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海洋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在2019年6月和9月对黎安港海域9个站点进行水质和沉积物采样调查,研究叶绿素a含量在潟湖内的空间分布,并探讨叶绿素a含量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为黎安省级海草特别保护区的海草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水体叶绿素a含量时空分布不均匀。6月,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为3.34μg/L~14.64μg/L,均值为6.36μg/L;9月含量变化范围为12.20μg/L~21.62μg/L,均值17.61μg/L。总体上9月高于6月,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南和北部偏高,东南部海草区和南部的港口门区偏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为0.12μg/g~31.95μg/g,均值为5.71μg/g,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柱状样叶绿素a随深度增加基本呈下降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月,水质叶绿素a与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和透明度相关性不显著;9月,与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子相关性不显著;沉积物叶绿素a与水深、有机碳、总氮有关;说明营养物质和水下光照条件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长棘海星的暴发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控制长棘海星暴发,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文章概述长棘海星的生物特征以及暴发周期、破坏程度和暴发原因,同时基于对我国西沙群岛海域的相关调查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长棘海星的主要食物为造礁石珊瑚,具有个体大、数量多和生长快等特点,其暴发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我国西沙群岛盘石屿海域存在长棘海星暴发的迹象,主要原因包括台风过境、全球变暖和天敌减少等;可综合采取投放天敌、人工清理以及跟踪监测和预警等措施,加强对长棘海星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于2018年8月对海南东、南海域展开断面调查研究,共获取了18个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旨在了解不同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果表明:海南东、南沿岸共鉴定浮游动物43属62种,浮游幼体23类,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共三个生态类群,浮游动物种群组成以桡足类占优势,优势种以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dioica)、长尾类幼体(Macruralarva)、鱼卵(Fisheggs)、双生水母(Diphyeschamissonis)等种类组成。浮游动物个体丰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均存在区域性差异,整体呈现为三亚琼海文昌,湿重生物量则为琼海三亚文昌。总体而言,三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整体优于文昌和琼海地区,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度与多样性整体呈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微量元素Fe、Mn、Co对有毒甲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通过培养基筛选实验和在此基础上的微量元素Fe、Mn、Co正交实验对海南三亚热带珊瑚礁海域有毒甲藻Coolia monotis的生长和产毒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获得充足的原材料进一步开展毒素化合物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Erd、f/2、GP和K 4种培养配方中,K系列培养液更适合于C monotis的培养.在以2K为基础培养配方的微量元素正交实验中,Fe、Mn和Co 3种微量元素的浓度配比为:Fe:2×10<'-5>mol·L<'-1>,Co:1×10<'-6>mol·L<'-1>,Mn:5×10<'-7>mol·L<'-1>时能获得最大的平均生长速率;而Fe:5×10<'-6>mol·L<'-1>,Co:1×10<'-7>mol·L<'-1>,Mn:2×10<'-6>mol·L<'-1>的条件下C monotis的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梁计林  龙丽娟 《海洋科学》2012,36(1):139-142
甲藻(Pyrrophyta)又称双鞭毛藻(Dinoflagellates),是海洋浮游植物的重要种群之一,其种类繁多,全世界已记录的约有130个属,1200个代表种。随着赤潮的频繁出现及赤潮毒素的强效活性的发现,有毒甲藻的危害及医药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赤潮毒素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研究、开发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6.
2018-08和2018-11获取和分析了海南岛近岸海域夏(11个站位)、秋(9个站位)两个季节的样品数据,并在海南近岸海域展开了大面站浮游动物分布特征调查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机制及规律。结果表明:近岸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科51属69种及浮游幼体31类,共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三个生态类群,以桡足类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以简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plex)、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红纺锤水蚤(Acartia erythrae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和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等组成。同时,夏秋季浮游动物受季节和地形的影响,个体密度、湿重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呈现为秋季夏季,秋季浮游动物平均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3. 04 ind·m-3和675. 37 mg·m-3,各站位多样性指数绝大部分均在3. 00以上,且生态类群和优势种数量分布均呈较高水平,均匀度指数则与之相反。总体而言,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能影响海洋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效率,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研究不同季节浮游动物分布特征,对海南近岸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