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极格罗夫山被认为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其构造属性为普里兹造山带构造性质提供重要制约。格罗夫山大面积被冰雪所覆盖,零星的基岩露头无法全面反映格罗夫山的地质特征。分布于格罗夫山冰原岛峰附近的冰碛岩可能携带着冰盖之下(冰下高地)更大、更深范围的地质信息,对揭示整个格罗夫山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格罗夫山碎石带中冰碛岩种类和分布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评述了近10年来格罗夫山冰碛岩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得出格罗夫山冰下高地比基岩具有更加复杂的岩石组成,且只经历了泛非期单相变质旋回。高压麻粒岩在格罗夫山冰碛岩中的广泛分布表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或者高地的一部分普遍经历了泛非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查尔斯王子山—普里兹湾地区其他地体进行对比,格罗夫山冰下高地略早的变质作用时间和较高的变质作用程度表明普里兹造山带的缝合线位置可能位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以南。  相似文献   
2.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自中新世中期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大陆开始碰撞逐渐形成。上新世早期演化成为具有统一形变、运动和动力体系的构造。其与澳大利亚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连环式旋卷构造是一个构造整体,可以归入一个构造体系。探索认识这一巨型构造体系因其与青藏高原构造地貌的演变,全球大洋温盐环流的重大调整密切相关。其导致了区域乃至影响了全球的气候环境剧变。认识李四光教授的科学思想和构造体系需要沿着其思想脉络,从更广阔的范围和科学发展的前沿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油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它曾经是,现在是,在可预期的未来——全球碳减排、中国碳达峰情景下,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一直是中国缓解能源紧张的有效措施之一。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且以天然气为主,已发现的油气资源中绝大多数在俄罗斯,尤其是天然气。但是俄罗斯天然气生产的油气田80%以上已经进入北极圈。2012年,中俄合作开发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参与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也事实上开启了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进程。北极地区已发现的油气资源共计3289.4亿桶油当量,其中石油605.4亿桶(84.1亿吨)油当量,仅为全球已发现石油资源的2.5%;天然气41.4万亿立方米(约合2683亿桶,372.6亿吨油当量),占全球已发现天然气资源的15.5%。北极地区已发现的油气总资源中绝大多数在俄罗斯,俄罗斯已发现的北极油气资源合计2905亿桶油当量(403.5亿吨),占88.3%;其中天然气约39.47万亿立方米,约合2557.9亿桶(355.3亿吨)油当量,占北极地区已发现天然气总资源的95%以上。北极待发现的油气资源量也非常可观,约占世界待发现常规石油资源的15%;天然气占世界待发现常规天然气资源的30%,其分布也主要在俄罗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战略博弈,俄罗斯为确保其天然气出口及财政来源,必然要加大北极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开采和开发,并通过北极航道运到中国和其他消费国。本文在概括分析北极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俄罗斯油气资源与北极战略及北方海航道通行能力的基础上,回顾了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诞生、发展演变及其国际博弈的背景;概括介绍了中国成功介入北极油气资源项目这一标志性事件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对北极油气资源利用战略举措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位于兰伯特裂谷东缘普里兹湾东岸,该地区主要出露一套麻粒岩相变质岩,前期对原岩时代、变质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对于变质杂岩的层序和变形过程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发现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杂岩总体成层有序,在此基础上建立拉斯曼岩群,并将其划分成6个岩组,原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变质作用的叠加,变质程度均达到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拉斯曼丘陵地区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总体上构成往北东东方向翘起的复式向斜构造,几个岩组的分布也显示由东向西逐渐变新。东部米洛半岛一带明显叠加了北北西—南南东向的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拉斯曼岩群经历了6次重要的构造变形,包括新元古代格林维尔期(D1)、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泛非期变质变形作用(D2,D3,D4,D5)以及中新生代伸展作用(D6)。目前岩石中保存的主变形面理是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构造热事件的复合型面理,主要是泛非事件形成,格林维尔期变形面理呈残留状。综合拉斯曼岩群变质年龄及早古生代进步花岗岩体形成时代,认为D2~D5变形时代为550~500 Ma左右。因此,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变形特征显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重要的造山作用,以及冈瓦纳大陆的裂解。   相似文献   
5.
对赖茵博尔特丘陵地区的构造变形过程分析表明,该地区发育4期主要构造变形.D1期主要是区域性近EW向片麻理形成阶段,其变形时代为>970 Ma;D2期是在正片麻岩形成了近EW向轴面陡立韧性剪切褶皱,以及剪切面理上发育的各种紧闭不对称褶皱和低角度拉伸线理,其变形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D3期变形发生在寒武纪早期,以构造抬升至地...  相似文献   
6.
北京西部山区地面塌陷的形成主要与该区长期以来地下采煤密切相关,煤矿开采形成的地下采空区塌落,导致地面的沉降、陷落,影响地面建筑设施的安全,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房山区蒲洼乡辖区内108国道宝水段曾发生地面塌陷灾害,在勘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地面塌陷灾害的特征,分析了产生塌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快速有效的瞬变电磁地空系统全域视电阻率定义方法。利用磁场垂直分量与水平分量的时间域响应定义地空系统全域视电阻率,实现全空间、全时域视电阻率定义。通过深入分析均匀半空间中地空系统的电磁场表达式,发现地空系统的时间域磁场响应可以用与地面类似的多项式表示,利用视电阻率平移算法,实现全域视电阻率定义。理论模型计算表明,该算法无需迭代,速度快且精度高。最后,对比分析了磁场强度法与感应电动势法定义视电阻率对于异常体的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血管成像技术探讨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4月到2014年8月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例,以调查问卷作为分组依据,筛选出糖尿病组(n=300)和非糖尿病组(对照组n=300),其中糖尿病组根据病程的长短又分为2组:1组,糖尿病病程≤5年,共180例;2组,病程〉5年共1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的发生率、分布特点、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结果: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及范围比较。糖尿病组冠脉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为27.5%,非糖尿病组为20.6%;糖尿病组弥漫性病变发生率为43.8%,非糖尿病组为17.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比较:糖尿病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7.9%、4.8%;非糖尿病组分别为3.7%、1.9%,糖尿病组狭窄程度较非糖尿病组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2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12.2%、7.8%,1组分别为0.93%、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性质比较:糖尿病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51.4%,非糖尿病组为38.9%,而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糖尿病组为43.8%,非糖尿病组为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2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63.3%,1组为31.5%,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S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准确评价糖尿病与冠脉斑块之间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累及范围更广、管腔狭窄更严重、混合斑块发生率更高,并处于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状态,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剧。  相似文献   
9.
南极半岛长期以来位于冈瓦纳古陆的西缘,是冈瓦纳古陆最后裂解的发生地。南极半岛内出露有大量的中新生代火成岩,关于其成岩期次、源区性质以及产出的动力学背景等尚存争议,从而影响到对南极半岛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报道了南极半岛中部构造域屈韦维尔岛地区出露的安山质火山岩、闪长玢岩脉及其中闪长岩捕掳体的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数据。其中含角砾安山质熔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中粒闪长岩捕虏体和闪长玢岩脉4件样品的锆石U-Pb测年结果分别为103.3±1.7Ma、101.9±1.8Ma、92.0±1.2Ma和85.7±07Ma,表明该岛在白垩纪中期存在三幕火山岩浆作用事件:第一幕约为102Ma发生的强烈火山喷发;第二幕约为92Ma的闪长岩侵入作用;第三幕约为86Ma的闪长玢岩体侵入作用。锆石的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测点的εHf(t)值在+2.5~+7.9之间,平均值为+4.4,其一阶段Hf模式年龄为505~678Ma,表明白垩纪中期出露的火成岩可能由新元古代-寒武纪的亏损地幔物质部分熔融所形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出本岛出露的火成岩形成于冈瓦纳古陆裂解过程所伴生的俯冲岛弧环境中,是构成南极半岛中部岩浆弧构造域的主体岩性之一。  相似文献   
10.
长江源区作为亚洲第一长河的发源地,探究其氮沉降特征,对于保护我国水源地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野外采样、数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氮源分析及后向轨迹模型判断氮沉降的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2016年4月-2018年7月,NO2--N、NO3--N、NH4+-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1 mg/L、2.45 mg/L、1.30 mg/L;NO2--N、NO3--N、NH4+-N的平均沉降量分别为0.02 kg/hm2、0.09 kg/hm2、0.30 kg/hm2.曲麻莱氮浓度占源区比重最高,沱沱河次之,直门达最小,且春、夏季氮沉降量高于秋、冬季.(2)氮沉降浓度与降水量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沉降量与降水量之间呈正向幂函数关系;N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