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28篇 |
国内免费 | 955篇 |
完全免费 | 325篇 |
专业分类
海洋学 | 3508篇 |
出版年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157篇 |
2016年 | 158篇 |
2015年 | 193篇 |
2014年 | 224篇 |
2013年 | 215篇 |
2012年 | 253篇 |
2011年 | 241篇 |
2010年 | 313篇 |
2009年 | 259篇 |
2008年 | 305篇 |
2007年 | 277篇 |
2006年 | 97篇 |
2005年 | 111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对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9,他引:20
本文利用1951年1月到1980年12月赤道东太平洋0°—10°S,180°—90°W海温(SST~*)与北半球500毫巴月平均图。研究了SST~*本身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低纬大气环流,特别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结果表明,SST~*的异常与季节有密切关系,下半年年际变化大,而且容易出现高温,这与爱尔·尼诺现象经常出现在年末有关。SST~*异常的发展过程一般约一年左右,自3月左右开始到翌年3月左右结束。SST~*偏低时反爱尔·尼诺现象的变化过程与之相似。 SST~*与低纬(10°—25°N)500毫巴高度(HL)有密切关系,但有一定时滞,HL落后于SST~*3个月时相关最大(0.55)。西太平洋副高强度、面积、西伸脊点、北界、脊线等对SST~*有4—8个月落后相关。这种现象可能与赤道洋流自东向西的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沉积物中氮与磷的来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9,他引:22
通过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沉积物中氮、磷含量、OC∶TN、TN∶TP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磷的来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的变化趋势一致,即从湾内到湾外含量依次降低,其中总氮依次为0.41、0.25、0.20mg/g,总磷的含量依次为0.29、0.24、0.22mg/g.在整个柱状样中总氮、总磷平均含量的变化也和表层基本一致,有机氮在大部分层次占总氮的50%-70%,无机磷所占总磷的比例一般大于60%.根据沉积物OC∶TN比、氮、磷的垂直分布可以判断湾内和湾口沉积物中的氮主要是陆源的,海洋自生的氮分别占28.9%和13.1%,湾外的氮主要是自生的,海洋自生的氮占62.1%.与氮相比,磷主要是陆源的,但在湾外海洋自生磷的比例明显高于湾内.悬浮颗粒物的组成也证明了湾内沉积物中氮、磷主要是陆源的.沉积物中OC∶TN值的垂直变化也反映了近年来胶州湾物质来源的变化特征,即河流来沙急剧减少,沿岸倾倒垃圾不断增多,后者已经取代前者成为胶州湾主要的沉积物来源.另外,沉积物中TN和TN∶TP的垂直变化也和近年来胶州湾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相一致.胶州湾不同地区氮、磷的沉积通量相差很大,湾口的沉积通量最大,而湾外的沉积通量最小;在表层沉积物中,氮的矿化速率高于磷,有机磷的矿化速率大于无机磷,但有机氮的矿化速率并不一定大于无机氮.OC、pH、Eh、Es等环境因素影响氮、磷的矿化,但在不同海区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4.
黄东海陆架悬浮体向其东部深海区输送的宏观格局 总被引:7,自引:7,他引:43
本文分析了初夏黄、东海毗邻陆架到深海海域所观测到的悬浮体含量分布和水动力要素,结果表明在陆架与深海区之间存在一个与悬浮体一般分布规律不相符的悬浮体含量最低值区.它犹如一道洁净的“水体障壁”横亘在陆架水与深海之间,阻挡着悬浮体含量最高的陆架中、下层水体向深海的输送.不同的海洋要素分析表明,这一道“水障”系由入侵陆架的黑潮爬升水形成,它是影响悬浮体输送的重大动力因素,其强度的季节性变化导致了陆架大部分悬浮体向深海的运移具有“夏贮冬输”的季节性格局.冬季风暴破坏了研究区水体的温盐跃层并影响黑潮爬升水的进退,是影响研究区悬浮体传输的另一重大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5.
东海和南黄海夏季环流的斜压模式 总被引:6,自引:6,他引:16
基于拉格朗日余流及其输运过程的一种三维空间弱非线性理论,引进了黑潮边界力及长江径流,给出了东海和南黄海的夏季环流及上升流区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黑潮西侧存在着台湾-对马暖流系统;进入朝鲜海峡的对马暖流来自台湾暖流、黑潮、东海混合水和西朝鲜沿岸流;黄海暖流主要来源于东海混合水,表面有部分来自对马暖流;闽浙沿岸存在上升流区且构成一带状区域;在长江口外、东海东北部和陆坡上也存在在上升流式;陆坡处上升流 相似文献
6.
一次黄海海雾事件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以2004年4月11日为例 总被引:6,自引:6,他引:18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4.4版对2004年4月11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事件进行了研究。利用GOES(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9和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14可见光卫星云图对海雾的发生范围、演变过程等进行了描述,并对海雾发生前的大气背景场和气海温差场进行了分析;利用青岛和韩国济州岛2个站的探空资料对海雾发生时低层大气的稳定度进行了分析;利用RAMS模式对本次海雾事件进行了模拟,并计算了大气的水平能见度分布。计算结果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范围分布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7.
福建东山岛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海岛是海上陆地国土和人类开发海洋的远涉基地及前进支点。海岛大幅度地快速增长的开发活动与工程建设使脆弱的海岛生态环境正遭受到严重威胁。东山岛是福建第二大岛,近10年随着水产养殖与育苗、风电建设、环岛公路和房地产开发等海岛利用和开发强度的加大,海岛地质灾害及潜在风险陡增。基于现场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分析东山岛赋存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初步探究了主要地质灾害的诱因,为更有效地保护和可持续性开发东山岛,制定合理长效规划、防灾与减灾对策提供准确依据,并为福建及周边基岩岛的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提供实测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年际、年代际异常及其对亚洲季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26
运用EOF分析方法,对近50a的印度洋-太平洋SST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 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表明:在近50a中,SST的第一气候模态与 第一气候模态与年代际尺度变化相对庆,并经历了两次气候突变,分别在1956年和1976年前后,第二气候模态与ENSO事件相对应,其空间分布反映了厄尔尼诺发生时SST的异常分布。中国东部降水以及亚洲季风异常不仅与ENSO事件有关,而且受到年代际 相似文献
9.
雷州半岛珊瑚礁生物地貌带与全新世多期相对高海平面 总被引:5,自引:5,他引:20
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将灯楼角珊瑚礁分为8个生物地貌带;礁前斜坡活珊瑚林带,外礁坪大块滨珊瑚礁岩带,中礁坪块状珊瑚混合带,中礁坪块状珊瑚-角孔珊瑚混合带,内礁坪角孔瑚瑚带,沙坪台-海滩,沙堤和洼地,它们是海平面和气候环境变化的产物,以珊瑚礁及其生物地貌带作为高海平面的标志,根据13个表层珊瑚礁样品的TIMS铀系年代和1个^14C年代,指出全新世以来至少存在过5期相对高海平面(7.2-6.7,约5.8,5.0-4.2,2.8-2.0,约1.5cal.kaBP),每一期中还存在低海平面的波动,其中6.7-7.2kaBP是整个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已经基本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这个时间段以后形成的珊瑚礁是在6.7-7.2kaBP形成的珊瑚礁礁坪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的,迄今为止,没有再出现过高出6.7-7.2kaBP时期的海平面。 相似文献
10.
鳗弧菌(<i>Vibrio anguillarum</i>)M3菌株生长条件及其对蛋白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2
采用体外测定细菌浓度、胞外产物(ECP)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力的方法,进行了鳗弧菌M3菌株在2216E培养基中的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用固体培养基培养至24h左右,可得到较高的菌体浓度、ECP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力。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设计实验,用SA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得到NaCl浓度、pH值和温度对菌体生长及蛋白酶产量影响的回归模型。在2216E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氮源、碳源物质以及不同浓度蛋白胨进行生长研究。结果表明,胰大豆蛋白胨能促进菌体生长及ECP蛋白分泌;NH4Cl与酪蛋白水解物可抑制蛋白酶的产生;牙鲆肌肉匀浆对菌体、ECP蛋白产量和蛋白酶产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培养基中蛋白胨浓度为4%时菌体量与ECP蛋白含量达最高值,在蛋白胨浓度为2%时蛋白酶分泌量已稳定;1%的葡萄糖、蔗糖、甘油均能显著地提高菌体及ECP蛋白产量,却抑制了蛋白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