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4篇
海洋学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尝试利用卫星遥感高分辨率海表温度资料GHRSST (Group for High Resolu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与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值预报产品之间的误差, 建立一种南海SST模式预报订正方法。首先, 利用南海的Argo浮标上层海温数据对GHRSST 海温数据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均方根误差约为0.3℃, 相关系数为0.98, GHRSST 海温数据可用于南海业务化数值预报SST的订正。预报订正后的SST与Argo浮标海温数据相比, 24h、48h和72h的均方根误差均由0.8℃左右下降到0.5℃以内。与GHRSST 海温数据相比, 南海北部海域(110°E—121°E, 13°N—23°N)订正后的24h、48h和72h的SST预报空间误差均显著减小, 在冷空气影响南海期间或中尺度涡存在的过程中, SST预报订正效果也较为显著。因此, 该方法可考虑在南海业务化SST数值预报系统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0915号台风"巨爵(Koppu)"于2009年9月巧日07时在广东台山登陆,给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研究台风风场各计算方法的准确度,本文利用多种计算模型,以及海洋站的实测风速,对各方法得到的风场结构、各站最大风速和风速过程曲线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M5预报风场在台风中心计算强度偏小,但比...  相似文献   
3.
对1973—2008年1月全国160站的温度和降水资料进行联合EOF分析发现,2008年1月低温雨雪天气与第一模态和第三模态有关,两个模态组合能够解释2008年1月南方地区温度和降水异常的90%以上。与第一模态相关的环流场主要反映了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且位置偏西,其与前秋中亚-蒙古以北的雪盖面积异常偏大以及北太平洋冷海温异常与关。与第三模态相关环流场则主要反映了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和南支槽的加深,前秋印度洋暖海温异常有利于次年1月副热带高压增强,而前秋北大西洋和黑潮延伸区暖海温异常与次年1月南支槽的加深有关。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卫星融合资料的南海浪高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对南海波浪场的认识, 采用基于多卫星融合的2009年9月~2011年11月的AVISO(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有效浪高格点数据对南海浪高的月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并结合南海的波浪特征和地形特点, 将南海划分为6个海区, 讨论南海浪高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南海浪高具有以下2个特征: (1)南海浪高表现为由东向西、由北往南递减: 北部深水区>北部陆架区>南海中部≈北部湾>南部陆架区>泰国湾。(2)浪高的月变化与季风的变化密不可分: 10月~次年3月(冬季风影响期间)>4月和9月(季风转换期)>5月~8月(夏季风影响期间), 1月最大, 5月最小。该研究成果对开展南海海浪的中长期预报、保障南海资源开发和军事安全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2010—2017年南海5个浮标波高观测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集中的热带气旋参数, 基于前馈型误差反向传播(Forward Feedback Back Propagation, FFBP)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方法, 分别建立了各浮标站的台风浪高快速计算模型。研究显示, 基于热带气旋中心坐标、中心最低气压、近中心最大风速、热带气旋中心与浮标之间的距离和方位4个参数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经反复训练后, 模型输出结果可以很好地拟合观测数据, 各浮标有效波高计算值与观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小于0.3m, 平均相对误差为5.78%~7.23%, 相关系数大于0.9, 属高度相关。独立测试结果显示, “山竹”( 国际编号: 1822)影响期间有效波高最大值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结果与观测值基本吻合, 相对误差为-31.06%~0.98%, 但计算的最大值出现时间和观测情况不完全一致。该计算方法可应用于热带气旋影响期间的有效波高最大值计算, 因而在海洋工程领域和海洋预报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台风浪模拟是海洋和海岸工程中开展重现期波浪推算的关键环节。本文在系统分析历史热带气旋近中心最大风速、大风风圈以及CCMP风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热带气旋影响范围计算方案,改进了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以该方法重构的热带气旋风场为驱动,采用WAVEWATCH Ⅲ模型模拟了南海28次台风浪过程,并用南海北部88个站次的风、浪观测资料对重构后的风场及模拟浪高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风速(台风浪高)的重构值(模拟值)与观测值吻合良好,改进后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有较强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简称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时,可能引起Walker环流加强(减弱),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强),位置偏北(南),直接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有利(不利)于西南部暖湿海洋水汽向广东输送,导致广东降水偏多(少)。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翌年广东降水偏多(少),出现涝年(旱年)是主要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灾害的影响,用实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西太平洋暧池次表层水温异常(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SOTA,)与中国气候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2008年12月~ 2009年2月)西太平洋暖池SOTA偏暖,2009年4~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  相似文献   
9.
利用滤波、EOF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及NCEP和NOAA提供的资料,分析了与2008年初我国南方罕见持续性冰冻雨雪天气有关的水汽输送演变情况,发现持续性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和中低纬地区高低层环流的30 ~ 60天低频振荡关系体现为:当MJO活动以印度洋中东部赤道地区对流加强、印度尼西亚对流受抑制为特征时,印度地区700 hPa出现低频气旋有利于70 ~ 80 ?E的槽加深。与此同时,我国台湾以东洋面出现低频反气旋,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加强。低压槽和副热带高压(副高)之间的偏南风导致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同时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与低层系统相配,200 hPa低频反气旋位于南压大陆,在该低频反气旋东北侧则为低频气旋,二者之间的低频西北风与低层的低频南风构成了反Hadley型局地经向环流,并导致高层西风急流入口区反气旋侧的高层辐散区向南偏移,使低频经向环流的上升支控制我国南方地区,该上升气流将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抬升至高层,十分有利2008年初我国罕见冻雨的降水异常。通过对比分析相同时段降水异常偏少的1993年中低纬高低层低频环流场,发现1993年的低频环流分布形势与2008年的相反,说明了季节内振荡确实是造成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持续性降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检验南海海浪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的预报效果,利用2010年和2011年3-11月的观测资料,通过计算预报值和观测值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等统计参数和线性回归分析对南海海浪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进行检验.统计结果显示有效波高和平均周期的预报误差24 h<48 h<72 h,有效波高的24 h、48 h、72 h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5 m,平均周期的24 h、48 h、72 h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8 s;预报误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0月和11月的预报误差显著小于其它各月;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报值与观测值存在中度高度线性相关关系,随着预报时效的增长相关度逐渐递减,预报值较观测值偏大.总体来说,该系统的预报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满足业务化预报的要求,但与欧洲气象中心等发达国家的预报系统比较来看,该系统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