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海洋学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以目前全国最大的围垦工程——温州市瓯飞淤涨型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为例,浅谈在该工程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总方案制订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和思考,系统阐述了方案设计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内容,并根据工程特点提出采用地面测量和遥感技术相结合、列表分析法筛选年度监测重点、趋势性监测和专题监测相结合等工作方法,以期促进围填海工程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方案设计的进步,并为相关技术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盐度对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盐度对二倍体(2n)和三倍体(3n)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呼吸和排泄的影响。实验的盐度(S)梯度为15,20,25,30,35共5个梯度,实验牡蛎的规格为,2n:W(软体部干质量,单位为g)=0.347±0.071 g;3n:W=0.301±0.099g。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对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的呼吸和排泄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盐度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升高,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的耗氧率逐渐增大,盐度与耗氧率的关系可表示为,2n:Ro[mg/(g·h)]=0.0142S~(1.219),3n:Ro[mg/(g·h)]=0.0085S~(1.391);随盐度的升高,排氨率逐渐增大,当S为35时,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的排氨率略有下降,在实验的盐度范围内,盐度与排氨率的关系可表示为,2n:RA[μg/(g·h)]=-12.25+2.902S-0.0573S~2;3n:RA[ug/(g·h )]=-39.39+3.882S-0.06S~2。在实验的盐度范围内,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耗氧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排氨率的差异则有所不同,当S为15~20时,二倍体和三倍体牡蛎的排氨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S为25~35时,其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以目前全国最大的围垦工程——温州市瓯飞淤涨型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为例,浅谈在该工程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总方案制订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和思考,系统阐述了方案设计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内容,并根据工程特点提出采用地面测量和遥感技术相结合、列表分析法筛选年度监测重点、趋势性监测和专题监测相结合等工作方法,以期促进围填海工程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方案设计的进步,并为相关技术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9年夏季乐清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年8月(夏季)采集于乐清湾18个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样品,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丰度分布、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乐清湾海域鉴定出的浮游植物共65种,隶属于2门27属,其中硅藻门为23属57种,甲藻门为4属8种。硅藻门以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种类为最多,其次为角毛藻属Chaetoceros、根管藻属Rhizosolenia、菱形藻属Nitzschia、斜纹藻属Pleurosigma;甲藻门以角藻属Ceratium种类为最多,其次为多甲藻属Per-idinium。优势种均为硅藻,包括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其中中肋骨条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丰度分布不均匀,湾内部西岸、灵昆北堤附近和大门岛南部的浮游植物丰度较高,湾内部东岸和乐清湾向东海开口处的浮游植物丰度较低。乐清湾夏季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主要受硅藻丰度分布的影响,其中湾口向东海开口区域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受中肋骨条藻丰度分布的影响,湾内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主要受圆筛藻属丰度分布的影响;甲藻的丰度分布基本上不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水平分布格局。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429,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638,两指数均高于2008年夏季杭州湾水平,表明夏季乐清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优于杭州湾。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饥饿对二倍体 (2n)和三倍体(3n)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呼吸和排泄的影响。实验饥饿的时间为2,5,8,11,14,23,32d,实验牡蛎的软体部干质量为M2n=0.347g±0.071g;M3n =0.301g±0.099g。实验结果表明 :(1)二倍体长牡蛎在饥饿2~14d内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个体的耗氧率增大 ,当饥饿14d以后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个体的耗氧率下降 ;三倍体长牡蛎则表现出饥饿5d以后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个体的耗氧率下降。耗氧率与饥饿时间的关系为:Ro ,2n(mg/(个·h))= -0.08 +0.21T-0.01T2-0.01T3,Ro ,3n(mg/(个·h))= -1.97+0.45T-0.12T2+0.01T3;在饥饿2~5d内 ,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的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 ,而饥饿5d以后 ,耗氧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 ;(2)二倍体长牡蛎在饥饿2~8d内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其排氨率增加 ,当饥饿8d以后 ,排氨率则逐渐下降 ;三倍体长牡蛎则表现出饥饿5d以后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个体的排氨率下降。排氨率与饥饿时间的关系为 :RA ,2n(μg/(个·h))= -16.09 +32.65T-8.11T2 +0.57T3 ,RA ,3n(μg/(个·h))=4.57 +16.07T-5.42T2 +0.44T3 ;在实验的时间范围内 ,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排氨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05)。  相似文献   
6.
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组成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和掌握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组成特征及变化情况,本研究于2015年1月、3月、5月、8月和10月进行5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乐清湾共有大型底栖动物116种,环节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不同航次之间均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相同航次之间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也存在明显斑块化。通过对比分析历史研究数据发现乐清湾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组成变化明显,其中小个体环节动物的种类数和栖息密度明显升高,而大个体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的种类数和栖息密度则下降明显。这说明乐清湾底栖生境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在长期稳定的生境中生长的大个体动物不能得到充分的生长,取而代之的是出生率高,生长周期短的小个体r-对策者的快速繁殖。  相似文献   
7.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基于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和核基因28S核糖体RNA(28S rRNA)序列鉴定牡蛎种类,研究牡蛎在浙江沿海的种类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在浙江沿海的7个采样海域共采集550个牡蛎样品,抽取其中232个牡蛎样品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以及COI基因和28S rRNA基因的鉴定,共检测出3属10种牡蛎。巨牡蛎属(Crassostrea) 5种分别为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 127个、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 64个、日本巨牡蛎(Crassostrea nippona) 4个、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 1个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1个;牡蛎属(Ostrea) 2种分别为疏纹牡蛎(Ostrea circumpicta) 4个和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 2个;小蛎属(Saccostrea) 3种分别为棘刺牡蛎(Saccostrea kegaki) 20个、多刺牡蛎(Saccostrea echinata) 8个和小蛎属未定种(Saccostrea sp.) 1个。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沿海的牡蛎种类多样性高,并且在南北纵向和离岸远近水平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熊本牡蛎和福建牡蛎为浙江沿海牡蛎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8.
海域使用论证是海域使用许可审批决策的重要依据,根据《海域使用论证导则》的要求,以满足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需求为目的,分析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论证重点,探讨论证重点的编写方法,为相关技术人员在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4年至今,我国在近岸海域部分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共建立了18个生态监控区,通过在监控区内开展全面的社会调查和环境监测,综合分析各海洋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系统变化,实现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经过几年的发展,生态监控区的监测站位、监测指标等已相对稳定,基本能满足监控区海洋环境质量和生物生态评价需要,但对各监控区的具体生态问题研究不足,生态管理对策措施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总体执行效果不好。以乐清湾生态监控区为例,介绍其在生态问题研究、管理对策措施执行方面的经验,探讨通过深化生态监控区工作实现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