence for subsequent Li isotope measurement.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established two‐step method would be more secure than single‐column chemistry for Li pur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