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263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1094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茅盆地与呵叻盆地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带。二者的含钾盐建造在区域分布、沉积特征、成盐层位、析盐矿物组合特征及物质来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是中国海相找钾实现突破的重要潜在区之一。尽管目前对两地钾盐矿的成矿认识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对于二者的关系和成矿模式及规律等还存在着较大争议。为了下一步更好地建立思茅盆地钾盐矿的成矿规律和实现深部找钾的突破,本文从构造背景、地层年代、古气候环境和物质来源等方面对最近一些重要进展和认识做了梳理,现已确定:(1)思茅陆块与印度支那陆块在中生代可能为统一的整体,思茅与呵叻盆地基本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内,在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具有较好的成盐成钾构造和古气候条件;(2)思茅和呵叻盆地在含钾盐及其下伏地层沉积期间可能具有相似的潜在物源区,包括扬子、松潘—甘孜、可可西里、义敦、北羌塘和南羌塘陆块等;(3)思茅与呵叻盆地钾盐矿的成钾物质主要来自陆源水体,同时也有海水和深部热液补给;(4)思茅和呵叻盆地含钾盐地层的年代部分重叠,但不完全吻合;(5)勐野井钾盐矿与呵叻钾盐矿可能系非同期矿床。综合构造和气候等证据,推测思茅盆地在约85.0 Ma这一呵叻钾盐矿成矿的时段就可能具有了重要的成钾潜力。  相似文献   
2.
东沙海域潮汕坳陷中生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油气分布规律不明,为了加强对该区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的研究,针对潮汕坳陷西部地质目标首次应用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MGCE),探讨其含油气性。MGCE技术以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地质微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检测研究区海底表层的微生物异常和吸附烃异常,预测研究区下伏地层中油气的富集区及其油气性质。检测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凹陷的斜坡区微生物异常呈块状发育,轻烃微渗漏强度变化大,可能为潜在油气富集区,酸解吸附烃成果显示可能的油气性质为干气和凝析油气。  相似文献   
3.
张知春 《地质与勘探》2020,56(2):277-287
桂西北林旺金矿是近年来右江盆地新发现的卡林型金矿,位于乐业碳酸盐台地边缘乐业-浪全同生断裂带上。通过对矿区进行野外调查、岩矿鉴定并结合勘探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发现I号矿体群与断裂、褶皱的时空联系具有构造分带的特征,以F1断层为界,上盘褶皱鞍部发育石英杂砂岩夹粉砂质泥岩矿体,矿体近F1断层破碎带部位发育破碎的硅化构造岩带,F1下盘近破碎带部位发育强烈劈理化、炭化粉砂质泥岩带,指示矿区在印支期挤压过程中,石英杂砂岩顺着先存构造薄弱面以泥岩层为滑动系统,往上部逆冲并逐渐发生褶皱,产生许多张裂隙,成为成矿流体富集的场所。林旺金矿床是层滑-褶皱构造体系与成矿流体耦合作用的产物,分析了矿床构造成矿规律,提出了以层滑-褶皱运动机制为基础的成矿模式以及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4.
科技进步使得地震采集数据量及其精度实现质的飞跃,南沙海域的地震调查,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等离子震源,获得地震剖面精度优于3 m局部甚至可在1 m之内,为科学研究、工程、浅层资源、地质灾害预警等研究奠定基础.在南沙第四系识别出了七个地震反射界面,确定500 ms至海底沉积区间内地震层序与三期海平面升降并与冰期、间冰期对应,典型地震剖面展示第四纪至少有三套完整的具有三角洲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的地震相证据,与全球的第四纪海平面的变化一致.精细的浅层地震结构表明:南沙的地质现象丰富,浅层断层非常发育,下切河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遗迹的形成的地震相清晰,是地质活动频繁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The north trending rifts in southern Tibet represent the E–W extension of the plateau and confirming the initial rifting age is key to the study of mechanics of these rifts. Pagri–Duoqing Co graben is located at southern end of Yadong–Gulu rift, where the late Cenozoic sediments is predominately composed of fluvio-lacustrine and moraine.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s, the fluvio-lacustrin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facies, namely, lacustrine, lacustrine fan delta and alluvial fan. The presence of paleo-currents and conglomerate components and the provenance of the strata around the graben indicate that it was Tethys Himalaya and High Himalaya.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dating and paleo-magnetic dating suggest that the age of the strata ranges from ca. 1.2 Ma to ca. 8 Ma.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showed that moraine in the graben mainly developed from around 181–109 k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Combining previous data about the Late Cenozoic strata in other basins, it is suggested that 8–15 Ma may be the initial rifting time. Together with sediment distribu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Pagri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graben rifted at around 15–8 Ma due to the eastern graben-boundary fault resulting in the appearance of a paleolake. Following by a geologically quiet period about 8–2.5 Ma, the paleolake expanded from east to west at around 8–6 Ma reaching its maximum at ca. 6 Ma. Then, the graben was broken at about 2.5 Ma. At la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acier separated the graben into two parts that were Pagri and Duoqing Co since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he evolution process suggested that the former three stages were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movement, which determined the basement of the graben, while the last stage ma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glacial activity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6.
降雨条件下顺倾向煤系地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煤系地层具有岩层软硬不均,层间胶结较差,风化速度快,遇水易软化,结构易破坏导致强度丧失等特点,特别是夹层中炭质泥岩或页岩具有强度低、易活化、易变性和渗透系数相对较小的特点,这决定了其对整体边坡的稳定性具有控制作用。文章分析了煤系地层边坡饱和、非饱和渗流降雨条件(降雨强度)、土性参数(夹层饱和渗透系数)以及边坡形状尺寸(坡脚、夹层倾角、夹层埋深)等因素对边坡渗流特点及稳定性的影响,发现软弱夹层与上下岩体渗透性差异性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明显;软弱夹层埋置越浅,边坡越易失稳;降雨强度越大,边坡越易沿软弱夹层发生滑坡;并非坡脚越大降雨之后边坡的安全系数降低幅度就大,而是随着夹层倾角的增大,边坡的安全系数逐渐降低,边坡越易沿软弱夹层发生滑坡,这些认识对煤系地层边坡的设计和治理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军  褚宏亮  李滨  贺凯  高杨 《中国岩溶》2020,39(4):453-466
文章在分析采矿型崩滑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得出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常发生在层状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组成的褶皱翼部和核部的陡崖带上,与地形地貌、地层结构与地下采矿工程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并指出薄矿层开采诱发大型山体崩滑灾害的具体过程:①采空后覆岩顶板塌落—覆岩顶板离层,采空区上覆岩层内部及层间自下而上应力传递;②地下水运移通道形成,并加快更大范围岩体结构破坏及扩展,加速了岩体结构面的松动与破坏;③上覆岩层不均匀沉降导致坡脚压裂,山体大型岩体结构面逐渐拉剪或压剪变形扩展,最终山体发生累积损伤与大规模崩滑灾害。此外,传统经验公式的计算方法对此类采矿型崩滑灾害已不适用,建议开展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质结构与地下采动诱发崩滑灾害的相互作用关系、薄矿层采空区上部山体累积断裂损伤—岩体松动、裂隙扩展-岩溶管道流、裂隙流变化的链式响应机制、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评价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以推动采矿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疆准噶尔盆地是中国油气、煤炭等能源矿产的重要储集场所。本次研究对搜集到的准噶尔盆地东缘五彩湾地区20个煤田钻孔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利用,通过提取钻孔坐标、高程、地层分层厚度、颜色、测井曲线解译数据等重要信息,重新建立了钻孔数据集。数据集共包含20个钻孔资料的Excel数据库型数据,每个Excel数据库由“钻孔基本信息”、“测井解释岩性分层”、“地质编录柱状分层”、“综合柱状信息”、“钻孔岩性分层”、“地层名称及代号表”、“地层颜色”、“测井曲线配置”、“测井曲线数据”、“数据字典”等10个工作表组成。利用石文软件可读取数据集信息,绘制地层沉积三维立体图,该成果能够对准噶尔盆地东缘五彩湾地区砂体的空间展布、三维地质结构等提供更加直观的认识,对研究准噶尔盆地东缘五彩湾地区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北岸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研究区工程地质层划分标准尚不统一,不利于工程地质资料的交流和资料的社会化利用。为提高研究区工程地质资料的通用性,结合研究区11个1∶50000标准图幅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以100m以浅的土体为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对象,考虑沉积时代、沉积环境、土体结构特征和物理力学参数,建立研究区基本地层结构层序和编码,将研究区土体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组和21个工程地质层。通过工程地质层组的建立,找出了大区域工程钻孔土层的对应关系,使区域地层资料对比分析成为可能,有助于地质模型的概化和抓住工程地质问题。采用物理力学参数离散性、绘制的地质剖面和三维型分析了工程地质层组划分的合理性,证实了层组划分结果合理正确。通过工程地质层组划分,找出了2个软弱敏感层和4个优势持力层。本文的成果对长江北岸三角洲地区的工程勘察、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涛  贾博超 《探矿工程》2019,46(2):40-43
固井前获得地层的实际承压能力,对固井设计和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些上层套管下深较浅的井中,受上层套管鞋处地层破裂压力或上层套管抗内压强度限制,常规的地层承压能力测试无法满足固井要求,针对该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地层承压能力动态测试方法,同时进行了现场应用。该方法是在下套管循环后分挡逐渐增加排量,并同时记录与之对应的泵压、钻井液性能及漏失情况,然后利用流变学的原理计算出关键地层深度的承压能力。研究认为这种动态承压测试方法对于低压易漏井行之有效,实用性强,能够满足固井现场对承压能力测试的要求,获得的地层承压能力值为固井设计和安全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