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天津市地震局滨海地震台测震、地球物理等观测手段众多,数据处理量大,处理软件繁多。为此,利用PHP开发网页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将工作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将台站工作展示、地震观测工作辅助、工作提示等功能整合在系统中,从而减少数据处理错误,提高数据观测质量及工作效率。该平台具有扩展性,可随时添加新的功能模块,适应未来工作变化。  相似文献   
2.
威尔克斯盆地是位于横贯南极山脉腹地的大型冰下盆地,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盆地对于研究横贯南极山脉的形成甚至是南极洲演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较为广泛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该盆地的构造特征及起源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基于威尔克斯盆地南部及其周边地区的航磁异常数据,利用欧拉反褶积算法,标识了该地区几条主要断裂,断裂走向多呈近南北向且与Mertz断裂走向一直,说明了该地区演化过程中受断裂控制的可能,为威尔克斯盆地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防震减灾工作对地震监测预报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氡因其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灵敏的前兆响应能力,应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水氡观测环境日益恶化,而目前持续的土壤氡定点观测又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通过选取已知断层,使用AlphaGUARD P2000测氡仪,分别从测量位置、测量周期、集气装置3个方面总结了一种用于野外流动测量土壤氡的定点观测方法,为土壤氡观测在活动断层监测、异常核实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edersenbreen冰川是我国北极冰川运动监测的重点研究区域之一。本文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的共31景Sentinel-1A中等分辨率SAR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PS-InSAR技术对Pedersenbreen冰川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形变监测,获取Pedersenbreen冰川沿雷达视线方向的运动速率图,提取Pedersenbreen冰川沿雷达视线方向的运动信息。研究发现,Pedersenbreen冰川整体处于向下游运动的趋势,Pedersenbreen冰川主体的运动速率范围为-8.901~-2.957 m/a。将冰川运动速率沿铅垂线方向进行分解,得到GPS监测点P1、P2、P3、P4、P5缓冲区的冰川表面垂直变化速率均值,分别为-2.316 1 m/a、-2.438 7 m/a、-1.851 7 m/a、-2.181 1 m/a和-1.875 4 m/a。基于GPS实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冰川表面垂直变化速率分别为-1.879 6 m/a、-2.041 3 m/a、-1.422 0 m/a、-1.722 3 m/a和-1.376 9 m/a,误差均在0.5 m/a之内,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表明PS-InSAR技术可以用于极地冰川运动趋势的变化监测,是冰川监测手段的一个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5.
6.
格陵兰冰盖是世界第二大陆地冰盖,其边缘分布的溢出冰川作为快速传输冰带,是造成冰盖消融的重要因素。本文 以位于格陵兰岛东北部的 Nioghalvfjerdsfjorden 冰川为研究对象, 探索开展基于 sentinel- 1A 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的溢出冰川表 面运动特征研究, 并利用非冰川区流速和 CP0M NRT IV 数据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对比分析 2017—2019 年三个时期的春季 冰流速, 发现该冰川在 2019 年春季出现了最大流速上移现象, 推断可能是由于 2018—2019 年间冰川融水渗透引起的底部润 滑加剧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AlphaGUARD P2000便携式测氡仪对宝坻断裂进行定期定点土壤氡气野外测量实验,确定适用于本地区科学有效的土壤氡气观测技术方案,分析土壤氡气浓度与土壤性质、土壤含水量、断层构造及活动性等因素的关系,得出宝坻断裂研究区域中数据变化特性,对土壤氡气观测在地震监测、断层活动性跟踪中的应用具有参考意义,为震情跟踪和异常识别提供了新的观测方法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
毕金孟  蒋长胜  马永 《地震》2020,40(2):140-154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发生MS6.0地震, 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强余震, 为更好地分析此次地震的序列特征以及强余震的可预测属性, 采用国际上对复杂序列拟合相对较好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以及基于Reseanberg-Jones(R-J)模型发展的Omi-R-J模型, 通过连续滑动、 拟合和余震发生率预测, 对地震序列的模型参数稳定性、 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利用N-test、 T-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效能评估。 结果表明, 相比于其他中强震序列参数, 此次长宁MS6.0地震序列参数中反映激发能力的αETAS较其他序列明显偏小, 而反映衰减能力的pORJ值和应力累积水平的bORJ值相对较小, 与此次余震序列丰富、 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相吻合; ETAS和Omi-R-J模型对于复杂序列在[3.0, 3.5, 4.0]三个震级档的强余震仍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总体的“每个地震的信息增益”(IGPE)计算结果显示, ETAS模型略优于Omi-R-J模型, 前者或更适合复杂地震序列的余震预测。  相似文献   
9.
10.
“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CSEP)计划是一个对地震预测模型和预测算法开展前瞻性评估的全球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CSEP的目标旨在提高我们对地震可预测性的理解、推进预测模型的研发、检验关键科学假设及其预测能力,以及改进地震危险性评估水平。自200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以来,全球CSEP合作一直在不同的构造环境及全球范围内进行预测实验,目前在四大洲运行4个检验中心,根据预期数据自动、客观地评估模型。这些实验为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系统和地震危险性模型提供了大量的结果,并为地震的可预测性提供了新的、有时是令人惊讶的见解,还拒绝了对模型的改进。CSEP还开展了评估地震动和危险性模型的初步研究。本文报告了CSEP十年来取得的部分成就,并提出了未来地震活动性优先考虑的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