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西藏纳木错流纹岩构造上处于北冈底斯南缘,地层角度不整合于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之上,归属于卧荣沟组。其中流纹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0~112 Ma,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岩石具高SiO2、富Al2O3和K2O,贫TiO2、MgO、CaO特征,A/CNK=0.94~1.91(平均1.16),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铝质岩石。(La/Yb)N为1.49~11.08,δEu=0.12~0.55,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显示为略右倾V字形。大离子亲石元素及高场强元素Rb、K、Th、Ta、Ce、Zr、Hf相对富集,Nb相对亏损,Ba、Sr、P、Ti强烈亏损,成岩岩浆源自地壳,可以与多尼组酸性火山岩对比。流纹岩具同碰撞型火山特征,不具传统岛弧环境特征,研究认为在早白垩世中期(120 Ma左右),北冈底斯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构造事件,即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冲已经结束,冈底斯带与羌塘地块陆-陆碰撞开始,碰撞过程中下地壳增厚并部分发生熔融,纳木错流纹岩是碰撞后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西藏改则扎嘎尔勒尖A型花岗岩体侵位于晚石炭世拉嘎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地层中,呈独立岩株产出,内部可见较多闪长质包体,岩性以正长花岗岩为主,少量二长花岗岩。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3.60±0.38)Ma,时代为早始新世。岩石具富SiO_2(72.40%~77.49%)、K2O(4.91%~5.62%),贫Al2O3(11.88%~15.58%)、Mg O(0.076%~0.384%)、TiO_2(0.088%~0.237%)、P_2O_5(0.019%~0.071%),高Al_2O_3、Na_2O和低TiO_2、Mg O、Mn O特征,属准铝质-弱过铝质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为106.39×10~(-6)~161.45×10~(-6),(La/Yb)_N为6.91~18.12,δEu=0.15~0.89,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上表现为右倾海鸥型。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富集Rb,Th,Zr,Hf和Y等高场强元素,亏损Nb,Ta,Sr,Ba,Ti和P。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扎嘎尔勒尖岩体为A1型花岗岩。初步认为,扎嘎尔勒尖A型花岗岩产出于碰撞高峰之后的短暂应力松驰阶段,形成于该阶段的造山带岩石圈地幔刚刚发生拆离之时,是新特提斯洋板片发生断离、拆沉,软流圈物质透过板片断离窗上涌,诱发地幔楔、上覆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熔融、侵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别若则错地区美苏组构造上处于北冈底斯南缘,其中流纹岩的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为39.62±0.77Ma,时代为晚始新世。岩石具高Si O_2(72.85%~78.54%)、富碱(Alk=6.36%~8.47%)、贫Ca O(0.33%~1.56%)和Mg O(0.08%~0.58%)特征,A/CNK=0.99~1.35,属于弱铝质-过铝质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为122.52×10~(-6)~208.35×10~(-6),(La/Yb)_N值为7.27~16.11,δEu=0.13~0.26,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上表现为Eu的右倾V字形。微量元素Nb(38.1×10~(-6)~88.7×10~(-6))、Ta(3.36×10~(-6)~6.35×10~(-6))高,Rb、K、Th、Ce、Zr、Hf相对富集,Ba、Sr、P、Ti强烈亏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别若则错地区美苏组酸性火山岩"集壳幔特性于一身",是初始熔体为富碱和富Nb、Ta的幔源玄武质岩浆与壳源岩浆以某一特定比例混合/混染的产物。初步认为,美苏组酸性火山岩产出于大陆板内伸展(裂谷)环境,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南侧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导致高原内部的陆内俯冲、走滑剪切与地壳缩短有关。 相似文献
4.
团结峰地区新发现的基性-超基性岩与E-MORB、硅质岩共同组成蛇绿岩残片,基性-超基性岩为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分布模式由超基性岩平坦型逐渐过渡到基性岩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无明显Eu异常,δEu为0.97~1.14,(La/Yb)_N为1.18~11.23,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微量元素K,Rb,Ba,Th,Ta,Nb富集,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与大陆板内碱性玄武岩分布形态相似,可能形成于初始洋壳陆内裂谷环境。基性-超基性岩可能起源于具E-MORB性质的软流圈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经轻微地壳混染。基性岩形成年龄为228~251 Ma,陆内裂解时间为晚二叠世晚期至中三叠世晚期。团结峰地区蛇绿岩形成时代、物质组分及分布位置可与西兰乌金蛇绿混杂岩带对比,乔尔天山-岔路口断裂可能是西兰乌金蛇绿混杂岩带的西延部分,该推断对研究昆仑山构造演化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川西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北段雀儿山复式花岗杂岩体的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雀儿山杂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224±3 Ma),二长花岗岩则形成于早白垩世(102±1 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为火山弧岩石序列,形成环境为碰撞前俯冲环境;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为后碰撞岩石序列,形成于造山期后板内或陆内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雀儿山杂岩体为印支期—燕山期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经历俯冲--碰撞--隆升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7.
崩错似斑状正长花岗岩构造上处于北冈底斯东段,岩体侵位的最新地层为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其中似斑状正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16.7±1.2 Ma,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岩石具高SiO_2、富Al_2O_3和K_2O,贫TiO_2、MgO、CaO特征,A/CNK=0.94~1.91(平均1.16),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铝质岩石。(La/Yb)_N为1.22~9.62,δEu=0.04~0.38,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为轻稀土轻度富集的U亏损型。大离子亲石元素及高场强元素Rb、K、Th、Ta、Ce相对富集,Nb相对亏损,Ba、Sr、P、Ti强烈亏损,显示具同碰撞型花岗岩特征,成岩岩浆源自地壳。结合最新资料及本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崩错地区似斑状正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冈底斯带与羌塘地块陆—陆碰撞构造背景,是碰撞过程中下地壳增厚并部分发生熔融的产物,同时也表明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冲结束的时间应早于116 Ma。结合本区域年龄成果,在崩错地区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冲结束,并开始发生冈底斯带与羌塘地块陆—陆碰撞的时间为120 Ma左右。 相似文献
8.
9.
加杜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体侵位最新地层为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后被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及中新世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侵入,岩石具高Al2O3、Na2O和低TiO2、MgO、MnO特征,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KCG)。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上表现为右倾,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富集Rb,Th和亏损Ba,Nb,P,Ti,呈明显与俯冲作用有关的Nb和Ti谷,岩石可能为地幔玄武岩浆在底侵过程中诱发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岩体在就位过程中分离结晶作用不明显。通过对石英闪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岩石结晶年龄为(127.6±1.5) Ma(n=16,MSWD=0.91),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形成构造背景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新疆和田县团结峰铅锌矿床是西昆仑地区新发现的一处重要MVT型铅锌矿床,铅锌规模达中型,伴生银。在勘查工作实践及综合研究矿床模型基础上,总结了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勘查模型、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和地质找矿标志。研究表明:赋矿地层为中侏罗统龙山组二段灰岩,次级NW向断裂控制了铅锌矿体的分布,硅钙面之上的层间构造是矿体的赋存部位。1∶5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勘查模型显示:矿区及周边主要异常元素有Au,Ag,Pb,Zn,Mn,Hg,Sb,Cu,Co等,矿区为Ag-Zn-Cu-Pb-Au-As-Sn-Cr-Fe-F异常范围内,元素异常套合较好。1∶5万水系物测量勘查模型显示:成矿元素Ag,Zn,Cu,As,Sn,Sb,Pb浓度分带明显,异常套合好,有明显的浓集区;1∶1万瞬变电磁测量勘查模型显示:矿区内主要岩层的电阻率差异很大,含铅锌矿化地层电阻率为4 660~6 030Ω·m,可形成中高阻异常;遥感蚀变信息勘查模型显示:矿区遥感异常以羟基为主,铁染零星,异常与构造套合较好。除了物化遥异常标志外,铁帽、次级NW向断裂、围岩蚀变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