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64种、8890.76g/m2、3436ind/m2)明显多于秋季航次(121种、3642.10g/m2、1657ind/m2);而从不同底质来看,平均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岩礁断面(分别为54种、8318.78g/m2、3354ind/m2)都明显高于泥质(27种、154.46g/m2、185ind/m2)和沙质断面(8种、64.30g/m2、66ind/m2)。从垂直分布来看,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带明显,平均生物量中潮区(7278.41g/m2)大于低潮区(6684.14g/m2)大于高潮区(4836.7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中潮区(3386ind/m2)大于高潮区(2908ind/m2)大于低潮区(1347ind/m2)各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7-3.10,种丰富度指数为0.54-4.91,均匀度指数为0.4... 相似文献
2.
浮游植物生长上行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归纳了海洋浮游植物生长营养盐限制的研究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海水中氮、磷、硅、铁等营养元素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研究结果。在氮、磷营养元素限制时,海水中上述两个元素的浓度不仅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而且还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随着营养盐浓度的降低,浮游植物从小型向微型、微微型转变;而硅的缺乏,使浮游植物由硅藻向非硅藻转变;在大洋海域,铁的限制,甚至还影响到浮游植物对常量营养盐的吸收。铁施肥虽然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降低了大气中CO2的浓度,缓解了温室效应,但同时也伴随着有毒藻类的生长以及DM S气体增加等带来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浙南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南地区布设10条断面开展春秋航次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调查, 重点对大型底栖藻类的时空分布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61种, 其中包括绿藻门8种, 褐藻门16种, 红藻门36种, 蓝藻门1种, 区系特征明显, 大型底栖藻类的季节演替也非常明显, 春季的物种数(53种)明显高于秋季(25种), 而两个季节都出现的物种只有17种.浙南大型底栖藻类平均生物量为540.16g·m-2, 春季(722.18g·m-2)明显高于秋季(358.14g·m-2);从垂直分布来看, 秋季与春季各断面生物量也并不相同, 秋季低潮区739.45g·m-2>中潮区334.95g·m-2>高潮区0g·m-2;春季中潮区1 943.30g·m-2>低潮区965.03 g·m-2>高潮区290.41g·m-2.从物种优势度可以看出, 两个季节的主要优势种有相同之处, 但它们在群落的功能地位上随着季节有着较大的变化, 如春季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 (Mert.) O. Kuntze是第1优势种, 而秋季却成第2优势种.Shannon-Winner指数(H')、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 的平均值秋季分别为1.38±0.66、0.70±0.38、0.93±0.41,春季分别为1.65±1.09、1.07±0.63、0.80±0.38.各断面多样性相差较大, 这与浙南各断面的大型底栖藻类的稳定和复杂性有很大关系, 这一点从群落结构聚类分析也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从浙江典型海湾乐清湾入手,分析了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形成的机制,即自然和人为多种复杂动力因素形成的相互耦合作用下导致生态系统出现了脆弱性,其脆弱性可分为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两类.固有脆弱性主要由陆海动力作用形成的,包括径流、气温、降水、波浪、潮流等环境因素.特殊脆弱性由人类开发活动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海岸工程、滩涂围垦、水产养殖、污染等非环境因素.综合以上原因,指出了乐清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并已接近不健康边缘,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虽然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但已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严重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受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程度显著,氮磷比失衡,春季全湾水质为劣四类,夏季76%的海域水质为四类或劣四类;(2) 海湾自然水域实际面积缩小近四分之一,纳潮量相应减少了近5.79%;(3) 生物多样性降低,总生物量和物种数逐年下降,海洋食物链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4) 养殖区沉积物质量下降,在水动力作用下易造成"二次污染";(5) 周边的渔业经济下滑,捕捞鱼类个体偏小,且低值鱼类较多.最后对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修复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主要应落实海洋环境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入海污染物控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防治海水养殖污染、利用大型海藻修复水域富营养化以及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报和执法管理体系,使海洋生态系统重新进入良性循环,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冬、夏季航次的现场观测,研究了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P-E曲线)。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浮游植物P-E曲线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季,P-E曲线呈现高P~B_m、高α、高β的特征,这表明冬季浮游植物在低光照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增加迅速,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较高但容易受到光抑制。与冬季相反,夏季P-E曲线呈现低P~B_m、低α、低β的特征,浮游植物受光抑制影响小,但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低于冬季。水温和粒级结构等指标与P-E参数存在显著相关,这意味着环境和群落的季节变化可能对光合作用特性有一定影响。通过P-E参数模拟得到真光层内光合作用速率,模拟值与现场结果之间呈明显的线性相关但存在高估。此研究有助于认识南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并为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作者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5月(春季)和2016年8月(夏季)对浙南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用生物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该海域虾类的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共鉴定出虾类30种,隶属于10科21属,以对虾科(Penaeidae)虾类最多,其次为管鞭虾科(Solenoceridae),长臂虾科(Palaemonida)位居第3位。按季节来看,秋季共鉴定虾类27种,各站位平均生物量为6.97 kg/km2,优势种为凹陷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等3种;冬季鉴定出虾类25种,平均生物量为1.65 kg/km2,优势种为凹陷管鞭虾、扁足异对虾(Atypopenaeus stenodactylus)、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鲜明鼓虾(Alpheus digitalis)、中国毛虾、中华管鞭虾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等7种;春季20种,平均生物量为2.22 kg/km2,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东海红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中华管鞭虾等3种;夏季16种,平均生物量为10.36 kg/km2,优势种有鹰爪虾(Trachysalambria curvirostris)和中华管鞭虾等2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秋季均低于冬季。秋冬季受到浙闽沿岸流影响,温度、盐度相对较低,夏季受到台湾暖流外侧影响,温度、盐度相对较高,且各季节间由于瓯江、椒江、飞云江、鳌江等陆源性冲淡水的影响,盐度、温度变化相对较大,使得该区域的物种不得不适应一个跨度较大的温盐范围,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 相似文献
7.
外来物种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是一种滤食性软体动物双壳类,它有着很快的生长速度和很强的摄食能力.为了探索沙筛贝在不同盐度下对微藻的摄食能力,采用颗粒计数仪,测定了沙筛贝在15、20、25、30、35等5个盐度梯度下对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摄食率,比较了不同沙筛贝个体大小对小球藻的摄食率.结果表明,沙筛贝对等边金藻和小球藻的摄食率均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分别为3.42×104cells/(ind.h)和6.72×104cells/(ind.h).沙筛贝对等边金藻的摄食率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一是因为沙筛贝摄食率随着藻类密度的降低而减小,二是当海水盐度下降,沙筛贝渗透压改变,导致了进入其外套腔的海水体积的减少,从而摄食率也减少.个体较大(壳长2.8~3.5 cm)的沙筛贝对小球藻的摄食率明显高于个体较小(壳长1.7~2.4 cm)的沙筛贝的摄食率,这与其他贝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于2006、2007和2009年台州大陈岛猪腰屿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前、后,对该保护区内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群落结构及增殖放流品种对保护区建立的生态响应。结果显示:保护区建立后,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和丰度均比建区前有明显提高;增殖放流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 Holten和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Gould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已呈衰退趋势的黄口荔枝螺和厚壳贻贝在经过增殖放流后成为该区的主要优势种;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较建区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群落结构更趋稳定。其主要原因是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后,人为扰动大大减少,由于加强了日常养护管理,从而为大型底栖生物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栖息和生长环境,而通过增殖放流衰退品种,使得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资源量得以大大提高,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和恢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浙江温岭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群落结构变化,2011年10月和2012年4月对温岭8个海岛8条断面开展了春、秋季2个航次的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96种,包括软体动物40种,藻类29种,甲壳动物15种,多毛类6种,棘皮动物6种;平均生物量为1 794.16±1 148.08g/m2,平均丰度为679±497ind/m2,生物量和丰度均为秋季高于春季。温岭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主要以藤壶-荔枝螺群落为主,主要优势种为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其生物量和丰度占80%以上,优势度非常明显。运用ABC曲线、等级聚类和nMDS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群落结构已受到中度干扰,稳定性差;与周边的洞头列岛、南麂列岛和嵊泗列岛相比,物种数仅为其一半左右。这种分布情况与其所处的生境有关,同时也表明受到人类活动(如污染和采捕等)的影响,群落结构次生化。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