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5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994年,日本Kazusa实验室首先启动了淡水蓝藻Synechocystissp.PCC6803的基因组计划,并于1996年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工作。Synechocystissp.PCC6803基因组大小为3.57 Mb,共有3 168个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多也最为透彻的蓝藻基因组。除此之外,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联合基因组研究所(JointGe  相似文献   
2.
雨生红球藻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的反式调节因子基因,以雨生红球藻的绿细胞为材料,提取了高质量的总RNA,并分离纯化了mRNA,经过反转录后的得到cDNA,构建了以λ-ZAPExpress为载体的表达型cDNA文库。经检测,所构建的文库的滴度为5.1×105,重组率为100%。用PCR方法对文库的质量进行了鉴定,文库的平均插入片断的大小为1.7kb。雨生红球藻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为研究虾青素的代谢工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胶州湾沿海采取泥样和水样,从中分离了300余株海洋链霉菌(marine Streptomyces),并对其生理生化性质作了初步研究,建立了胶州湾海洋链霉菌菌种库。在该菌种库中,约有3%的菌株可产生天然蓝色素。其中一株海洋链霉菌(marine Streptomycessp.)M259能够高产天然蓝色素。M259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reuginosa)、隐球菌(Crytococcal meningitis)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其生理生化性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它可以利用可溶性淀粉、甘油、蔗糖、甘露醇、葡萄糖、D-半乳糖、果糖、阿拉伯糖、肌醇、木糖、D-甘露糖、核糖等碳源;能利用大部分氮源,尤其对酵母粉的利用很显著;最适生长pH为7.0~7.4;最适培养温度为28~30℃。结果提示它属于蓝色类群,并与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yanogenus)和产蓝链霉菌(Streptomyces ceolicolor)亲缘关系最为密切。此外还优化了M259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得蓝色素在摇瓶条件下,OD590达到7.74。通过对M259所产蓝色素性质的研究,发现此色素水溶性较强,耐热性较好,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在碱性条件下呈蓝色。此外,毒性实验的结果表明所提纯的蓝色素没有毒性,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色素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海洋链霉菌的初步鉴定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从胶州湾沿海泥样和水样中分离、纯化的297株海洋链霉菌进行了初步的生理生化鉴定,并采用牛津杯法检测了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re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八叠球菌(Sarcinasp.)、隐球菌(Crypto-coccal meningitis)、白色念球菌(Candida albicans)、毛霉(Mucor miehei)和链霉菌Tu57(Streptomyces vividochromosenes)8株受试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约有42.1%的菌株可抑制至少一种受试菌。结合16S rRNA鉴定,提示了部分活性菌株的分类地位,其中M165属于蓝色类群,M245属于白孢类群,M189属于青色类群,M239独立构成一个分支,有可能是新种。结果提示了胶州湾海洋链霉菌在抑菌活性物质研究开发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基因组的获得传统上通常是采取长PCR结合鸟枪法或步移法测序。近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蓬勃发展,以454,Solexa和SOLiD测序平台为代表。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Solexa)并结合巢式PCR扩增,完成了大室别藻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大室别藻苔虫线粒体基因组是目前国际上获得的第一条苔藓动物软壁亚目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组全长为15861 bp,比已完成的4种苔藓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略大。大室别藻苔虫线粒体基因组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0个转运RNA基因。通过与已测得的苔藓动物进行比较,发现目前已完成的5个苔藓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顺序显著不同。苔藓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的比较,今后可能会成为探讨该类群系统演化关系的重要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