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研究于2015年在黑龙江省镜泊湖选取7个典型采样点,对镜泊湖春、夏两季间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分析。在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152个分类单位,浮游动物38个分类单位,种类组成上浮游植物主要以绿藻门和硅藻门藻类为主,浮游动物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研究期间浮游生物优势种主要包括:河生集星藻(Actinastrumfluviatile(Schroed.)Fott)、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 Kütz.)、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 (Kütz.) W.Smith)、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瓶砂壳虫(Difflugia urceolata)。在研究期间水温、pH、电导率、和总氮在春、夏两季之间变化明显(P0.05或P0.01)。春、夏两季的浮游生物丰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揭示镜泊湖水体浮游生物丰度与水温和电导率极其显著相关(P0.01)。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和电导率是驱动镜泊湖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生态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与近10余年间镜泊湖相关研究对比发现,镜泊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浮游动物优势类群略有改变。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表明镜泊湖水体为中营养状态,与前期研究结果相似,说明水体目前无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阿什河流域底栖硅藻群落特征及水环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黑龙江省阿什河流域底栖硅藻群落特征及环境相关性,并对阿什河流域进行水环境健康评价,本研究于2018年7月(丰水期)和2018年10月(枯水期)对阿什河流域8个典型采样点进行调查。基于相似性分析检验(analysisofsimilarities,ANOSIM)和相似百分比分析(similarity percentages,SIMPER)分析探索枯水期与丰水期之间底栖硅藻的群落差异,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对驱动底栖硅藻的关键环境因子进行筛选;使用硅藻生物指数(biological diatom index, IBD)、硅藻属指数(generic index of diatom, GI)和水体营养指数(trophic state index, TSI)对研究区域水体营养状态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鉴定底栖硅藻89种,其中丰水期80种、枯水期57种。独立样本T检验(T-test)表明阿什河流域物种丰富度丰水期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不显著(P0.05)。ANOSIM结合SIMPER分析结果显示阿什河流域硅藻群落格局存在一定的时空异质性。RDA分析表明水的电导率是驱动阿什河流域底栖硅藻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枯水期与丰水期之间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硅藻群落演替的因素之一。IBD、GI和TSI指数结果显示阿什河流域受人为活动干扰区域营养状态较差, IBD指数较GI指数能更有效的反映阿什河流域水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库里泡底栖硅藻群落结构在暴雨期前后的变化特征,深入分析底栖硅藻群落对连续强降雨的响应模式,本研究于2019年夏季暴雨前(7月27日)和暴雨后(8月11日)分别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阐述暴雨期前后水体理化因子变化对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的环境过滤作用。研究期间共鉴定底栖硅藻71种,隶属于2纲6目10科30属。其中,暴雨期前共记录24属55种;暴雨期后共记录26属58种。底栖硅藻丰度、优势种丰富度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整体上呈现出暴雨期前高于暴雨期后的规律。单因素交叉相似性分析(One-way crossed ANOSIM)指出,暴雨期前后底栖硅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R=0.279,P=0.001)。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指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系带舟形藻(Navicula cincta)和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是暴雨期前后底栖硅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贡献物种。运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eav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并结合水体理化指标对水体营养状态进行初步评价,发现库里泡水体由暴雨期前的中度富营养状态转变为中营养状态。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pH和总氮(TN)是影响底栖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P0.01),此外浊度(Tur.)以及水温(WT)也是底栖硅藻群落发生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P0.05)。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下游,水系发达,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为明确空间和环境因子对太湖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8—9月期间比较太湖流域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的85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空间和环境特征. 首次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并结合传统人工镜检,共鉴定浮游植物250个分类单位,隶属于9门13纲28目57科110属,以绿藻门(45.6%)、硅藻门(19.2%)和蓝藻门(16.4%)为主. 共划分功能类群31个,包括M、D、J、S1、C、Y、F、P、MP、H1、SN、W1、G、K和TB共15个优势功能类群. 结果表明:1)太湖流域不同水体功能类群组成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来自M、J、S1、Y、P、H1类群;2)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以太湖为中心向外形成3个聚类组,物种组成类型依次为蓝藻型、蓝藻-绿藻-硅藻型、绿藻-硅藻-蓝藻型,主要贡献类群依次为M、S1类群,M、S1、P、J类群,P、S1、J、D、C类群;3)在太湖流域,相对于环境因子而言,空间因子对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组成的影响更大. RDA分析表明,CODMn、NO3--N、TN、SD、pH值和DO与太湖流域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呈显著相关. 过去十年,以控源截污为主导的环境管理政策已在太湖流域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对于以M、S1类群水华为特征的夏季太湖流域而言,蓝藻水华防控仍是必须面对的难题,有机污染物和氮的控制仍是关注重点,不同水体类型和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因地制宜的管控模式仍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娄恬  陆欣鑫  刘妍  范亚文 《海洋与湖沼》2023,54(4):1085-1100
浮游植物是河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关键环节。浮游植物及其功能性状对于水体水文条件、理化特征及气候变化敏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水体环境监测。拉林河流域是我国北方重要稻米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受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然而,拉林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尚不明确,基于不同生态属性的功能群对拉林河环境的指示意义仍不清晰。于2021年春季和夏季在拉林河流域设置23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基于浮游植物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FG)、生态功能群(morpho-functional group,MFG)和形态功能群(morphology-based functional group,MBFG)分析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特征。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揭示驱动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拉林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明显,划分FG功能群25个,MFG功能群24个,MBFG功能群7个。FG、MFG和MBFG功能群的演替受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水温(water temperature,WT)和总氮(total nitroge...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