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性个体的有效鉴别是曼氏无针乌贼高效繁育及养殖模式(如单性养殖)建立的基础。为研究曼氏无针乌贼主要形态指标及雌雄形态差异,测量了160只F1代曼氏无针乌贼的19项可测量性状及13项标准化性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研究了曼氏无针乌贼同生群两性间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两性间可测量性状和标准化性状各有10项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标准化性状经过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均显示曼氏无针乌贼的两性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辅助交配器官特征,头部特征,捕食器官和肥瘦特征以及体型特征等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判别法从标准化性状中筛选出3项,即左3腕长/胴长、左4腕长/胴长及左触腕长/胴长,建立了雌雄的判别方程:雄性:F1=223.42X3+165.85X4+7.951X5–108.06;雌性:F2=151.48X3+92.71X4+19.19X5–60.38。所建立的判别方程,对样本群体的综合判别率达到95.00%。利用F2代亲体测量数据对判别函数进行识别验证,综合判别率达到85.34%。在判别方程中的3个标准化性状中,左3腕长/胴长和左4腕长/胴长在两性亲体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的雄性在性选择的作用下,交配器官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曼氏无针乌贼血蓝蛋白及相关功能单元(FUs)的酚氧化酶活性进行研究,并获得该功能单元的序列信息.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血蓝蛋白能氧化左旋多巴和邻苯二酚而不能氧化酪氨酸单酚,说明该血蓝蛋白可能具有酚氧化酶活性,并属于儿茶酚酶类;进一步研究显示,曼氏无针乌贼血蓝蛋白酶解片段FUg的酶活特性显著区别于其它功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获得长蛸的ISSR-PCR最优反应体系,并对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舟山、温州、厦门7个群体168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7个引物在7个群体中共扩增出118条重复性好且带型清晰的ISSR扩增带,其中多态条带为55条,多态性比例达46.61%。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连续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19个发育阶段的ADH、LDH、EST、IDH、ALP、MDH、GDH、POD、ATPase和ME等10种同工酶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泥蚶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随着机体分化和生理活动的改变,同工酶基因的表达呈现出显著的时序变化。在10种酶中,LDH和ATPase两种酶的所有酶带及EST、MDH和ME等的部分酶带在各个发育阶段持续表达,其他酶带只出现在发育阶段的某一或某些阶段,并且表现出了与泥蚶营养方式、代谢形式等生理活动的关联性。在泥蚶的个体发育阶段过程中,IDH、MDH、GDH、ME、ALP等5种酶在32细胞期表达的酶带数剧增,因此32细胞期可能是合子基因表达启动的时间;ADH、EST、LDH、MDH、GDH、ME等6种酶在泥蚶的附着变态期酶带大幅减少或产生新酶带,可能与泥蚶附着期运动方式、代谢强度及生活环境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克隆了刺参GPR54-like(Apostichopus japonicus,Aj GPR54-like,简称Aj GPR54L)基因c DNA全长,对Aj GPR54L全长c DNA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对其在HEK293细胞中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 RT-PCR)检测Aj GPR54L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454 bp,包含993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330个氨基酸,191 bp的5′非翻译区(UTR)和270 bp的3′-UTR.预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7.83 ku、等电点(p I)为9.81;预测蛋白序列分析显示Aj GPR54L具有GPCR家族蛋白典型的七次跨膜结构,包含1个预测的N-连接糖基化位点、5个Asn-Xaa-Ser/Thr序列子和34个磷酸化位点,无信号肽酶切位点;与已鉴定的GPR54s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Aj GPR54L与斑马鱼GPR54序列相似性最高,为30.0%;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Aj GPR54L-EGFP可定位于细胞膜表面;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结果显示,Aj GPR54L在刺参呼吸树、消化道、体壁、肌肉、神经环中均有表达分布,且神经环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化测定法,对野生及养殖曼氏无针乌贼肌肉的生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可能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就常规生化组分而言,野生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碳水化合物和粗脂肪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水分、粗蛋白等含量上则有显著差别(P<0.05),养殖群体含有较高的蛋白和较低的水分含量。就氨基酸组成而言,野生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均含18种主要氨基酸,但在含量上养殖群体绝大多数氨基酸均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在脂肪酸组成上,养殖群体较野生群体少一种脂肪酸(十五碳酸C15:0),而在含量上绝大部分脂肪酸与野生群体无显著差别(P>0.05)。该结果说明现阶段的人工驯养并未使曼氏无针乌贼品质下降,养殖群体完全可代替野生群体,成为人类理想的保健食品。养殖群体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可能与人工驯养条件下的饵料组成的优质化和单一化及生活环境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泥蚶同工酶谱在不同组织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对泥蚶5种组织中的19种同工酶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除其中4种酶未显示任何有活性的区带,两种酶只显示极微弱且不稳定的区带外,其他种酶类在各个组织中都显示出清晰稳定的图谱,且这些酶在分布和活性上均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说明泥蚶组织中已存在相当丰富和完整的酶系统,基本具备了与高等动物相类似的机体代谢方式,而且这些酶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组织分布上的自我调控机制.同时与其他贝类和高等动物相比,泥蚶的同工酶基因的表达既表现出了与其分类地位相一致的特征,又反应出在分类阶元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养殖条件下的性早熟、个体小型化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的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探讨养殖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性早熟的可能因素,本文探讨了3种不同光照周期(23D:1L;12D:12L;1D:23L)对其繁殖性能及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周期对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性能总体影响不大,除长光照周期(1D:23L)下,睾酮(T)、雌二醇(E2)等激素水平有较显著的降低外(P0.05),光照对乌贼繁殖时间、性腺重及性腺发育指数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但光照周期对曼氏无针乌贼生长却有明显影响,在胴长、体重、瞬时生长率(IGR)及肥满度等生长指标上均呈现出短光照组中光照组长光照的趋势。短光照组雌乌贼在体重、瞬时生长率和肥满度,雄乌贼在胴长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长光照组(P0.05)。该结果表明光照周期可作为影响曼氏无针乌贼生长性能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养殖条件优化中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基于线粒体DNA的12S rRNA和COⅢ基因序列对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头足类长蛸不同群体(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舟山、温州、厦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由PCR扩增获得80个个体的12SrRNA基因416bp、COⅢ基因512bp的部分序列,两者多态性遗传参数统计显示,80个个体分别检出64(12S)和27(COⅢ)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分别为0.984(12S)和0.909(COⅢ),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028(12S)和0.034(COⅢ),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9.403(12S)和17.265(COⅢ),显示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两种基因遗传分析结果均显示厦门群体与其它群体的显著分化。初步分析长蛸各群体遗传分化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洋流格局的形成阻隔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0.
采用活体解剖和组织切片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精荚器结构及精荚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精荚器由输精管、粘液腺、放射导管腺、中被膜腺、外被膜腺、硬腺、终腺等腺体组成,依靠结缔组织相连,并外披被膜形成椭圆形囊状结构;精子经输精管输送到粘液腺内,形成精子团;在放射导管腺内,精荚的放射导管结构和外膜、中膜、内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