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其古尔铀矿床为伊犁盆地南缘大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查明该矿床含矿层中黄铁矿成因及其形成机制,探讨微生物参与铀成矿过程。文章对含矿层砂岩中黄铁矿与铀矿物矿物学特征、黄铁矿S同位素与碳酸盐胶结物的C-O同位素开展细致研究。研究表明:①蒙其古尔铀矿床中铀主要以铀矿物与吸附铀形式存在,吸附铀主要为有机质吸附铀,铀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多与黄铁矿、炭屑共生;②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层砂岩中黄铁矿主要以自形晶、草莓状和不规则状集合体产出,多与沥青铀矿、碳酸盐胶结物共生,其中黄铁矿S同位素(δ~(34)S_(V-CDT)=-68.4‰~22.1‰)与碳酸盐胶结物的C-O同位素(δ~(13)C_(V-PDB)=-10.2‰~-7.4‰,δ~(18)O_(V-PDB)=-9.6‰~-5.8‰)分析表明黄铁矿具有细菌硫酸盐还原(BSR)与有机物热解2种成因,并探讨了这2种不同成因黄铁矿的形成机制。③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硫酸盐还原菌(SRB)参与蒙其古尔铀矿床铀成矿过程,以间接还原方式为主,在有机质、黏土矿物与颗粒表面吸附U(Ⅵ)的基础上,通过硫酸盐还原菌(SRB)还原SO_4~(2-)产生的H_2S将U(Ⅵ)被还原成U(Ⅳ),形成铀矿物。  相似文献   
2.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duction of U (Ⅵ) by anaerobic bacteria, Shewane//a putrefaciens, is first reported here in China.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35℃ and pH =7.0-7.4, corresponding to a physicochemical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sandstone-hosted interlayer oxidation-z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formed in Northwest China's Xinjiang. Bacteria adopted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Shewanella putrefaciens, occur extensively in natural environment. Our study shows that nano-crystal precipitates of uraninite quickly occurr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ells within one week. It was found that the pitchblende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andom arrangement of uraninite nanocrystals (2-4 nm) in i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natural pitchblende in which uraninite nanocrystals are arranged in order. Finally,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uranium biomineralization by microorganisms in the deposits is discussed. Our investigation may supply a technical train of thoughts for bioremediation of nuclear-contaminated water environments and for underground dissolving extraction of the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ores.  相似文献   
3.
章邦桐  胡凯 《地质论评》1993,39(1):31-35
在华南374和331花岗岩型铀矿床矿石内及人工合成沥青铀矿的模拟实验中均发现有针状沥青铀矿与沥青铀矿球粒紧密共生的现象。结合对沥青铀矿球粒的形态、结构、粒度及共生矿物等特征的研究,作者确认沥青铀矿球粒是球状结晶的表现,而针状及长柱状沥青铀矿则是铀氧化物相变中间产物(α-U_2O_8或β-U_3O_8)的假象。沥青铀矿的高温高压人工模拟实验表明,一些沥青铀矿在快速结晶生长过程中,由于结晶生长的限制而具有非生物成因的显微草莓状和花瓣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某铀矿区内产出的三种类型铀矿床中沥青铀矿的物理性质、红外光谱、化学成分、形成温度及铀-铅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对比,并应用沥青铀矿的稀土分布模式及与沥青铀矿共生的石英、方解石的氧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及矿液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铀石-沥青铀矿稠密韵律生长环带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语文报道某铀矿床中铀石与沥青铀矿交互生成多达20环稠密韵律生长环带,结合该矿床物气液包裹体研究资料和文献资料,探讨生成这一罕见奇特结构的介质物理化学条件及机制。该结构具有指示成矿流体pH-Fh状态和SiO2活度演化的标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冷湖地区砂岩型铀矿是近年柴北缘新发现的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砂岩型铀成矿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铀成矿条件等问题,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偏光显微镜结合电子探针分析手段,对该区内大煤沟组中含矿岩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含矿岩石类型主要为(粉)砂质泥岩、薄层煤及细粒石英杂砂岩,整体发育一系列后生蚀变。研究区北东侧安南坝山古元古界达肯达坂群及赛什腾山海西期花岗岩为区内砂岩型铀成矿提供了丰富的铀源。砂岩型铀矿中铀主要以独立铀矿物沥青铀矿的形式赋存,其次含有少量分散吸附态铀,沥青铀矿总体呈不规则粒状、星点状、"串珠状、线状"及粉末状赋存于黄铁矿边缘、裂隙部位或黄铁矿与方解石的接触部位,吸附态铀主要赋存于炭屑及煤线内;区内沥青铀矿为柴北缘地区首次揭露并发现的独立铀矿物,总体上填补了柴北缘地区无独立铀矿物出露的空白。铀成矿条件方面,含矿目的层中方解石的发育,显示了铀成矿流体富含CO_2、H_2O等挥发分和矿化剂,其次出露的众多还原性介质(油气、炭屑及黄铁矿等)为区内砂岩型铀成矿提供了氧化还原反应必需的还原剂,最终将U~(6+)还原成U~(4+)以沥青铀矿等形式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7.
章邦桐  凌洪飞  吴俊奇 《地质论评》2014,60(6):1418-1424
通过235U诱发裂变径迹及电子探针测试综合研究,在6722铀矿床的含矿隐爆角砾岩胶结物中首次发现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这样一种在1 cm2(光薄片)范围内分布,而且不存在任何脉状相互穿插现象的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表明其形成于同一成矿物理化学体系中。根据UO2—TiO 2—H2O体系稳定场,确定6722铀矿床中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形成温度范围为250~350℃,属中—高温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报导钨锰矿和铀矿物在空间上叠生的现象。这种叠生现象出现在一种很特别类型的矿床中,与传统的铀钨伴生理论有悖,这种铀、钨叠生矿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也会拓展铀、乌伴生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川北地区沥青铀矿的矿物学研究和铀铅同位素分析,表明本区沥青铀矿是不含针和稀土的单铀型矿物。含水较多,失重量较大,增重较小,反射率较低,晶胞参数较小,显示了明显的外生成因特点。铀矿化作用形成于107—125Ma,为一以成岩成矿为主的层控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发现的天然铀氧化物为UO_(2.03)-UO_(2.85)的连续演化系列,均属UO_2(UO_(1.75)-UO_(2.30))的萤石型立方结构,即铀氧化物氧铀比的变化未产生相应的结构相的变化,但其物理特性却随着化学成分的变化(特别是矿物中氧铀比值)而变化,导致化学成分与结构相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天然铀氧化物中的六价铀(U~(6+))并不加入矿物晶格,而是以无定形铀酰离子团(UO_2)~(2+)或以三氧化铀的水化物(UO_3·nH_2O)形式存在于UO_2晶格的缺陷中。天然铀氧化物中这些非晶质的(UO_2)~(2+)或(UO_3·nH_2O)的混入量与生成的地质环境,特别是沉淀时体系的氧逸度、硫逸度有重要关系,它不只决定了形成铀氧化物的性质,同时也决定了矿物中氧铀比的变化。沥青铀矿是UO_2结晶体与呈凝胶的(UO_2)~(2+)基团及(UO_3·nH_2O)的混合物,因此,矿物中氧铀比的变化并不引起矿物相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