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海洋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放射性免疫(RIA)和组织学切片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选育群体的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周年变化与性腺发育特点的关系,以及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和睾酮(T)在雌雄亲本中的周年变化规律和生理作用。结果表明,虹鳟性腺发育可划分为6期。雌鱼血清中E2在10月(V期性腺)达到峰值,T浓度在11月达到峰值,而进入繁殖期后(11—12月)E2开始下降。雄鱼血清T浓度在11月达到最大值,E2在6月份达到峰值,在11月之后T开始下降。在各月份,雌鱼E2浓度水平远高于雄鱼,而雄鱼T浓度个别月份低于雌鱼。这些研究揭示出,测定血清性类固醇激素浓度水平可用于准确判断鱼类的生殖状态,且可为虹鳟家系选育出早熟亲本群体提供重要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微管构成纺锤体主要架构,在染色体配对与分离过程起重要作用。通过β-tubulin基因克隆,实时荧光定量, 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三倍体虹鳟卵巢败育根本原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β-tubulin基因开放阅读框1 533 bp,编码424个氨基酸。β-Tubulin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为47.5 kDa。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与银大马哈鱼(O. kisutch)同源性高达99.59%。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虹鳟与大鳞大马哈鱼(O. tshawytscha)和红点鲑(Salvelinus alpinus)聚为一支。实时定量检测发现β-tubulin基因在二倍体雌性虹鳟卵巢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240—330 dpf同一发育阶段中,β-tubulin基因在二倍体雌性虹鳟卵巢中的表达量较三倍体雌性虹鳟相对较高,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40—330dpf,β-Tubulin蛋白主要在二倍体虹鳟卵母细胞核内表达,在三倍体虹鳟卵原细胞核内表达量较少。推测三倍体虹鳟性腺败育可能与β-tubulin基因的低表达与组织异常定位有关,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三倍体虹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受阻提供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3.
选取同一种进口鳟鱼标准饲料,设1.0%、2.0%、3.0%、4.0%和5.0%共5个投喂率水平,在溶解氧为8.0—8.5mg/L、水温为(16±0.5)℃的流水条件下,对初始体重为5.32—6.43g的细鳞鲑幼鱼进行为期35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的增加,相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先升高后降低,4.0%处理组的这两项指标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组(P<0.05),分别为289.82和3.89;饲料转化率(FCE)则呈现逐渐降低趋势,2.0%组的FCE最低,5.0%组最高。随着投饲率的增加,细鳞鲑幼鱼鱼体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灰分含量无规律性变化;粗蛋白含量保持在相近水平(除1.0%处理组);粗脂肪含量无规律性变化,但3.0%组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组,4.0%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最低。综合衡量WGR、SGR和FCE等指标,认为细鳞鲑幼鱼(5—25g体重)在密度为300尾/m3、水温为(16±0.5)℃流水条件下,最适宜的投饲率为3.0%—4.0%。  相似文献   
4.
对细鳞鲑和哲罗鲑的全血、血浆的理化特征及生理功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8周的同等养殖条件下,细鳞鲑与哲罗鲑的SGR和DWG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均属健康状态下生长。血液生理学方面,细鳞鲑和哲罗鲑的红细胞形态均呈椭圆,细胞核呈长椭圆形;红细胞核体积分别为(50.12±7.85)μm3和(66.25±10.21)μm3。细鳞鲑与哲罗鲑的RBC、Hb、Hct、MCV和RDW存在显著差异(P<0.001),哲罗鲑的MCHC显著高于细鳞鲑的(P<0.01);这些血液生理学数据表明,细鳞鲑和哲罗鲑的耐低氧能力较弱。血液生化方面,细鳞鲑与哲罗鲑的Na+、P、AST、TG和CHO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这几项指标前者均大于后者,这两种鱼的剩余其它生化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底物浓度在正常范围内,AST和ALT可作为细鳞鲑和哲罗鲑的肝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且细鳞鲑的肝脏更容易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拟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连续3代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差异。通过筛选出的22对细鳞鲑微卫星引物,利用PCR进行扩增后进行毛细管凝胶电泳,利用Gene Mapper V4.1软件进行图像收集和数据分析。在3代共96个样本中共检测到181个等位基因,各标记检测的等位基因数为2—26个,平均为8.227个;3代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6.500—6.77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356—3.649,3代间Na和Ne差异均不显著;3代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62—0.53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59—0.525,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94—0.566;F2和F3的Ho、He、PIC 3项遗传多样性参数均显著低于F1(P0.05);Hard-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表明细鳞鲑3代选育群体整体保持了遗传平衡状态,但经Bonferroni校正后,尚有2个标记在F1和F3极限著偏离遗传平衡(P0.0005),3个标记在F2极限著偏离遗传平衡(P0.0005)。细鳞鲑在选育过程中通过群体选育等方法注重了对稀有等位基因的保护,在细鳞鲑多代选育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多态性水平,但在选育过程中某些等位基因出现了富集现象,3代间的遗传分化也较小,仅1.49%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表明细鳞鲑群体尚具有持续选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是中国黑龙江流域唯一的白鲑属鱼类。由于栖息地破坏、水体污染等原因,野生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属于濒危物种。为了解乌苏里白鲑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特点,在人工繁育条件下获得受精卵,并观察乌苏里白鲑胚胎发育及仔稚鱼的形态变化与生长特征。通过观察发现,受精卵为沉性卵,呈现浅黄色,具有微黏性。乌苏里白鲑胚胎发育时序分为8个阶段,即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早期器官形成及孵出阶段,进一步分为16个分期。整个胚胎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为4.30°C,有效积温达到7753.80(°C·h)。初孵仔鱼游泳能力较差,全身透明,卵黄囊呈圆形,占身体比例约1/2,并且成为仔鱼营养来源。出膜后10d的仔鱼,眼囊内晶体颜色变黑,卵黄囊变成椭圆形,口裂和胸鳍逐渐形成,少数仔鱼游泳能力增强,进入平游状态但仍无法开口摄食;出膜后18d,仔鱼开始上浮,卵黄囊基本吸收,血管分布较明显,腹部有黑色素沉积;上浮37d后仔鱼继续发育成稚鱼,胸鳍、腹鳍、尾鳍分化完成。本研究初步了解了乌苏里白鲑胚胎发育的特征与规律,为乌苏里白鲑种群资源恢复及人工苗种繁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鱼类游泳代谢测定装置,研究了5个温度(4、8、12、16和20°C)水平下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的爆发游泳速度(BS)、临界游泳速度(UCrit)及其测定过程中的呼吸代谢率和不同恒定流速临条件下的最大续航游泳时间,并分析比较了幼鱼摄食与空腹状态下相关测试指标的差异,探讨了温度和流速对细鳞鲑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温度水平下摄食组和空腹组细鳞鲑幼鱼的BS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各实验组的BS对温度均无依赖关系,其摄食组和空腹组的线性拟合方程分别为Y摄食=–0.0336x2+0.2424x+0.27(R2=0.929)和Y空腹=–0.045x2+0.317x+0.192(R2=0.9158);5个温度水平下,摄食组和空腹组细鳞鲑幼鱼的UCrit分别为:(0.42±0.0038)和(0.43±0.001)、(0.42±0.0038)和(0.46±0.0099)、(0.46±0.0025)和(0.47±0.0076)、(0.43±0.0081)和(0.43±0.0010)、0.47±0.0014和(0.48±0.0012)m/s,且随着温度升高和流速增大,摄食组较空腹组的呼吸耗氧率分别增加了17.80%(4°C)、32.24%(8°C)、19.39%(12°C)、39.39%(16°C)和19.48%(20°C);在最适温度条件下(16°C),不同测试流速对摄食组和空腹组细鳞鲑幼鱼的最大续航游泳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非线性拟合得到了8个测试流速与最大续航游泳关系的幂函数模型,由幂函数方程可知,最大续航游泳时间与测试流速呈负相关性,摄食组与空腹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流速增大,其最大续航游泳时间缩减剧烈。本研究认为,在设计大坝鱼道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温度条件和摄食条件下鱼类的爆发游泳速度和临界游泳速度参数,且如果考虑春秋季节细鳞鲑幼鱼上溯的有效通过率,那么鱼道的入口流速应小于0.65m/s,鱼孔处流速小于0.42 m/s。  相似文献   
8.
尽管与性别决定和分化的相关基因在二倍体虹鳟中已被鉴定出来,如Cyp19a1a、Foxl2、Dmrt1、Amh和Sox9,但关于三倍体雌性虹鳟独特性腺表型及其相关性别控制基因的表达规律仍未得到深入研究,尤其是早期卵巢发育阻滞导致的生殖细胞去分化特征。因此,本研究以三倍体雌性虹鳟性腺发育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的特异候选基因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辅助性腺体细胞与生殖细胞分化方向的组织学证据和类固醇激素表达规律,验证了各基因间的级联调控关系。结果表明,虹鳟三倍体与二倍体卵巢的分化特征基本一致。虹鳟二倍体与三倍体性腺分别在84dpf和98dpf就已分化为卵巢。但三倍体虹鳟卵巢分化存在障碍,早期发育停滞,卵原细胞及其滤泡细胞数量有限。Foxl2和Cyp19a1a在二倍体虹鳟卵巢和精巢中均有表达,它们在卵巢中表达量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但在精巢中的表达量非常低;这两个基因在雌性三倍体虹鳟性腺中的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表达量均在8月龄时期达到最大。Dmrt1、Amh和Sox9在二倍体精巢和雌性三倍体卵巢中的表达均呈不断上调趋势,这些基因上调可能与血清睾酮含量的增加相关,因为在10月龄时期这两种鱼的血清含量相对较高,而这三个基因在二倍体虹鳟卵巢中的表达却呈下调趋势。因此本研究认为,维持鱼类卵巢分化需要持续高水平的雌激素,这可能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保守特征。可以推断雌性三倍体虹鳟卵巢滞育将导致其体细胞去分化,这对于Cyp19a1a表达及雌二醇合成存在抑制作用。因为这些雌激素是用来维持它们分化和继续发育的,可能产生一个负反馈圈,之后去分化会增强。  相似文献   
9.
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是虹鳟(Oncorhynchusmykiss)海水驯化和养殖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探究温度和盐度对虹鳟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在3种温度(10、16和22°C)条件下均设置5种盐度梯度处理(盐度分别为0、8、16、24、32),分别以A1~A5表示10°C各盐度组,以B1~B5表示16°C各盐度组,以C1~C5表示22°C各盐度组,将温度16°C且盐度为0组(B1)作为淡水对照组,开展为期21 d的养殖实验。养殖实验结束后分析不同温度和盐度对虹鳟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鳃和肠组织中生长相关基因(gh和igf-1)、应激相关基因(hsp70)和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aqp3和nk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除B2(16°C下盐度为8)盐度组的饵料转化率(FCE)、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较B1(淡水对照组)显著升高,肠道中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别较B1(淡水对照组)显著升高约23%和8%外(P<0.05),其余实验组以上指标均较淡水对照组降低。此外,鳃和肠组织中, B2和B3组gh和igf-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而其余实验组g...  相似文献   
10.
夏季高温对虹鳟(Oncorhynchusmykiss)网箱养殖会产生极大威胁,高温胁迫会造成虹鳟应激甚至死亡。为探究高温胁迫对虹鳟肝脏抗氧化响应及相关免疫基因的影响,选取虹鳟“水科一号”幼鱼[(24.8±10.0)g]为实验对象,通过连续升温达到高温胁迫条件,筛选出高温敏感组和耐受组,并对它们的抗氧化酶活性、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片段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敏感组与耐受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敏感组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热休克蛋白10 (hsp1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耐受组的分别高1.8倍、1.28倍和16.5倍(P<0.05);耐受组的热休克蛋白70 (hsp70)基因的表达比敏感个体高1.37倍(P<0.05); RAPD图谱反映出敏感组的DNA损伤比耐受组更严重。高温胁迫对虹鳟幼鱼hif-1α、hsp70和hsp10基因产生强烈的应答性表达上调,且RAPD针对高温耐受个体可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