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完全免费 | 92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15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通过龙门山区和川西前陆盆地岩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得出:1)松潘-甘孜褶皱带10Ma以来至少隆升了3-4km,隆升速率最低为0.3-0.4mm/a;(2)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10Ma以来至少隆升了5-6km,隆升速率最低为0.016-0.032mm/a;(4)川西前陆盆地60Ma以来降升1-2km,降升速率为0.028-0.05mm/a;(5)10Ma以来北川-映秀-小关 相似文献
2.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的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揭示了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对比分析了龙门山北段与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提出龙门山北段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纪变形强于新生代;龙门山南段则以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为特点,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变形尤为突出。与前陆褶皱冲断带相对应的是,川西晚三叠纪时期的周缘前陆盆地主要表现在整个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前渊地区;而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再生前陆盆地却局限在川西盆地的南部,并且印-藏碰撞的持续挤压作用使得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不断向东扩展进入川西盆地南部。 相似文献
3.
川西沙坝麻粒岩的Sm-Nd和Rb-Sr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首次测定扬子板块西缘古老的结晶基底岩石沙坝麻粒岩Sm Nd矿物等时线年龄为 114 0± 110Ma ,代表中元古代末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时代。Rb -Sr矿物等时线年龄为 2 18± 11Ma ,可能为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基性岩浆侵入的热扰动改造年龄。其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 为115 8Ma ,表明沙坝麻粒岩的原岩在成岩之后不久即经受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根据上述年龄以及紫苏辉石中Nd同位素封闭温度和40 Ar/ 3 9Ar年龄等资料的计算表明 ,以沙坝麻粒岩为代表的下地壳岩石抬升运动速率是缓慢的 相似文献
4.
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川西前陆盆地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发育上三叠统巨厚的煤系烃源岩,以生气为主,并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天然气成因类型主要是煤成气,目前的气田分布主要受古隆起、沟通下部烃源岩和上部储集层的隐伏断层以及储集条件的控制。川西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燕山期或喜山期聚集、喜山期调整等特点。来自上三叠统煤系源岩的天然气聚集主要在燕山期,形成原生气藏或下生上储型气藏;后经过喜山期的逆冲作用,对浅层储集层进行改造,产生的断裂沟通深部气藏与浅层圈闭,在对深层(主要在上三叠统)原生气藏进行改造的同时形成浅层(侏罗系)次生气藏。 相似文献
5.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沉降,指示了一个构造相对平静的阶段;中侏罗世早期前渊凹陷迁移至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山前,前渊沉积从晚三叠世的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广泛的湖泊相沉积预示了前陆盆地的欠充填状态;中侏罗世中晚期,川西盆地沉降中心又迁移到大巴山山前,相应的挠曲变形又从近东西向转化为北西向,构成了大巴山的前渊凹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沉降中心再次回到米仓山山前,巨厚的前渊凹陷沉积指示了米仓山冲断带的主要活动时期;白垩纪末—古近纪的前渊凹陷则跃迁至雅安—名山地区。川西前陆盆地的同造山沉降中心以四川盆地中心为核心在西部和北部呈弧形迁移,沉积序列不断更替和叠加。中生界各构造层底界构造图显示现今的构造低部位位于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均有东西走向的等值线分布,而川西南地区等值线走向则为北东-南西向。因此分析认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可能控制了川西盆地现今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川西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挤压结构,而晚期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则主要体现在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地层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杨宗让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22(3):53-59
地处柴南缘昆中蛇绿杂岩带与羌塘地块北缘可可西里—金沙江古缝合线之间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包括东昆仑构造带),其主体应属古特提斯洋晚石炭世一晚三叠世时期向其北侧的柴达木古陆南缘俯冲过程中在活动陆缘弧—沟间隙之间增生形成的一个大型弧前构造带。具有由弧前盆地沉积楔和基底增生杂岩构成的双重结构特点,其形成与冈瓦纳大陆北缘若尔盖“三角”地块的楔入及俯冲带向南迁移有关。大致经历了晚石炭世一早三叠世狭窄弧前盆地和中晚三叠世宽阔弧前盆地两个主要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边界断裂的控相特征、区内代表深成构造活动的层状堆晶基性-超基性岩的产出1、二叠纪-三叠纪海底拉斑玄武岩的喷溢活动特征、巨厚的浊积岩建造和混杂式建造的共生以及地球物理特征,认为松潘-甘孜地块内部存在炉霍海底裂谷。炉霍裂谷二叠纪-三叠纪经历了初始裂陷、沉积-拗陷、高度裂陷至萎缩消亡的4个阶段。裂谷封闭二叠纪-三叠纪经形成以Ⅰ型为主的中酸性侵入体,区域构造应力场经历了燕山早期近WSW-ENE向挤 相似文献
8.
川西新场气田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气藏储层渗透率具强烈的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导致这种非均质性的最直接因素。孔隙结构差异的主要地质成因-是大海 岩碎屑组分和结构控制原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二是自生绿泥石衬垫的抗压实作用有效保护了原始孔隙喉道;三是在原生孔隙较为发育基础上的溶蚀作用有利于储层渗透性的进一步提高。此外,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各种层理构造同样对储层渗透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成岩分析,将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储层分为压实压溶成岩相、碳酸岩胶结交代成岩相、粘土矿物(伊利石)胶结交代成岩相、绿泥石环边胶结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和破碎裂缝成岩相、石英次生加大成岩相、有机质充填成岩相等8种单因素成岩相,并从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三类储层要素入手分析其成因及展布,在此基础上划分出须家河组综合成岩相。冲断带发育的压实破碎硅质胶结成岩相、近前渊三角洲相砂体中发育强压实溶蚀绿泥石衬边胶结成岩相和前隆带三角洲相中发育的中压实溶蚀绿泥石衬边胶结相均可形成较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10.
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性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马脑壳金矿床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川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大型微细浸染型矿床,它赋存于中三叠统扎尕山组地层之中,矿体产出受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的控制。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成矿前金初步富集、热液成矿作用-原生矿石形成及麦生氧化-金次生再富集第三期主要成矿作用过程。热液金成矿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1)黄铁矿-毒砂-石英;(Ⅱ)石英-(白钨矿)-辉锑矿;(Ⅲ)石英-雄(雌)黄及(Ⅳ)石英-方解石等4个矿化阶段,其中Ⅰ、Ⅱ阶段为金的主要沉淀富成矿阶段。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前(Ⅰ′)及热液成矿Ⅰ-Ⅳ阶段石英中共发育液相、纯液相、含CO2三相、富CO2相及含有机质等5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Ⅰ′及Ⅰ-Ⅳ类石英中液相及含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300℃,热液盐度为0.5%-11.0%;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热液阳离子以Na^ 、K^ 及Ca^2 为主,阴离子主要为HCO3^-及CI^-,气相组分除H2O外,尚含一定量的CO2及CH4等;热液pH值为6.7-72,Eh值为-0.85~0.69eV;成矿热液总体属中低温、低盐度、近中性和弱还原性的含有机质Na^ -K^ -Ca^2 -HCO3^--CI^-体系类型。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前热液主要来源于变质水和地层建造水,成矿期以来大气降水不断 混入并逐步占据优势。主成矿阶段成矿热液发生过明显的注体混合相分离作用,对金的沉淀富集成矿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