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3篇
海洋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1.
李飞  金茹  王在峰 《海洋通报》2019,38(4):429-437
填海造地是沿海地区最为重要的海域使用活动,全面准确掌握沿海地区填海造地活动特征对于海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填海造地海域使用过程出发,将填海造地活动划分为在填区、成陆区、建设区,并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判别提取2008-2015年期间沿海地区填海造地影像,并结合海岸地貌特征和开发利用类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5年期间累计填海造地201 738.56 hm2,填海在填区、填海成陆区、填海建设区面积分别为44 607.00 hm2、100 949.65 hm2、56 181.91 hm2;总体空间分布上填海造地在部分地区呈集聚分布态势,与海岸地貌类型紧密关联,低潮出露潮滩海岸填海造地有109 614.38 hm2,河口海湾区域填海造地可达132 767.41 hm2;港口+工业、城镇+旅游两种组合类型是沿海地区典型的填海造地区域开发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2.
海岸线是海岸开发活动的重要载体,随着沿海开发活动日益活跃,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基于海岸属性特征,从底质类型、生态特征、海岸动态和人为干扰4个方面建立海岸线类型划分标准,并以江苏省海岸线为例,对岸线属性空间分异和空间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海岸线底质类型以泥质岸线为主,占比可达89.37%,基岩岸线和砂质岸线仅在北段部分区域分布;生物岸线分布广泛,覆盖34.16%的海岸线区域,集中分布中段和南段的淤长型泥质岸线;海岸动态方面61.00%岸线属于淤长型,主要分布在中段和南段,23.78%的岸线为稳定型,主要分布在北段,15.22%的岸线为侵蚀型,集中分布在废黄河口两侧岸段;海岸线人为干扰显著,原生岸线仅占总长度的3.85%,分布在北段基岩岸段和中部自然保护区内的淤长型泥质岸段;江苏省海岸线可划分为11种岸段类型、55个岸段,岸段类型集中在"泥质-非生物-淤长型-次生岸线"和"泥质-生物-淤长型-次生岸线"两种,累计长度分别为233.03km、200.80km,合计占比达57.73%。研究成果可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979—2012年西北太平洋存在70个形成于0°~5°N的低纬度地区的热带气旋(TC),占TC总量的8%,其中达到台风等级的个数占64%。而针对此类缺少一定科氏力作用而形成的罕见TC生成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JTWC的TC最佳观测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OISST海温资料,以西北太平洋近赤道TC为研究对象,统计诊断了其年际、年代际、季节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大尺度环境背景场,重点探讨了近赤道TC生成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近赤道TC具有明显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并且近赤道TC具有与西北太平洋总TC恰好相反的季节变化。近赤道TC生成的大尺度环境背景场是东北冬季风与其在近赤道地区偏转形成的西北风之间的气旋性环流。对流层低层的绝对涡度动力项与对流层中层的湿度热量项是近赤道TC生成的主要贡献因子,并且相对于5°~10°N生成的TC,近赤道TC对对流层低层的正涡度与对流层中层的湿度条件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4.
李艳  金茹  高翔 《大气科学学报》2020,43(3):525-536
利用CFSv2、ERA-I、MERRA2和JRA-55四种最新的大气再分析资料、CIMSS高分辨率卫星云图资料以及JTWC、CMA和JMA三种最佳路径与强度资料对热带气旋Roke (2011)外流-高空急流相互作用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在Roke (2011)外流-高空急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朝向极地的外流急流以及辐散增强,同时中纬度高空急流向南延伸出的弱正PV与Roke (2011)中心区的正PV逐渐接近并部分叠加,导致了Roke (2011)强度的迅速发展(RI);对比各种再分析资料发现,CFSv2中Roke (2011)外流-高空急流相互作用过程的高层风场和散度场与CIMSS资料中的分布与演变相似,并清楚地再现了高空急流区对弱正PV的输送过程,CFSv2对Roke (2011)的路径与强度变化的描述最接近观测。  相似文献   
5.
黄哲  韩路杰  金茹  黄春涛 《气象科技》2022,50(6):812-821
通过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和ERA5资料从台风分型、雨量分布、影响系统、地形特征等方面分析天目山区台风暴雨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天目山区台风雨量分布呈东北、西北多,中部、南部少的特征,东天目山为主要的降水中心,浙西天池为次中心;②高空槽呈西北—东南走向时,槽后冷空气气旋式地从台风的西北侧向南侧入侵,呈半包围状环绕台风中心,使得台风再次出现了明显的相对暖中心,有利于气旋性涡度的激发,增强雨势;③日平均降温幅度2 ℃左右的弱冷空气侵入到低空,沿着近地面嵌入到暖湿空气的底部,与地形条件一起对暖湿气团起到了有力的抬升作用,最有利于天目山区触发对流性天气;④天目山区台风降水增幅作用主要表现为迎风坡效应、狭管效应以及气流遇山时发生的绕流、反弹现象在山前形成辐合线和辐合中心;登陆北上台风容易在天目山区北侧造成降水中心,而登陆西行台风降水中心在天目山区东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